融合信息技術的《音樂與創作》模塊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主要探究在《音樂與創作》模塊教學實踐中,以民族音樂為體裁,運用建構主義理論,遴選Loop音效素材等網絡音樂教學資源,使用“TT作曲家”等音樂創作工具,有效組織開展民歌伴奏編創教學,通過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創造力,有效達到《音樂與創作》課程標準。
【關鍵詞】音樂創作;信息技術;民歌伴奏編創;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084-02
高中《音樂與創作》模塊的基本教學內容和方式是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但作為選修模塊,鮮有教師涉獵其教學實踐,其主要難點在于:一方面完整的教學過程從素材、方法介紹,至即時創作,再至反饋評判,大都難以在短時內完成;另一方面學生創作成果往往成碎片式,不具有系統性,且難以即時評判。通過信息技術與音樂創作教學的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音樂與創作》模塊的獨特優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此外,即時創作、反饋與評判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進相關教學內容的學習。
一、民歌創編的教學重點
我國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體裁形式、創作風格、表演藝術上都有著深厚的積累,為現代音樂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民歌是我國民間音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歌音樂創編應圍繞民歌特點,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學習民歌詞曲關系;初步掌握民歌的結構、基本創作手法;嘗試為民歌配置簡易的伴奏等。歸納起來,教學重點大致如下。
1.民歌基礎知識的了解。民歌特色的音樂形式要素,包括五聲音階、五聲調式、節拍(板式)等。構成我國民族音樂特色的五聲調式,分別是: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徵調式、羽調式;常見板式分別是:散板、搖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
2.民歌旋律常見創作手法。包括:“魚咬尾”“換頭和尾”“合頭換尾”“加花”等。
3.民歌常見曲式。包括:單句式、對應式、“起、平、落”式等。
4.民歌伴奏的配置與運用等。
二、民歌伴奏編創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意義
民歌由于口耳相傳的特點和時代發展的變化,很少出現于學生的生活中,如何讓學生走近民歌、了解民歌?除了聽、唱等音樂實踐,民歌創編是深化理解民族音樂、實現傳承與創新的有效途徑。
中學音樂課堂的民歌創編教學一般只局限于基本形式要素、常見創作手法及常見曲式等單一的創作,對于民歌伴奏的配置與運用這一綜合創作實踐,學生總是充滿好奇與向往,但又總因其創作難度較大,創作成果(音效)無法即時呈現而失望,最終選擇放棄。
信息技術是“創新”音樂創作教學最得力的助手,運用信息技術能更好地為民歌音樂創作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和引導學生參與創作的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賦予自由創作空間,發展他們的個性潛能,從而達到《音樂與創作》的課程標準。
三、民歌伴奏編創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實踐
基于多媒體網絡教室的環境,可以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構建《音樂與創作》學習真實空間,并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能力擬定任務,如變換節奏、創作旋律、創編歌詞、創編卡拉OK的伴奏音樂等;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施創作,以音樂成品的形式開展學習評價。
現以MIDI民歌音樂《沂蒙山小調》為基本素材,推演、實施、改進形成高中《音樂與創作》模塊——“編配伴奏音樂”課為例。
?。ㄒ唬┙虒W內容
編配伴奏音樂。根據《音樂與創作》“和聲與音樂作品風格”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作品及風格,完成其伴奏音樂的編配,并錄制卡拉OK作品。
?。ǘW習目標
1.通過學習,感受音樂的音階、調式、節拍、節奏、速度、和聲等形式要素對形成音樂作品風格的影響,并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體驗。
2.在創作實踐中,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喜好的表現形式創作。
3.能運用“TT作曲家”“SONAR”創作軟件,為歌曲制作演奏音樂,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ㄈ┙虒W過程設計
第一環節:對大小三和弦的認知。教師播放課前制作好MIDI音樂《沂蒙山小調》(第二和第六個小節和弦留空),然后用“TT作曲家”軟件分別輸入F、B、Gm、Cm、Dm等和弦,讓學生聆聽、探討和弦特性,形成對大小三和弦的初步認識。
第二個環節:和弦選配。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試著運用“TT作曲家”,為《沂蒙山小調》留空的兩小節選配和弦。
第三個環節:音樂“style”(風格)選配。各小組學生選擇不同的“style”套唱《沂蒙山小調》,討論確定最恰當的伴奏風格并闡述理由;重點引發學生對音樂節拍、節奏、速度、和聲等形式要素的關注,優化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
第四個環節:運用素材,拼接樂曲。啟發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下載樂器和人聲Loop音效素材,在 SONAR音樂軟件中拼接樂曲。激勵學生勇于面對實際問題,運用獲取的信息進行探究學習,初步掌握IT音樂創作的框架概念和基本技能。
?。ㄋ模┙虒W探究
主要在任務設計、資源獲取和評價設計等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1.任務設計
任務選取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任務選擇不僅要有知識性、趣味性,還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了解學習任務、成果的形式及其要達到的標準,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協作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課程任務驅動問題主要包括:大小三和弦如何識別?F、B、Gm、Cm、Dm等和弦哪些比較明亮,哪些比較柔和暗淡?兩種和弦結構有何不同?套用不同style歌唱《沂蒙山小調》,其音樂風格有何變化?如何選擇下載樂器和人聲Loop素材?如何運用SONAR拼接樂曲?等等。 2.資源獲取
學習資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探究創作的有力保障。在互聯網上,樂器和人聲Loop音效素材等音樂資源非常豐富,“TT作曲家”“SONAR”軟件操作技巧與指南也不鮮見;現代IT音樂教室為收集、組織網絡音樂資源,提供了可靠的互聯網平臺支撐。
3.評價設計
本課程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學習評價,一是評價學生是否掌握民歌相關基礎知識;二是評價學生是否能運用“TT作曲家”和SONAR軟件編配伴奏音樂;三是評價學生的協作與創新能力。評價分為三個環節,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在自評環節,小組選派學生代表進行項目匯報與自評;在互評環節,通過小組相互聽賞,分別進行點評,提出改進建議;在教師評價環節,注重對學生創新內容的肯定與鼓勵,從而增強其自信心與成就感。
四、民歌伴奏編創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感悟
?。ㄒ唬肐T技術促進了學生知識遷移
一切創作都是以知識和技能的應用為前提的,創作和應用的本質就是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升了“知識遷移”的速率。
?。ǘ㊣T音樂教室激發了學生音樂創作的興趣
相比傳統的音樂教室,IT音樂教室(互動式網絡教學平臺)里有豐富的音樂(MIDY)、圖片和影像,可以迅速調動學生音樂創作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ㄈ┟窀璋樽鄤摼幗虒W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民族音樂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多媒體音樂教學具有視聽結合、形聲并茂等優點, 而民歌特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通過多媒體素材的組合、融入,可以生動直觀地再現,讓學生在視聽的同時感受美、欣賞美和理解美,在參與編創的激情中創造美。
?。ㄋ模┻\用“融合”獲取音樂教學正能量
信息技術能為音樂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但也是一把“雙刃劍”,盲目過度地使用,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成為干擾課堂教學的因素。兩種技能素養有機融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是需要音樂教師長期關注、探索和實踐的新課題,民歌伴奏創編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可以顯著提升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增進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銳.電腦音樂夢工廠[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5).
[3]盧小旭,江振興.電腦音樂技術與實踐[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
【作者簡介】
許文(1970~),女,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八中,中學高級教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