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音樂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案例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在教學中如何高效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了一線教師研究實踐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針對初中音樂課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案例為出發點做了如下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音樂教學 高效課堂
  一、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研究內容是八年級第三單元《瑰麗電聲》的拓展和延伸。借助電子書包通過翻轉課堂、I school平臺操作系統、隨身樂隊等軟件,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體驗電聲樂隊樂器的音色、功能及演奏特點。
  隨身樂隊是一款智能的樂器模擬器軟件。它能模仿各種樂隊里用到的樂器。此軟件最大的優點,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解決了目前學校樂器配置不完善的實際現狀,讓學生借助模擬樂器進行演奏及樂曲創編。并能在小組合作中完成配器創編并進行表現,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使用天聞數媒云平臺(A I SCHOOL)操作系統,并以IPAD為載體進行授課。平臺操作系統功能強大,有多種模式輔助教學。(1)多媒體資源播放。(2)班級視圖。(3)搶答。(4)題庫。(5)教學質量分析。(6)投票。(7)學生分組討論等。[1]
  二、案例分析《瑰麗電聲》
  1.鑒賞兩段音樂片段,引導學生辨別曲名與作者。
  2.了解交響音樂、電聲音樂,學生借助IPAD進行搶答。借助平臺系統自主聆聽音樂,通過搶答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3.電聲樂隊相關知識的學習反饋,借助IPAD推送試題。平臺推送試卷,了解學生微課的學習情況。試題以Word格式保存于操作平臺。使用時通過教師機向學生推送。學生提交之后可以清楚看到學生的掌握情況。
  4.了解架子鼓配置并嘗試演示。資源包觀看架子鼓視頻資料。IPAD隨身樂隊體驗感受架子鼓。利用IPAD隨身樂隊軟件,模擬感受架子鼓,引導學生直觀了解架子鼓的作用。
  5.鑒賞音樂片段,聽辨音色。提前設計好Word文檔,并上傳操作平臺。利用IPAD進行推送。
  6.了解電子合成器,IPAD推送百度百科網絡資源。
  7.綠色應用瀏覽器,查詢作品家作品、《夜鶯》的創作背景。IPAD網絡查閱資料、設置搶答。利用平臺設置,創設自主學習環節,充分調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學生通過百度搜索學習相關課堂內容。非常有效的擴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
  8.體驗樂隊合奏。啟用隨身樂隊“鍵盤學習模式”,關注音樂學習基礎的差異性,體現了分層教學過程。學生借助模擬樂器進行大膽嘗試中感受到樂隊合作、協同演奏的快樂。啟用隨身樂隊里的大提琴、小提琴、鋼琴、長笛音色,將學生分組,按交響樂隊的編配進行分組演奏。最終實現交響樂隊的演奏效果。
  9.合作創編《歡樂頌》,通過樂曲創編,為學生提供了音樂實踐、音樂創造以及小組合作探究的空間和平臺。
  三、信息化技術運用亮點與不足
  1.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面和參與度
  利用技術手段呈現了師生學習的交互性和課堂的高效性。在云平臺(A I SCHOOL)操作系統下,利用課前推送“學習資源包”,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探究環節。利用“隨機搜索瀏覽軟件”,培養了學生快速、自主查詢學習資料的意識。利用“課堂投影”,隨時關注并展示了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利用“備課平臺”,向學生推送試卷來檢驗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還設置了問題搶答、投票等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上這些信息化技術手段,全方位改變了以往教學一問一答的傳授方式,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參與面和參與度。
  2.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最大化實現音樂學科課程目標
  通過探究我們感受了信息化手段應用的廣泛性,以及學科教師具備現代化教學意識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的重要性。本課充分挖掘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各項功能,實現音樂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提升學生音樂鑒賞個性化,發展學生音樂創造力、音樂表現力、音樂合作能力的課程精神。教師不僅借助這款軟件讓學生們進行了大膽的演奏嘗試,還最大限度的為他們提供了音樂實踐、音樂創造以及合作探究的空間和平臺。[2]
  3.信息化手段與音樂教學的融合有值得商討的地方
  音樂學科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現在也正處于開發與實踐階段,到底在音樂課中哪些課型適合用,哪些課型不適合用也值得商榷。
  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增強了學生枯燥學習中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對學生而言是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但是作為老師要客觀地看待此類現象,不能盲目地過分依賴信息技術。不管有無必要,統統借助信息化手段,讓課件占據了教學環節的大部分,完全用課件的演示取代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主觀活動,用設計好的課件取代學生的思維模式,用事先準備的流程取代學生的認知規律,筆者認為這也是不科學的。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表現才應是我們的關注點和著眼點。教學的進程和課件內容的呈現應始終圍繞學生的需求及時進行調控。讓現代化技術協助音樂課的進行,而不是喧賓奪主。教師充滿感情的范唱以及表演,有時更能打動學生,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所以音樂學科教學以音樂課堂為出發點,進行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的整合,既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與音樂教學環境創設工具,又把這些工具應用到音樂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境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從而促進了傳統音樂教學方式的變革,使高科技手段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音樂教學,實現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總之,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的融合還值得我們更深入的研究實踐。
  參考文獻
  [1]馬瑜慧.新媒體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應用現狀和策略分析[J].藝術評鑒,2017,(01):126-128.
  [2]沈賀.新時期音樂教育觀念轉向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0(01):94-9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654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