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途徑與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我國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倡導信息技術應用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與教學融合,是希望找到一種全新的、能實現教育信息化宏偉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即能夠實現“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途徑與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一直成效不顯,即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始終未能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這一重大問題。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內涵與本質
?。ㄒ唬吧疃热诤稀迸c“整合”的區別
既然用“深度融合”觀念與做法取代“整合”觀念與做法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于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可見“深度融合”的觀念與做法和傳統“整合”觀念與做法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關注這種變革。
?。ǘ吧疃热诤稀钡亩x
為了認識和理解“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確切內涵,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簡單邏輯推理:由于“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是“學校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系統”的最重要、最核心內容,那么,“課堂教學結構”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诖?,實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自然就等同于實現了學校教育系統最主要的“結構性變革”,這應當是合乎邏輯的結論。
“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基本內涵就是要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而“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又是指什么呢?在我國學者提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中,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給出的定義為:“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與途徑方法
(一)實施“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而學校教育系統又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所以,實施整個“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實施“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應當是變革課堂教學結構。對于中國的現實來說,這種結構性變革的具體內容就是要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二)實施“深度融合”的途徑方法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深層次整合)的途徑方法,涉及以下三個環節:一是“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二是要實施能有效變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創新“教學模式”;三是要開發出相關學科的豐富學習資源,以便作為學生的認知探究工具、協作交流工具和情感體驗與內化工具。下面對這三個環節的具體內容及實施方式,即實施“深度融合”的途徑方法進行具體論證與闡述。
環節1: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
課堂教學結構是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落實到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上,即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內化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并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能輔助教師的“教”,又能促進學生自主地“學”,如在做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先用常規儀器按傳統實驗方法進行演示,由于常規實驗儀器的限制蠟燭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隨著物距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現象不是很明顯,致使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不甚理解,并產生迷惑。此時我改為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凸透鏡成像規律模擬實驗,演示物距從無窮遠至小于焦距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變化的情況,整個模擬實驗過程流暢、直觀、明了,從而使學生對該實驗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從而使學習者得到更豐富、有效的認知探究工具、協作交流工具及情感體驗與內化工具的支持。
環節2:實施能有效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創新“教學模式”
要想將“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這一目標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并實施有效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采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創新“教學模式”。近年來受到全球教師熱烈追捧的“翻轉課堂”,就是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如果能真正比較全面、深入地來觀察翻轉課堂的作用與效果,就會發現,事實上,“翻轉課堂”同時關注課堂教學系統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并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與作用的改變,而四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到底應如何改變?這正是前面提到的、實施“深度融合”途徑方法的第一個環節的要求,即“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這就充分說明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正是“翻轉課堂”的本質特征所在。也正因為如此,“翻轉課堂”才能成為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有效教學模式。
環節3:開發相關學科的豐富學習資源。
不同學科應開發的不同學習資源為:人文與社會科學類,應是各種擴展閱讀材料;自然科學類,應是不同學科的建模軟件、仿真實驗、制表工具以及交互性課件等;外語學科,是與社會現實及大自然密切相關的“擴展聽、讀材料”;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指導下,必須將創新教學模式與各種學習資源,通過必要的教師培訓,使之切實運用于課堂教學過程。
只有上述三個環節都逐一貫徹、落實了,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從而使各學科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