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杜鵑大荒村食用菌種調研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百里杜鵑華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14日,是百里杜鵑龍頭企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公司產品主要銷往貴陽、重慶、畢節、遵義等城市,帶動群眾發展食用菌庭院1000戶以上,帶動貧困戶發展400戶以上。
1 項目背景
趙慶華畢業后,在外一邊務工賺錢,一邊學習農業技術。2014年初,他回到百里杜鵑普底鄉大荒村老家,決定利用多年積蓄和學習到的農業種植技術創辦一家企業。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創業勞作,他先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后其企業發展規模擴大,于2014年7月14號注冊成功成立了公司,趙慶華也成為了該公司董事長。公司成立后,趙慶華大膽創新,敢于探索,成功探索出一條可操作、可復制、可持續的林下循環經濟脫貧致富模式,形成了林下種植、生態旅游、特色餐飲一體化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
2 基本情況
該公司與百里杜鵑普底核心花區相鄰,距杭瑞高速百里杜鵑入口3公里。該公司注冊資金650萬元,現有員工50余人,流轉普底鄉大荒村600畝松林和荒山作為建設基地,建有大棚3000平方米,苗林花卉100余畝,林下種植500余畝,菇架4000余平方米。以中國農學會、貴州食用菌協會、四川綿陽食用菌種研究所和貴州綠色生態促進會技術指導為依托。2015年以來,公司年收入已突破600萬元,解決50人就下食用菌業,帶動200余戶600余人,其中貧困戶179戶530余人。2018年,已發展林下種植2000畝以上,種植菌棒500萬棒以上。
3 發展模式
3.1 “生態+循環+旅游”產業模式
踐行綠色生態發展,充分利用百里杜鵑國家5A級景區的名氣資源、氣候資源和林地資源,種植林下食用菌。近銷往貴州省,遠銷往重慶、浙江、廣州等地。同時,將不用的廢棄的菌棒加工變成木炭,為了提高循環利用率。充分融入蘑菇元素,建造蘑菇形雕塑、蘑菇形垃圾桶、蘑菇宴和木亭等系列設施和有趣的產品。形成了集吃住玩,有效提高林下種植菌種的附加值,為探索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很好的鑒定作用。
3.2 “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組合模式
公司采取發展種植、貧困資金入股等方式,探索公司與農戶利益連接點。一方面,有公司向有意向和條件的農戶進行技術培訓,成本價發放菌棒,強化技術指導、保底價回收的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精準扶貧這個政策,明確退出機制,將部分惠農資金、相關村的扶貧資金入股,年終按股分紅。既保障了扶貧資金保本增值,又拓寬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道路。公司多渠道推動貧困戶就業,資金入股、資源入股貧困戶也可以采用“返租倒包”的方式發展生產。
3.3 “技術+政策+庭院經濟”推廣模式
公司在貧困戶中選擇有意愿且學習能力強的貧困戶進行專業培訓菌種技術,培訓2個月以上。學成后由公司提供菌棒,農戶自己發展,以“技術培訓+分戶培育”的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大力鼓勵農戶發展庭院經濟,管委會出臺獎勵辦法,實行雙向獎勵。即公司以1萬棒為基礎,農戶以培育500棒為基礎,每棵按0.5元獎勵。預計帶動500戶以上的農戶發展食用菌種,每季發展菌種25萬棒以上。
4 生態蘑菇園與貧困戶聯結路徑圖
5 特色
天然林下種植香菇、猴頭菇、金針菇、雞樅菌、木耳和靈芝等10多種菌類產品。
6 蘑菇價格表
7 面臨問題
產業單一,游客只能采摘和購買,沒有就餐和住宿服務,不利于留住游客。食用菌栽培受季節限制,冬季不能種植。
8 解決方法
發展第二產業,將餐飲、住宿、采摘蘑菇都結合起來。將娛樂場所做得更寬更大,有水上娛樂、地面娛樂等。如今林下木屋已快建成,利用林中的空間將木屋與樹林融合?;I建溫室大棚,讓生產跟上季節變化,讓員工冬季有收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