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河南信陽市大宗農作物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總體概況
  生產現狀
  水稻:在種植面積與產量方面,信陽位于全國六個稻作區的華中單雙季稻稻區,水稻是大宗優勢作物和主導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680萬畝以上,其中2017年全市水稻播種面積715萬畝,占全省水稻播種面積的72.7%(據河南省人民政府網2017年12年12 報道,2017年河南省水稻播種面積984萬畝,總產量為103.51億斤,全國稻谷總產量為5017億斤),2018年水稻播種面積達到720萬畝。信陽市水稻總產量穩定在75億斤以上,其中2017年水稻產量達到77.8億斤占全省水稻產量的75.2%,近三年水稻產量占全市糧食總產量的70%。在稻田綜合利用方面,2017年稻田綜合種養面積2.7萬畝,截至2018年7月已發展到近30萬畝,主要以稻蝦共作模式為主。2017年全市再生稻推廣面積達到3萬畝,兩季平均畝產達800公斤以上,2018年全市已發展再生稻8萬余畝。在播種品種方面,主要以兩優688、晶兩優534、C兩優華占、晶兩優華占、岡優188等系列品種為主。
  小麥:信陽市2017年和2018年小麥種植面積分別為459.9萬畝、472.1萬畝。小麥總產常年穩定在14億斤以上,其中2017年和2018年小麥總產分別達到29.5億斤、30.4億斤。其中,淮濱、固始等縣以發展種植弱筋小麥為重點,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主要播種品種有揚麥15、西農979、鄭麥9023、衡觀35、揚麥13、豫麥18-99等。
  油菜:油菜常年種植面積約200萬畝左右,年產量4-5億斤以上,油菜生產基本實現“雙低化”。據了解,由于2017年9-10月份連續陰雨天氣導致油菜的適播期推遲,2018年全市種植油菜面積僅有147.77萬畝。種植主要品種是華雜系列、雜雙系列、中雙11、穗源988等。
  產業狀況
  水稻:全市稻米加工龍頭企業共有57家,其中國家級2家(河南黃國糧業股份有限公司、豫申糧油工貿有限公司)、省級12家、市級38家、縣級5家。絕大部分企業加工產品為大米,以銷往湖南、廣東等南方城市市場為主。少數企業加工粉絲、米線、稻米油等產品。
  小麥:全市面粉加工龍頭企業共有39家,其中省級7家、市級28家、縣級4家。例如,息縣宏升糧食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年加工能力11.3萬噸;光山縣金豐園面粉加工有限責任公司,年加工能力6.5萬噸;河南富貴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4.8萬噸;淮濱縣金豫南面粉有限責任公司,年加工能力4萬噸。大部分加工企業主要加工產品為面粉,少數企業加工掛面、糕點、餅干等。
  油菜:與水稻和小麥加工能力相比,全市油菜加工企業較少,據了解主要有5家龍頭企業,其中2家國家級(信陽萬富油脂有限責任公司、固始縣豫申糧油工貿有限公司)、省級2家(息縣豐源油脂有限責任公司、光山縣四方植物油有限公司)、縣級1家。大部分企業主要加工產品為菜籽油,市場以本市及周邊地區為主;小部分企業則直接以油菜籽形式出售。菜籽油品牌以“奧龍”和“四方樂”為主。
  成本與收益
  水稻:正常年份情況下,單季水稻畝均產量1200斤,可加工大米800斤,按平均每斤2.0元出售價計算,畝均產值1600元,扣除畝均成本1000元,畝均凈利潤600元。2018年全市水稻種植718.6萬畝,凈利潤可達43.12億元。
  在稻田綜合種養方面:以稻蝦共作田塊為例,水稻畝均產量800—1000斤,可加工蝦稻米600斤左右,按平均每斤5元銷售價計算(蝦稻米市場價3.5—6.5元/斤),畝均產值3000元;每畝產小龍蝦200斤左右,按平均每斤16元銷售價計算,畝均產值3200元;蝦稻米和小龍蝦兩項畝均合計產值6200元。
  若種糧大戶發展稻蝦共作,扣除種植水稻畝均成本1000元(含地租和人工管理費等)和養殖小龍蝦畝均成本800—1300元(蝦苗、挖溝、圍網及人工管理等費用),畝均凈利潤4400—4900元。
  若個體農戶發展稻蝦共作,扣除水稻畝均成本600元(無地租和其他人工費)和養殖小龍蝦畝均成本700元左右(蝦苗和圍網費用),畝均凈利潤4900元左右。
  由此計算,只種水稻畝均凈利潤600元,實施稻蝦共作比只種水稻畝均凈增收3800—4300元。2018年全市發展稻蝦共作近27.4萬畝萬畝可為農戶增收10.4-11.8億元。
  在再生稻方面:本季稻畝均產量1200斤,可加工大米800斤,按平均每斤2.0元計算,畝均產值1600元;再生稻畝均產量600斤左右,可加工大米300斤,按平均每斤5元計算,畝均產值1500元;本季稻和再生稻兩項畝均收入合計3100元,扣除本季稻畝均生產成本1000元和再生稻畝均生產成本100元,畝均凈利潤2000元。
  若只種一季稻畝均產量1200斤,可加工大米800斤,按平均每斤2.0元計算,畝均產值1600元,扣除畝均成本100元,畝均凈利潤600元。由此可見,種植再生稻比只種一季稻畝均凈增收1400元。2018年全市發展再生稻8.4萬畝,種植再生稻比只種一季水稻可凈增收1.18億元。
  小麥:小麥主產區主要在淮濱縣、息縣、固始、平橋等縣區,其他縣區也有零星種植。其中,2018年淮濱縣、息縣、平橋區位列河南省優質小麥生產示范縣,三個示范縣區種植“專種、專管、專收、專運、專儲、專用”的優質弱筋小麥約100萬畝。據測產,2018年弱筋小麥平均單產約340公斤/畝,毛麥收購價格為1元/斤左右,精選后價格為1.14—1.15元/斤,比普通小麥收購價每斤高出0.2元左右。同時,優質弱筋小麥受到五糧液和貴州茅臺集團的青睞,從2016年開始五糧液集團與信陽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淮濱縣簽訂了優質弱筋小麥購銷協議,根據品質要求計劃每年從淮濱縣收購一定數量的優質弱筋小麥,2018年簽訂合同約定收購2—5萬噸,收購價為1.6元/斤,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2018年貴州茅臺集團與固始縣糧油集團簽訂了4.2萬噸優質弱筋小麥購銷協議,按照國家托市收購價上浮10%—15%進行收購。   油菜:信陽油菜常年種植面積約200萬畝(含固始),市場售價2.5—2.8元/斤,畝產250斤左右,畝均收益625—700元,總收益12.5—14億元。若個體農戶種植油菜,扣除畝均成本400元左右,畝均凈利潤200—300元;若種糧大戶種植油菜,在機械作業的情況下,畝均成本250元左右,凈收益400-450元。近幾年隨著平橋、商城、新縣等縣區“農業+鄉村旅游觀光業”的發展和抗逆性強品種的推廣,與以往相比,油菜種植面積有所擴大。
  存在問題
  通過此次調研,信陽市農業產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土地規?;潭群途C合利用率低。據統計,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4876家,家庭農場7256家。截至2017年6月份全市常用耕地流轉面積370萬畝(國土二調全市耕地面積1250萬畝),占總面積的30%左右,其中經營50—100畝以上有1.4萬戶,經營100—500畝的有4600戶,經營500—1000畝的有1030戶,經營1000畝以上的有480戶,經營3000畝以上的有45戶。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國發〔2016〕58號)文件精神,到2020年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占比將要達到40%。另外,據報道全國稻田綜合種養面積近2000萬畝,占稻田總面積的5%,近兩年信陽以稻蝦共作為主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發展非常迅速,2018年已發展到30萬畝,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4.2%。充分說明了當前我市農業產業規模小,帶動輻射能力弱,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偏低和綜合利用率不高。
  二是生產鏈條短。從調查來看,大宗農產品生產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生產和經營階段,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加工鏈條非常短,絕大多數停留在原產品或原料銷售上,即使有加工環節,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或粗加工,精深加工甚少,附加值低;生產加工能力明顯不足,主要是家庭作坊式分散加工和經營,流通上也是各自為政,小打小鬧式營銷,以致難以形成規模,生產鏈條延伸難,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鏈條。
  三是品種品牌繁多。全市水稻播種品種達30余種,小麥和油菜播種品種均多達10—20余種,呈現品種多而雜的局面。米面油加工企業存在廠家多規模小、產品檔次不高、品牌多名牌甚少等特點,再加上品牌意識不強,在國內市場叫得響的農產品品牌很少。例如,全市有稻谷加工龍頭企業57家,但有30多個品牌,年加工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黃國糧業(每年加工14.81萬噸)和金銀玉糧貿有限公司(每年加工11.3萬噸)兩家。小麥主要加工成面粉和面條,市場通常在農村經銷店和農貿市場,消費群體以農村人口為主,沒有形成真正的品牌或名牌產品進入大型超市;油料加工企業甚少,通常以傳統家庭式小型油作坊加工為主,由于其加工設備落后,難進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產量質量提高有限,產品品牌少甚至沒有,難以打開市場銷路。
  四是種糧收益甚微。近幾年糧食最低收購價已到了“天花板”,近三年收購價格一直都在調低;而成本“地板”卻不斷在抬高,主要受土地租金、機械等投入品和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種植大宗糧食作物尤其是水稻、小麥增收的壓力有增無減。從2016年開始,國家開始調低糧食最低收購價,到2018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每斤分別調低0.15元、0.12元和0.2元,小麥也調低3分。在調研中通過走訪種糧大戶,據了解每畝生產成本在900-1000元左右,若在風調雨順年份和市場比較景氣的情況下,每畝收益略有盈余。否則,若遇到干旱、水澇和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年份,種糧肯定虧本。所以,通過單一種糧增收潛力十分有限。
  建議與對策
  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在政策方面,對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企業在用水、用電等方面加大優惠價格等扶持力度;在生產經營許可、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等辦理手續方面減少程序、減免費用或開通綠色渠道,減少成本,提高其積極性。在資金方面,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的同時,將涉農項目和資金向規模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加工能力強的糧油企業傾斜,支持其購買先進生產加工設備,鼓勵進行機械化生產作業,不斷提高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也要防止跟風發展的現象,要充分做好市場需求調查和發展形勢分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受損情況發生。
  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加大品牌的培育、建設與保護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和挖掘適合本地的優良品種,發揮地理區位優勢,爭取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例如,重點創建和開發好“蝦稻米”“生態蝦(鰍)”等品牌,形成“一鄉一品”“一縣一品”。增強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意識,依托一批有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等優勢的龍頭企業帶動,引導其參與創建和管理。加快構建“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的全程追溯系統,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質量。加快完善品牌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檢測體系,加大“三品一標”的開發及認證工作力度,保護好已注冊品牌,叫響已成熟品牌,挖掘好未開發品牌,逐步建立健全市場運作和品牌保護的機制。
  產業鏈上降成本。實現產前產中與產后的產業鏈整合。一是產前圍繞生產成本做文章,提高農業產業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減少農藥、化肥及人工等要素投入。二是產中進行專業社會化服務,把生產某些環節外包。例如,代耕代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實現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三是產后建立分級收儲體系,讓優質優價好叫買,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訂單農業促雙贏。積極開展優質糧油產品產銷對接工作,主要是加強新型經營主體與糧油加工企業的對接,重點依托專業合作社,聯結農戶、聯結市場、聯結龍頭企業,根據企業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農戶開展訂單生產,農戶只管簡單地種或養,企業負責收購、加工、銷售環節,實現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和加工企業的三方共贏局面,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解決“小農戶”與“大農戶”“大市場”的矛盾,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01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