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文閱讀教學中基于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文是初中課程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而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然后重點探究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基于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策略應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分層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4-0091-01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方式是在我國教育改革深化下應用而生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對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及課堂效率有著重大的意義,是我國教育邁向現代化教學的重要環節。
1.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建設腳步的加快,我國教育行業也在發生翻天覆的變化,在教育改革邁向新時代的的背景下,教育體制也在進行改革。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單靠死記硬背是難以取得高分的。語文因為其知識點廣,知識點雜,知識點不集中而一直作為一門難以在短時間內拔分的課程而存在。由于語文是一個需要慢慢積累知識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有限的講解并不能讓學生達到快速掌握知識的效果。語文知識枯燥乏味,教師講課單調無趣,學生也很難對語文產生興趣,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語文的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而現階段,我國許多教師依然在采用老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這樣的授課方式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很難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長此以往也會讓教師產生消極的情緒。所以,如何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里,提高對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分數,發揮課堂的最大價值,一直是教師致力研究的課題。
2.語文閱讀教學中基于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策略應用
?。?)教學計劃分層化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該根據教學教材及課程標準來制定教學計劃,應該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來制定計劃。由于每個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有快慢之分,所以他們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差異。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一定要具有彈性,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制定不同教學計劃的方法來區別對待。宏觀上,我們制定的教學計劃應該面對全體學生。微觀上,我們可以區別對待,對不同水平的同學有不同的要求,讓每位學生都能從自我出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學內容分層化
教師在課堂授課中,不能一直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來對待學生。這樣不但不會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還會造成課堂效率低下的后果。分層授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劃分把握好授課的重點。例如,在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中,在讀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有的學生只讀一遍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而有的學生需要多讀幾遍才能理解課文的含義,才能理解作者的意圖。教師在這個時候應該選擇“因材施教”的理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只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才能讓各層次的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綜上所述,教學內容的分層化,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后作業分層化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對待之前應該做好相關的調查和準備工作,應該尊重學生的性格差別及學習需要,對不同的性格進行不同對待和分組,對不同的學科進行不同對待和分組。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課后作業是重要的環節。所以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對其布置的作業也應該區別對待。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對作業的分層布置應該運用階梯原理,精心設計,盡可能的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強化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例如對待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其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布置一些課后作業,讓他們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以此來增強其閱讀能力及語文功底。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大綱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適當提升作業的難度,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及發散能力。而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題目來加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作業的同時,也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所以,分層教學的實行,不管是對于學生的學習還是對于教師的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教學的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極大的改善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提高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頻率。
參考文獻
[1]劉云華.淺談職高語文教學中的分專業分層次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6):52+115
[2]馬彥紅.中職語文分層次教學模式效果分析[J].學周刊,2015(26):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