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美術多些“民”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種類繁多的民間美術活動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材料簡單、易于操作設計。將民間美術與幼兒美術的結合既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必然選擇。而將二者進行結合的關鍵在于把握好興趣性、創編性和審美性三原則。在內容選擇上要選擇符合幼兒認知水平、能給幼兒想象空間、和幼兒自主創造的民間美術活動。在貼近實際讓民間美術生活化,在化繁為簡中讓民間美術簡易化,在科技運用中讓民間美術現代化,在主題活動中讓民間美術游戲化,在多元評價中讓民間美術動態化。
關鍵詞:民間美術 幼兒美術 融合
【中圖分類號】G 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1-0032-0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其實,民間美術正是集“自然”與“生活”為一體的良好載體。其形象具體、色彩明亮、材料豐富、通俗易懂的特點尤其與幼兒相對發展的創作經驗及認知水平相契合。因此對3-6歲的幼兒來說,接觸和學習民間美術更能促進自主發展和滿足多元需求,養成較高的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當然,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對民間美術形式“拿來就用”,必須在幼教融合、內容選擇、教學指導上有相應的使用策略。
1.美術活動與民間美術相融合的原則
雖然民間美術活動擁有選材不同、技法各異、工序精巧的優勢,但將之與美術活動相融合,還需要我們始終堅持原則。
?。?)興趣性原則
民間美術活動種類繁多,樣式新穎,諸如,畫扇子、扎燈籠、制風箏、染手絹等許多活動形式幼兒在社會生活或節假日可以接觸到,但他們卻很少有機會在日常進行嘗試。顯然,這些民間美術活動對于幼兒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同時,部分民間美術活動還具有自帶的游戲性,比如,皮影、木偶、面具、彩塑等活動,這些美術活動的作品還能為幼兒延續活動樂趣。除此以外,諸如,風箏、手絹、年畫、草編等許多民間美術活動的作品成果能在生活中得到應用,這種可以進行生活體驗的美術活動方式完全符合幼兒的興趣需求。
?。?)創編性原則
許多民間美術活動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這使得不同地域的幼兒在藝術理解方面存在困難。而且,部分民間美術活動技巧復雜、藝術特色古樸、材料準備困難,這些都限制著教師的教學應用。因此,我們必須要依據幼兒的能力基礎和認知水平對民間美術形式進行適當的改編或創造,使之更加符合我們的教學需要。比如,陶繪活動顯然對于幼兒來說開展困難,可是,我們結合民間陶繪的技巧方式,開展“趣味蛋殼畫”活動,讓幼兒在蛋殼上完成作畫,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3)審美性原則
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多種美學認知能力,它對于幼兒一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間美術活動的教學應用融合中,我們需要始終堅持審美性原則,讓幼兒在民間美術形式作品的欣賞和民間美術創作中逐步提高審美意識,塑造良好的美學觀念。比如,在作品欣賞和創作方面,要將民間美術創作中對于色彩的搭配運用、對于造型的設計構思、對于結構的合理把握、對于形象的個性塑造向幼兒進行展示,推動他們觀察感受其中蘊藏的“美”,嘗試自己創作模仿美學構形技巧,潛移默化地提高審美能力。
2.美術活動中民間美術的內容選擇
?。?)選擇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民間美術活動
幼兒雖然已擁有了一定的美術創作基礎,可是他們的認知和操作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在活動選擇方面,我們需要摒棄過于復雜精致、材料搜集困難操作困難的民間美術形式,盡量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比如,木雕、石雕等活動形式在創作方面具有先天難度,因此,我們只能開展相關藝術欣賞活動,或者將其改編為泥塑、蘿卜雕刻等符合幼兒操作能力的活動。不僅如此,在欣賞中,幼兒很難感受到民間木雕、石雕作品中蘊含的古樸滄桑的雕刻美學藝術風格,所以我們還要盡量選用一些充滿童趣的雕刻作品進行展示。
(2)選擇留給幼兒想象空間的民間美術活動
多數民間美術活動都擁有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漫長的積淀已經讓它們中的許多擁有了非常固定的模式和非常鮮明的風格。比如,傳統面具畫中臉譜畫,固定的橢圓形狀和明顯的色彩應用風格對于幼兒的想象力是具有一定限制作用的。而且多數幼兒除了孫悟空的臉譜形象外對其它臉譜難以欣賞接受。這樣的活動開展起來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那么,我們在選擇時就可以考慮改編臉譜面具的造型和顏料運用,鼓勵幼兒想象自己熟悉的變形金剛等藝術形象進行構思設計。
?。?)選擇適合幼兒自主創造的民間美術活動
美術教學活動天然具有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屬性。在任何美術活動的開展中,我們都需要結合幼兒的自主創造力進行活動設計和策劃。民間美術活動的教學應用自然也不例外。我們引入民間美術活動是為了帶領幼兒欣賞接觸新穎的美術創作方式,而不是機械地進行模仿練習。也就是說,教師要多教授民間美術活動的形式和技巧,但更要為幼兒預留充足的創作空間,支持幼兒的自主嘗試、創造和改編。比如,傳統扇面畫的風格比較固定死板,我們在應用時可以將之進行改編,讓幼兒自己運用扇面畫的分隔組合形式繪制有趣的“一圖兩畫”。在熟悉扇面畫“折疊構圖”形式的同時培養他們用扇面畫的方式進行自主摸索和創作。
3.基于民間美術的幼兒園美術活動指導策略
(1)貼近實際讓民間美術生活化
民間美術活動之所以有“民間”二字,就是因為它們大多數都脫胎于地域文化,具有明顯的生活人文氣息,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幼兒不僅能夠以生活視野介入藝術領域的學習之中,正確理解藝術和生活的關系,將園內學習與園外生活聯系起來,還能在獲得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其各領域的綜合能力。在進行幼兒園民間美術活動的開展中,我們教師要把握民間美術活動的這一特點,給予幼兒“生活式”的教學指導。在活動策劃時,教師可以多結合節假日開展與之相關的民間美術活動。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幼兒的生活予以恰當的指導講解,推動幼兒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相關切入點,讓他們自己回憶、思考和進行創作。比如,開展竹編活動(紙代竹),我們就可以引導幼兒思考觀察家里和園內的小竹筐、竹盤、竹席等竹器,從構造上思考編制技巧,嘗試進行自主構思創作。除此以外,對于幼兒們創作的作品,我們也要盡量將其應用于幼兒日常的生活活動,以此鼓勵和推動他們在民間美術活動中投入更大的興趣和精力,讓他們享受到活動的成就感。比如,我們可以扎染手絹活動,讓幼兒運用白布和顏料進行自主扎染,給自己和家人制作五顏六色的手絹。孩子們不僅享受到了美術的快樂,還把自己的作品應用在了生活之中,一舉兩得。 ?。?)化繁為簡中讓民間美術簡易化
民間美術固然擁有眾多教學應用優勢,但它歷經千年文化的沉淀,自身也兼具許多在幼兒教育應用中的劣勢。諸如,刺繡、印染、紙扎等民間美術活動對于幼兒來說都相對比較復雜,構型理解、操作難度相對較高。如果我們直接對其進行應用引入,就很容易出現幼兒大面積理解不佳、操作不到位的現象,教育目標很難達成,課堂開展效果較差。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進行民間美術活動的引入時,必須要考慮其活動本身的適宜性,對其進行適當地改編,使之更符合幼兒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比如,我們希望在園內美術課堂中引入刺繡類民間美術活動,就需要從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兩個角度出發,摒棄民間傳統刺繡藝術中的針挑、密圖等技術手法,對其進行一些方面的改造。傳統的刺繡需要以針為主要工具,我們可以替換為塑料針或木針。在操作方面,我們可以從低齡到高齡,以“勾邊——填色——簡構圖”的方針開展此類活動。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發放已經用淺色筆畫圖的繡布,隨后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彩線沿著給出的圖形輪廓描邊;對于中班幼兒,教師可以在勾邊的基礎上,讓幼兒進行簡單的圖形內填色,填色方式既可以顏料涂色,也可以是密度較低的彩線填色;對大班幼兒,我們可以開展圖形簡單的自主構圖,自己描繪,自己勾邊,自己填色的系統活動課程。
(3)科技運用中讓民間美術現代化
民間美術傳承千年,其精髓中已經浸潤了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千年以來的積累和完善雖然讓民間美術活動擁有了近乎完美的成型藝術體系,也使得很多時候人們習慣于拘泥于其傳統的技巧和構思之中進行沿襲運用。現代社會工藝技巧早已臻至完善。幼兒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自然早已在觀念中樹立了與千年前不同的創作理念。因此,我們教師在應用民間美術活動開展教學時也要多借助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設備對傳統民間美術進行改造,使其滿足幼兒們的認知觀念和生活應用拓展需求。比如,教師可以將傳統的扎染工藝改編成為“T恤染色”活動,為幼兒提供白色或其它純色T恤制品,讓其運用現代“染色劑”開展扎染活動,這樣染色制成的T恤幼兒還能用于自己穿戴。其次,借助現代化的動畫技術和播放設備,對傳統民間工藝技巧進行解析,通過高科技手段輔助幼兒完成操作過程的理解和吸收。就拿復雜的傳統竹編工藝來說,直接教育幼兒學習自然非常困難。然而一旦借助視頻播放設備把竹編過程進行局部放大和解析,反復帶領幼兒觀看模仿,他們自然能夠迅速理解,進而完成自己的創作。除此以外,諸如傳統的窗花制作,我們可以提供彩色貼紙讓幼兒進行自主設計和童趣繪畫,隨后進行粘貼??傊呖萍歼\用使得我們的民間美術活動便捷而現代,幼兒學習自然更加高效。
?。?)主題活動中讓民間美術游戲化
民間美術的藝術性和教育性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既然是用于幼兒教育教學,自然需要教師在其趣味性和教育針對性上進行適度的提高和側重,使之更符合幼兒教育教學的需求。毫無疑問,主題活動是我們幼兒教師最常用的趣味游戲手段,將其應用于民間美術活動改造中,不僅可以把多項民間美術活動良好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和中心性,還能讓民間美術活動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趣味性更高。比如,我們可以在年前舉辦“年味”系列民間美術活動,活動內容可以包括“年味故事傳說”、“年味剪紙窗花”、“年味禮儀風俗”、“年味童趣面塑”、“年味圖畫對聯”、“年味紙扎花燈”、“趣味包餃子”等等。這一系列與“年味”有關的活動動靜結合、形式各異、趣味滿滿。教師可以借助各種民間傳說故事塑造情境,結合幼兒生活和即將到來的過年烘托氛圍,讓幼兒在享受各種動手動腦趣味游戲的過程中學到美工活動技巧,獲得藝術創造力的培養。同樣,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我們也可以開展“春”系列民間美術活動,活動期間,園內可以開展“泥塑”、“風箏制作”、“樹葉貼花”、“鮮花餅”等一系列“春”有關的民間美術活動,讓幼兒們在“春”的主題中享受快樂和學習。
(5)多元評價中讓民間美術動態化
民間美術活動從誕生的一刻起,就肩負有相應的社會用途甚至歷史地位。泥塑和陶塑用于制作工藝品和各種生活用具;剪紙和年畫用于增添節日和佳期的氛圍;刺繡和染織是人們用來制作衣物布料的美工手段;木雕和編制給人們制作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器皿......正是民間美術活動的用途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們對其進行研究發展,讓其不斷流傳。我們將民間美術活動應用在幼兒教學中,就要想辦法保留這種動態屬性,這樣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去達成這一目標。民間美術活動的評價主體應當由以往的教師為主進化為“幼兒為主,教師為輔,自評與互評結合”的立體評價模式中。教師在活動中對幼兒的自我創造和閃光表現進行及時的鼓勵表揚,活動結束后由幼兒輪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交流自己的“創作心得”,隨后由幼兒自己評選出優秀的創作者和作品,并由教師進行補充。對于幼兒的各種民間美術活動作品,諸如扎染類、食品類等可以即時使用的一定要鼓勵幼兒直接應用,對于不能即時使用的教師可以采用“藝術作品展”、“陳列室”或者區角布置等形式進行展出,以此激發幼兒的創作自信心和成就感,延續我們的民間美術活動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民間美術活動對于我們幼兒美術教育來說,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學會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各種教學簡化、現代化改編和趣味完善,使其符合我們的教育教學應用需求。只要我們能精心選擇改編,恰當融合應用,悉心策劃指導,并且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開展多元化評價,幼兒們就能夠從中得到無盡的樂趣,獲得不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肖玲.民間美術在大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4(02)
[2]王文哲.將民間美術帶入幼兒美術課堂的意義與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10)
[3]黃巖梅.民間美術與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5(02)
[4]魏華.民間美術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研究[J].戲劇之家,2016(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1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