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兒童走進深度閱讀的教學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給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特別是閱讀教學,教師喜歡閱讀快節奏,片面地追求閱讀的面與量,有的語文課堂有“快餐化”閱讀發展趨勢,學生對閱讀停留在“淺表性”層面上。語文閱讀面要“寬”,更要讀“深”,讀出深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閱讀 ;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3C-0114-02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說學生的閱讀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文素養。在閱讀教學實踐中,主要呈現兩種態勢:一種是“淺性”閱讀,“淺性”閱讀是一種淺層次的閱讀,通常表現為以隨意任選、輕松簡單甚至娛樂為目的的閱讀形式,存在著閱讀方式呆板、閱讀內容單一、閱讀思維較淺等方面的問題;另一種是“深度”閱讀,“深度”閱讀是一種在自覺的閱讀中融合整體感知、信息整合、解釋推斷、鑒賞評價、靈活運用等多種閱讀因素,并能對閱讀對象進行有效的理解、歸納、表達、組織、應用、創造、分享,更新語文知識結構的閱讀方式。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認識到深度閱讀在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方面的重要性,實現兒童深度閱讀。
  一、帶著問題閱讀,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在兒童進行閱讀時,往往會出現讀不全、讀不透的現象,這和兒童的理解能力和學習習慣有一定的關系,為了改善這一問題,促進深度閱讀,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閱讀法。在兒童進行閱讀前準備好一些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邊進行閱讀邊從文中找答案,能夠實現更深入的閱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書之前有問題意識。比如,為什么要讀這本書?讀書前要求學生弄清楚閱讀的目的,是獲取知識、增長見識、愉悅身心,還是為了打發時間而讀。不同的閱讀訴求,讀書的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如果是為了獲取知識閱讀,可以指導學生盡可能找到我們要用的知識。如果是為了啟發智慧、增長見識而閱讀,則指導學生仔細咀嚼、慢慢品味。在指導學生閱讀某篇文章時,教師要根據文章的內容,設置若干個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深入走進文本。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臥薪嘗膽》一課時,由于這一課的內容涉及歷史知識,需要學生深度閱讀,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1)吳國和越國是什么關系?(2)吳國和越國誰勝利了?(3)勾踐是什么人?(4)勾踐在吳國都做了什么事情?(5)勾踐為什么要臥薪嘗膽?(6)臥薪嘗膽的結局是什么?讓小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閱讀,如果一遍沒有找全問題的答案,再讀第二遍,請學生回答這幾個問題,檢驗自主閱讀效果,從而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二、開展比較閱讀,拓展學生對不同文章的認識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取比較閱讀的方式,將有共同點,但同時具有差異的文章放在一起,讓小學生同時了解到不同文章的內容、寫作方式及特色等。例如,同一主題、不同內容的文章,像親情主題,就有很多寫有關不同親人之間故事的文章,這一類型的比較閱讀可以按照教材中的單元劃分來進行,通過結合單元主題、改善教學方式,實現綜合比較閱讀;又如同一體裁、不同風格的文章,比如,同是詩歌,比較古詩和現代詩,同是寓言故事,比較不同故事講的道理,如將《守株待兔》《烏鴉與狐貍》《農夫與蛇》等寓言故事進行比較閱讀教學。在比較閱讀教學時,教師不能僅僅讓學生自己讀,還應適當加以引導,以幫助學生把握不同文章的學習重點。
  三、采用群文閱讀,完善學生的閱讀關聯體系
  在實現小學生深度閱讀方面,教師也可以采用較為新穎的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教學是將同系列文章集合在一起進行閱讀教學的方式,很多教師都嘗試應用過這種方式,但往往淺嘗輒止,未能發揮群文閱讀的作用,也沒實現學生的深度閱讀。實際上,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建立一種閱讀的關聯體系,讓學生能夠從群文中找到關聯,實現對文章的深入理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朱德的扁擔》時,教師可以設置群文閱讀教學,結合《毛澤東的睡衣》《焦裕祿》《孔繁森》這類文章講述一些偉人身上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形成充分認知,并積極學習這些優秀品質。
  四、提供閱讀書單,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分享
  為了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教師還可以讓小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教師可以在每個學期開學時給學生一張書單,讓學生每月擇取一本書進行深度閱讀并每月開展一次閱讀分享活動。在書單中,應提供盡可能多樣的閱讀選項,如名人傳記、小說集、散文集、詩歌等。在教學中,筆者曾用一個月的時間安排學生對《朱成玉最美散文集》進行深度閱讀,該散文集語言優美,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讓學生從深層次感受散文之美,并從中體會很多人生感悟,深化了學生對人生、對生活的思考,加上學生的分享活動,實現了對文章的深層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引導學生探究,在閱讀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閱讀是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閱讀個性化特點決定著深度閱讀不能以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不能以教師的問題代替學生的思考和感悟。這就要求教師想盡辦法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帶著自己的思想去閱讀,引導學生探究書中的思想感情,改變學生思維方式。
  作為老師,要想把這種深度探究式的閱讀落到實處,要把握好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設計好一個探究切入點。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就要根據文章的思想內涵,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基于學生知識背景,選取能觸動學生心弦的探究“點”。
  第二,探究要有時空的保證。探究不能是蜻蜓點水式的,要凸顯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師給學生充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第三,要教給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傾聽辯解的方法。
  第四,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學生的閱讀探究不能是“放羊式”的,學生的探究終究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否則,這種探究就是一盤散沙。在閱讀探究環節中,教師是學生閱讀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在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螳螂捕蟬》一文的教學中,學生在讀了“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痰卣f:‘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之后,就有必要設計一個探究的“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吳王是否是一個暴君,是否是一個固執己見的君王。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具有發散性的問題“吳王為什么一定要攻打楚國”,引導學生從利和弊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吳王的想法,讓學生體會吳王當時的內心:攻打楚國的風險是存在,同時也有很大的收益,吳王也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希望能贏得勝利,文章中說:“希望很大。”在探究中,學生也就更全面地認識吳王的人物特點。這種探究式閱讀教學其實是深度閱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思辨性。
  總之,兒童閱讀能力和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明確深度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許蕓潔. 如何拓展少兒閱讀的廣度和深度[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7).
  [2]耿浩. 拓展少兒閱讀廣度和深度的實踐探究[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1).
  [3]郭群,黃紫綠. 論電子媒介時代兒童文學的閱讀價值[J]. 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4]傳媒時代兒童文學傳播的三大障礙及破解之策[J]. 王倩.河北學刊. 2012(02)
  [5]王倩.試論兒童文學閱讀中的喚醒教育[D]. 山東師范大學,2009.
  [6]黃麗香.小學語文教學引領學生深度閱讀[J]. 天天愛科學,2016,(18).
  [7]王永林.關注整本 發展思維 走向深度閱讀——基于發展閱讀思維的整本書閱讀指導課策略探究[J]. 西藏教育, 2019,(4).
  [8]柴莉萍.閱讀教學中文本意義的消損與重建[J].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 ,2009,(3).
  [9]肖衛芳.農村小學數學引領學生提高深度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9,(5).
  [10]李孝燕.創新提問策略,促進深度閱讀[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 ,201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243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