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歲月匆匆,真情永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范本呈現
理發記
吳冠中
北京人懷念消失了的故都風俗,愛看描繪舊時街頭平民生活的圖畫,其中總少不了路邊的那些剃頭攤。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理發店少,理發和洗澡是生活中的兩大難題,我一個月只洗一次澡理一次發,因每次理發和洗澡要排隊等候一個多小時。有時先拿了號,再去辦些事回來,還沒輪到號;如已過了號,要追擠進去,便有一番爭吵,似乎同去醫院候診一般緊張。
今日的北京發廊林立,就我住所附近,每一條小街都點綴著多家理發店,店里的理發姑娘口紅擦得緋紅緋紅、眉毛描得炭黑炭黑,案上那些花里胡哨的瓶子里盛著各式各樣的液體,經過玻璃的耀光、鏡子的反射,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我似乎感到面對什么陷阱,不敢進去。
暮年,是時間的窮人,我吝嗇,每付出一時半刻都得計算計算,不肯在理發上拋擲光陰,往往很久不理發。近年在住宅區附近的樹蔭下、馬路邊又出現了剃頭攤,剃頭的為掙錢,被剃頭的為省錢,無意間的合作重繪了故都風光。有一回我陪老伴散步,她走累了,就在路邊樹蔭下歇腳。恰好旁邊一個婦女在給人理發,理發的和被理發的彼此還聊天。理發的婦女說她是到了年齡不得不退下來,她理了一輩子發,如今閑著沒事,舍不得放下刀剪,掙錢倒是其次。她于是津津有味地談理發的技巧,談發型如何適應臉型。被理發的談兒子、媳婦、孫子、柴米油鹽……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他們的對話吸引我一直聽下去,仿佛讀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因一頁頁都呈現了生活的真實與真情。
理完發,理發的婦人和被理發的老頭注意到了我們,都友好地向我們打招呼。老頭緩步遠去了,老伴對我說,你的頭發早該理了,就在這兒理吧。我點頭同意。理發的婦人發現我的頭發理得極難看,她說已理得這么糟,一次還糾正不過來,要再過一個月第二次理時才能完全表達她的操作要求。我平時不照鏡子,不看自己的面貌,更不注意什么發型。等她理畢,老伴一看,說的確理得不錯,比店里理得好多了。更意外的是,她只收3元理發費,我們過意不去,想多付些,她堅決不收。
過了一個月,又該理發了,我真的又去找她理,她也清清楚楚記得我上次由她理的情況,大概對她的顧客她都心中有數,誰什么時候又該來了,像醫生熟悉他的病人該服藥的時間。此后她成了我的固定理發師,我理發必定去找她。最近我又去,一面被理發,一面聽她談市民生活的瑣事。我說瑣事,其實是人們的大事。理完發我站起身離去,見她將地上的散發掃成了堆,是一堆灰白色的發。
?。ㄟx自《吳帶當風》)
技法提煉
吳冠中,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吳冠中先生的散文用畫眼看滄桑,談人間萬象、親情冷暖,娓娓道來,看似平淡如水,卻總是讓人唏噓不已。
選文《理發記》敘寫了我們生活中人人都要去接觸的“理發”一事,理發是小事,亦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卻也是不得不做的大事。由懷舊一詞很自然地引出路邊的剃頭攤子,簡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現如今理發的變遷史,但相比之下,作者更中意路邊的剃頭攤子,從偶然在路邊剃頭到再次主動上門,最后以“一堆灰白色的發”結束,顯而易見,這就是生活的記錄,歲月的痕跡。文章語言平易流暢,沒有華麗的辭藻,就如同與好友講述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般,真實而自然??忌趯懽鲿r往往無事可說,無話可講,本文就給了我們一大啟示,生活處處皆文章。
在寫法上,本文有以下幾個特點可供借鑒:
一、結構上首尾呼應
越是常見的事情越難下筆,本文絲毫不見刻意的痕跡,不是為作文而作文。開頭由懷舊自然地引出舊時街頭平民生活圖畫代表剃頭攤子,中間又寫到五六十年代的理發情形和現在流行的理發模式,再寫“暮年的我是時間的窮人”,就像酒逢知己一般再遇剃頭攤子,簡單經濟又充滿人情味。
二、卒章顯志
文章最后一句“理完發我站起身離去,見她將地上的散發掃成了堆,是一堆灰白色的發”收到畫龍點睛之效。前面講述了理發形式的變遷,也重點講述了再遇剃頭攤子的偶然、心動到離不開,表達了作者對傳統剃頭攤子的懷念和喜愛,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升華主題,作者懷念、喜愛的不僅僅是這種形式,更是這種形式后的人情味和對時間流逝的感嘆,而那一堆灰白色的頭發不正是歲月的寫照嗎?
三、語言自然清新,不著痕跡
吳冠中是一位大師級的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篇散文如一幅自然清新的街頭生活圖,圖畫中的理發師和理發者神情隨和,時而點頭微笑,時而小聲話語,時而耐心靜聽,時而心領神會,他們沒有特別的衣著,更不需刻意的裝飾,他們就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兩個人。語言自然清新,沒有特別的手法,就如講話、聊天一般自然隨意,娓娓道來,卻生動而深刻。
我仿我秀
奶奶家的板栗樹
一考生
奶奶家的老屋旁邊有一棵板栗樹。
那是一棵矮小、彎曲的板栗樹,現在只能依稀記得它長在鄰居家的屋后,奶奶每天去喂豬、去菜園都得從它的樹蔭下走過。它不需要打理,更無需澆灌,天生天長,每年一到中秋節前后便碩果累累。奶奶就會召集幾個兒子把樹上的板栗殼打下來,裝在籮里,等那一個個板栗殼上的刺由綠變紅,再開裂,穿上解放鞋,在上面輕輕一踩,那板栗就會一個個蹦出來。我們小孩子最開心的就是在旁邊把板栗撿起來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籃子里。那時,板栗可真算是孩子們難得的美味佳肴。
深秋時節,兒時的我就會早早起床,邀上三五個小伙伴一起上山撿板栗,那是非常開心的事。想來小孩子是不瞌睡的,抑或板栗太誘人啦。每棵板栗樹都有自己的主人,但只要不是上樹去敲去搖,在地上撿到的都可以算是自己的,這是村里習俗。一夜秋風緊,第二天早早就能聽到小伙伴的呼喊聲,我已不記得路程有多遠,但肯定不近,大家緊趕慢趕去各個山頭找板栗,找到的小伙伴喜笑顏開,沒找到的也不氣餒,說說笑笑,好不熱鬧,都沉醉不知歸路了。
我是一個不夠機靈的小孩。村里小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山里,山里一年四季都有美味,有樂趣,春天去打野菜,夏天去小渠溝里撈魚,秋天撿板栗,冬天撿干柴……然而我都是收獲了了,總是羨慕小伙伴們能滿載而歸。奶奶最為疼我,她一年四季總是忙碌著,難得看到她有閑暇時。看我失落時,她今天拿出一串野葡萄,明天又拿出一碗野草莓,秋天抓出一把小甜栗,冬天拿出一盒糖炒豆子,童年時的美食都和奶奶親切的笑容連在一起。奶奶家好像有無窮的寶藏,取之不盡。
奶奶喜歡把一個個板栗放在樓板上晾干,經過一冬,那板栗隨便一煮,就又香又甜啦。奶奶喜歡在冬天把糯米拿出來,浸泡好,蒸糯米板栗,一大鍋。寒冬的夜晚,家人坐在一起,每人吃一大碗,我最小,吃的卻最多,真正的心滿意足。如今,這樣的美味只能停留在記憶中了。
初中畢業,離開老家,來到縣城讀高中。寒冬夜晚,走在縣城的街道上,時不時會傳來糖炒板栗的叫賣聲。買過一次,迫不及待打開紙袋子,嘗了一個,有點燙,不夠粉也不夠甜,好想念奶奶家的板栗啊。
奶奶家再也沒有板栗了。由于過度操勞,積勞成疾,奶奶在我初中畢業那一年永遠地離開了我,老屋旁的那棵板栗樹也再沒有結果。
點評
本文由物思人,由奶奶家屋旁的板栗樹思及奶奶,想起“我”與奶奶間的一些往事,以表達奶奶對“我”的愛以及“我”對奶奶的思念,不禁讓人感嘆親情的美好和時間的殘酷。作文形散而神不散,以時間為線索,以板栗為載體,敘述了一些往事、瑣事,卻處處可見我與奶奶間的真情。作文在結構上首尾呼應,始于板栗樹,終于板栗樹,板栗樹雖然不再結果,奶奶與我之間的真情卻是永恒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7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