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蓋蒂《鋼琴練習曲》第一卷第六首“華沙之秋”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里蓋蒂是當代匈牙利作曲家。前期他注重音塊與音色的變化,嘗試用微分音來使音高層次變化和色彩的明暗更精細。八十年代起創作風格開始回歸調性音樂領域。在九十年代的創作中,將節奏的因素發展成復雜的復調節奏技術(即“復合律動”),創作了可以稱為20世紀鋼琴作品經典的三冊《鋼琴練習曲》集。本文將對第一卷中的壓軸之作,被里蓋蒂看作是一首“tempo fugue”的“華沙之秋”進行分析,深入了解他作品中的復雜的復調節奏技術。
關鍵詞:里蓋蒂;賦格;節奏
“華沙之秋”長122小節,從降E音開始進入,后以其等音升D音出現。若以第55-62小節連續的三全音進行為軸,可分為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的發展都是一個累積的過程,第一部分結尾處形成一個大的高潮,又被突然切斷,后快速的回到力度pp的音樂段落,整首賦格呈現了同樣的運動形態。[1]
一、“華沙之秋”賦格的主題
主題是一個由三個長短不一的短句組成的連續下行的音調,主題其最初形態是每個音均按5個十六分音符或休止符的音長來組合節奏的。這一節奏組合規律貫穿于賦格的發展過程中,主題的每個音會縮減為3個或4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組合或者擴增為6個或7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組合。
在4/4節拍的基礎上,高聲部是賦格的主題有三個樂句,其時值是5個十六分音符或休止符的組合;而低聲部則是由4個十六分音符為一組的固定音型,兩者在縱向上構成了5:4的復合節奏關系。
二、“華沙之秋”賦格結構分析
“華沙之秋”賦格是采用4/4節拍記譜的,每小節內另有一個虛小節線以示2/4的復拍子,整首賦格自始至終保持著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律動。該賦格是建立在半音基礎上,主要是由兩種不同的材料構成的。一是主題或其變體形態;二是固定音型或節奏型。這兩種對比鮮明的組成材料以各自不同的層次和線條同時貫穿于賦格全曲。
呈示部(1-25小節)共三次主題陳述。
引子(1小節)以4個十六分音符為一組形成一個固定音型貫穿全曲。
主題第一次陳述(2-9小節)由三個小短句組成。主題以每5個十六分音符或休止符為音長的節奏組合在高聲部進入。而低聲部則是一直保持引子部分以4個一組的固定音型,與主題形成5:4的復合節奏關系。
主題第二次陳述(10-17小節)主題附加了純五度的平行進行且音長組合方式改變,在高聲部進入,可看作是答題。自11小節末尾起固定音型下方每隔8個十六分音符一次,形成半音化的級進下行的旋律線條;至13小節這個聲部成為主題的模仿聲部,其節奏越來越短,類似于賦格中的對題聲部。
主題第三次陳述(18-25小節)主題新加入三全音的平行進行。固定音型變為以每3個十六分音符為一組。同時中聲部出現一個以3個一組半音化下行的旋律線條,從20小節最后一拍起轉入低聲部以4個十六分音符一組。如同賦格中的對題聲部。各聲部之間形成了5:3:4的復合節奏關系。
展開部1(26-42小節)高聲部與低聲部來自于旋律,分別是3個與5個十六分音符的音長相結合;中聲部則是4個一組的固定音型,構成了3:4:5的復合節奏關系。
第30-36小節中聲部與低聲部的旋律形成了復對位,構成了3:5:3復合節奏關系。第34小節中聲部逐漸下行回到低聲部,回到3:4:5的復合節奏關系。
自36-40小節兩個外聲部旋律再次形成復對位,從3:4:5轉位成5:4:3的復合節奏。從41-42小節,高聲部、中聲部(固定音型)與低聲部,形成了5:3:3的復合節奏關系。
展開部2(43-54小節)低聲部以2個十六分音符與1個休止符為一組的固定音型,與上方兩個旋律聲部形成5:3:3復合節奏。第44小節末尾,右手聲部新加入一個以7個十六分音符隱藏組成的下行旋律,形成5:3:7:3的復合節奏。到45小節固定音型聲部中也加入一個連續半音下行的旋律,形成了五個聲部的5:3:7:3:3的復合節奏。由此各聲部間的節奏關系愈來愈復雜,尤其是固定音型聲部,每一組的十六分音符數量逐漸增加,從3個音一組到4、5、6個音直到第54小節11個一組,長達11小節的累積過程,由pp的力度開始逐漸推向了ff的高潮。
連接句(55-61小節)包含三個逐漸加長的主題短句,以每個音5個十六分音符的音長與同節奏的三全音關系平行聲部組成。
對應呈示部(62-86小節)與呈示部不同,主題旋律位于低聲部,固定音型則以5個十六分音符為一組位于高聲部,兩個聲部之間構成了5:7的復合節奏關系。
第三展開部(87-97小節)87小節中聲部以4個十六分音符為一組與88小節高聲部是以3個十六分音符為一組形成了4:3的復合節奏。接著聲部層次越來越多,二聲部、三聲部到四聲部,聲部的節奏關系也越來越復雜,自97小節逐漸趨于一致,最終以極強的力度fff達到全曲的高潮。
結束部(98-122小節)以降E的等音升D同音反復的固定音型進入,具有再現意義。之后,節奏時值不同的聲部相繼進入。上方聲部是以7個十六分音符為音長的倒影主題,而低聲部則以和聲音程加以支持,構成平行三和弦。自100小節尾部開始漸漸加入主題原型,隨后其節奏關系逐漸一致化,最終同步,以極快的速度“崩潰”式進行到鍵盤的低音區,達到全曲的最高潮而戛然而止。
三、結語
德籍匈牙利作曲家喬治·利蓋蒂,是20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其獨樹一幟的創作理念與寫作技術對西方現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里蓋蒂的這首“華沙之秋”仍然采用“賦格”這一傳統復調體裁的結構原則,但其創造出來的音響效果卻是非賦格化的。里蓋蒂“復合律動”,常見手法是相鄰的音型不重復;在“不重復”的基礎上使節奏關系“數字化”在《華沙之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里蓋蒂在這首作品中更多吸收的時候傳統賦格的“精神”,始終圍繞主題,并創新了屬于他自己的音樂表達方式和賦格寫作方式。
[參考文獻]
[1] 劉永平.作曲理論與復調技法研究文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2] 趙曉辰.利蓋蒂《第二弦樂四重奏》微復調技術研究[J].當代音樂, 2016,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