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Op.39 No.1)演奏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音畫練習曲》作品39之1是著名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較為凸顯個人音樂特色的作品之一,整部《音畫練習曲》作品39包含九首作品,其中,第一首的音樂特性最為突出。該作品具有豐富的音樂語匯,延續了他以往注重技巧性鋼琴作品的特點,全曲的速度要求較快,音與音之間的跨度很大,雙手運用了多次的和弦與八度,將鋼琴的藝術表現力與演奏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又上升了一個高度,并且包含了音畫的特點,是小調作品的典型案例。作品的主旨在于描繪某種感情與畫面,極具音樂價值。本文試通過對該作品創作背景、創作特點、音樂特性與演奏技巧的分析,以及筆者對該曲目演奏方法的練習心得,希望能為鋼琴學子們演奏這部作品時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演奏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音畫練習曲》作品39之1背景及特點
 ?。ㄒ唬┳髡吆喗?
  拉赫瑪尼諾夫,俄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出生于1873年,一生創作了三部交響曲、三部歌劇和大量的鋼琴作品等等,他的音樂作品飽含俄羅斯的民族特色,巧妙的延續了俄國古典主義音樂傳統文化。他的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島”、鐘等。其中《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其艱深的難度,成為鋼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難”。
 ?。ǘ﹦撟鞅尘芭c風格
  1916年10月,該部作品是在偉大的音樂家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成熟時期所完成的,作曲家完美地利用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相結合,創作了這樣一首氣質磅礴、音響宏偉、演奏速度極快的練習曲,備受鋼琴演奏家們的仰慕。在這部練習曲中拉赫瑪尼諾夫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在情感上都賦予了高度的熱情,使人們對練習曲有了嶄新的認識。這種新穎的嘗試和讓人 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都讓拉赫瑪尼諾夫在世界鋼琴技術史上獲得了非同凡響的地位。拉赫瑪尼諾夫的《音畫練習曲》超越了簡單的鋼琴練習曲,他的練習曲通過音樂的表達將“作畫”結合起來,有一種極富感情的意境美,同時也是對練習曲在技巧上和樂曲標題上的一種豐富。拉赫瑪尼諾夫在練習曲上的革新和嘗試為20 世紀鋼琴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二、《音畫練習曲》作品39之1的音樂特性分析
 ?。ㄒ唬┣浇Y構
  這部練習曲分三部曲式,ABA結構的。在演奏的過程中要注意每段的區分和每段的感情表達。練習曲不僅考查演奏者對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情感體會,更是在技巧和音樂感染力上的一個考查。這首練習曲其演奏的速度是非??斓?,采用c小調,4/4拍。
  第一部分從第1小節到第24小節,這部分樂譜上標記為快板,主題動機為第一小節的旋律進行,前十個小節是這首鋼琴練習曲主題動機的起步階段,右手部分為高音域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分解和弦構成,加上左手部分的切分音,如此巧妙的創作手法,讓作品從開始部分就將氣氛烘托起來。從第11小節開始,樂曲的情緒發展的更加激烈,其織體形式逐漸開始變化,左右手部分的和弦轉變為柱形和弦。之后的四個小節雖然織體形式都各有不同,但只是將前面的音樂內容進行深化。從19小節開始,主題部分再次出現,但這時主題的調性發生了變化,由c小調轉向g小調。簡短的兩個小節之后開始對第一部分的主部主題進行再現發展,緊接著過渡到作品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從第25小節到第45小節,在前面的八個小節中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樂節,但同樣可以彰顯其獨特的音樂特色,高聲部皆由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構成的七連音構成,音樂也與之前的緊張氣氛不同,右手旋律的輕輕帶過,給作品增加了神秘的色彩,音樂表達較為婉約。從33小節開始,音樂的風格逐漸回歸主題,右手部分的前兩排依然使用較為輕快的十六分音符與和弦的斷奏手法,后兩拍為下行的分解和弦,前后的對比使得音樂的色彩更加幽默、詼諧。這部分的最后五個小節,是作曲家為了將音樂引入再現部進行的準備,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導的三連音始終貫穿于整個旋律,刻畫出尤為鮮明的藝術形象。
  最后一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再現。高聲音域的旋律采用第一部分的音樂材料,而低聲部在第47到第48小節中并沒有運用第一部分的節奏型,而是運用了平行八度的斷奏,讓人產生一種堅毅、果斷的感覺。而從第53小節開始,作品的節拍開始改變,使得整個音樂的形象更加廣闊。當作品進入結束部的時候,左手的強拍皆落在主音并且終止于半音進行的平行和弦上,使得音樂的效果極為宏大,震撼人心。
 ?。ǘ┖吐暱楏w
  在該練習曲中,作曲家使用了多種類型的織體作為塑造音樂形象的素材,刻畫意境。豐富的和聲變化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作品的音樂表情的需要,為音樂的進行增添了許多微妙的感情變化。
  在這首練習曲中,有多處右手的部分出現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進行,而左手部分多是切分音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得作品的意境與情緒更加飽滿。而和弦外音的出現讓音樂更加神秘莫測。主題動機的二度運用,為作品的調性增添多樣化的色彩感覺。以小二度為主要音程結構進行的向心回旋也是拉赫瑪尼諾夫比較喜愛的一種創作手法。小二度音程的運用,能夠表現較為細膩的心理活動,為作品中藝術形象的刻畫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音畫練習曲》作品39之1的演奏技巧分析
 ?。ㄒ唬┝Χ扰c節奏節拍
  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具有非常豐富的音響色彩,特別是在這首鋼琴練習曲中他插入了大量的力度記號,力度具有較為恢弘的氣勢,對于音樂形象的刻畫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不能為了追求氣勢的宏大而追求過大的音量,而應恰當的運用將全身的力量匯集到指尖的做法來展現作品。   速度的變化在這首作品中也具有重要意義。由作品的樂譜可見,該作品為快板,速度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整首作品共有三次比較明顯的速度變化:第一次變化出現在第45小節(見譜例1)開始減速,而后一小節就回到了原有的節奏;第二次的變化特點與第一次相同,從第66小節速度減緩,后一小節速度開始恢復;第三次的速度變化出現在作品的結尾部分,第75小節后樂曲速度逐漸變快,一小節后速度又恢復原速。從上述來看,這三次的變化都僅限于兩小節之內,在短暫的變化之后又回歸原速。整首作品的基本速度雖然沒有大的改變,但對于樂譜中間出現的明顯的速度標記,演奏者都應該嚴格的遵循樂譜的標記來進行演奏。
  (二)密集的和弦
  作品的開頭部分右手一直是單旋律,在第11小節(見譜例2)開始出現平穩型密集和弦來推動音樂的情感發展,力度均為漸強。由左右手的同和弦的反復,使得音樂的效果更加恢弘,有氣勢。演奏這部分的時候不能急躁,應將和弦的各個音同時彈下去,手型基本保持穩定,需要多次練習以避免在快速演奏的過程中出現雜音。演奏時同八度的演奏方法類似,都是將手臂力量匯聚到指尖,以指尖觸鍵,然后伴隨和弦的變化手腕進行靈活移動,由于這部分的旋律感覺稍弱,更應該將和弦的變化凸顯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在樂譜中標有加重符號的左手部分的低聲部八度與右手部分的第一個和弦,就必須將力量送至指尖突出生意,才能起到增強音樂的表現力的作用。
  密集的和弦運用是這首鋼琴練習曲的主要技術難點,它對自然環境的描述以及情緒的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此外,這種和弦的密集排列,為作品的技巧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從演奏技巧方面來看,這部作品在雙手快速跑動方面具有一定的難度,包括雙音、三連音以及八度的大跳等技巧,對于演奏者的鋼琴基本功要求較高,
  四、結語
  鋼琴練習曲是一種訓練鋼琴演奏者基本功的一種作品體裁,能夠直接反映出演奏者的鋼琴基本功水平。從《音畫練習曲》中能夠透過音樂看到拉赫瑪尼諾夫真實的性格特征,看到其對祖國深沉的愛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然環境的喜愛,而在這些作品里也流露著作曲家時而磅礴大氣、時而又婉轉凄涼的音樂氣質。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鋼琴練習曲是傳統鋼琴練習曲領域的一次革新,是在繼承肖邦等前輩作曲家練習曲基礎上的一次嘗試在具備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的同時,又有所創新。作曲家在創作這套鋼琴作品的時候,盡可能的回避了在這之前鋼琴練習曲只注重技巧性而忽視表現力的創作手法,努力讓鋼琴的音響效果與藝術表現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因此,演奏者在演奏該曲目時除了要具備一定的演奏技巧外,還應該加強對于作品創作手法以及作品的情感內涵方面的把握,從而在演奏中可以與聽眾達成情感上的共鳴,使作品的演奏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李應華.西方音樂史略[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10).
  [2]尹子.情系祖國大地的人——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拉赫瑪尼諾夫生平及作品介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8).
  [3]華萃康.拉赫瑪尼諾夫的和聲技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2).
  [4]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
  作者簡介:尹馨(1994—),女,漢族,江蘇省連云港市人,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