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拉赫馬尼諾夫《音畫練習曲Op.39 No.5》演奏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為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音畫練習曲》以其技巧性和音樂性受到越來越多鋼琴演奏者的喜愛。本文主要對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Op.39 No.5》的曲式結構、調式、主題旋律、踏板、鋼琴處理其及演奏特點進行分析,旨在對這首練習曲有更清晰的理解。
  【關鍵詞】音畫練習曲;拉赫瑪尼諾夫;演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創作背景概括
  從拉赫瑪尼諾夫的《音畫練習曲》中可以看到,帶有“標題性”的音樂語匯被他賦予了總標題的“音畫”特性,每首練習曲都著自己的語言,音樂上更加注重詩情畫意。其中,《音畫練習曲Op.33》《音畫練習曲Op.39》這兩套以“音畫”命名的練習曲有著豐富的音樂創新性和新穎的鋼琴表現手法。緣起于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柏遼茲、李斯特以及瓦格納等人“標題音樂”給其帶來的影響,拉赫瑪尼諾夫將這些影響糅合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從而創作出反映他個人風格的作品??梢韵胂?,就像他所迷戀的柴可夫斯基認為“作品應是反映作曲家的內心獨白”那樣,像李斯特的輝煌技巧與肖邦的詩情畫意結合那樣,拉赫瑪尼諾夫將這一切與自身深厚的藝術功底相結合,取其精華,最終形成個人的獨特風格。他的作品無論是在創作技法或是情感價值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相較于純粹的練習曲,這種新穎的嘗試讓人耳目一新。
  《音畫練習曲Op.39》是拉赫瑪尼諾夫1916-1917年為鋼琴獨奏創作的一套標題性組曲。20世紀初的十幾年里,俄國陷入了無盡的戰爭中,正處于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高潮時期。以列寧為首的無產階級政黨,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在這個社會各方勢力矛盾沖突激烈的時期,各種哲學思潮得到廣泛傳播。雖然生活在該時期的拉赫瑪尼諾夫遠離戰爭,但他的作品依稀令人感受到時代的變遷。1897年,首演的第一交響曲的嚴重失敗打擊了拉赫瑪尼諾夫的自信心,但在此之后,他不僅從極度的抑郁和自信心喪失中神奇地康復,還寫出了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品,如《音畫練習曲》(Op.33,9首,1911,Op.39,9首,1917)、《第二鋼琴協奏曲》(1901)、《第三鋼琴協奏曲》(1907)、《鋼琴前奏曲集》(Op.23,10首,1902,Op.32,13首,1919),以及他后來創作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Op.43)。
  二、對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Op.33 No.5》的分析
  音畫練習曲33之5是一首復三部曲式的作品,ABA結構,降e自然小調,4/4拍。英雄式三連音刻畫熱情悲壯的主題與略顯柔情的副主題形成強烈對比,這無疑表現出這首作品強大的斗爭性與悲情性。
 ?。ㄒ唬┦撞?
  首部由單二部曲式和一個擴展段落構成,在降e小調上陳述,A樂段(1—12小節)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樂句(1—5小節)旋律由小字一組E音開始,以級進為主、跳進為輔的方式緩緩進行闡述,和聲聲部與低音聲部融合在一起,它們相互對位為高音旋律伴奏。彈奏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右手旋律的彈法。旋律音只靠右手的單音來支撐,如若不注意很容易被和聲掩蓋,且達不到樂句的連貫性。為了表現旋律的綿長和厚實的音色,要求將手掌打開,用手指面慢觸鍵,將力量往下推。中聲部的和聲跳動跨度較大,因此第一個音需要先使用3指,再換5指,這樣不僅可以使聲音圓潤,更能讓旋律在最大程度上保持連貫。
  (2)和弦的三連音織體。首先,旋律與和弦三對二組合時應明晰自然,不要彈得過于古板。其次,三連音的織體可以填補右手旋律的單一性,營造出整體音響厚重的特征。一開始彈奏時,和聲部分不應該占據太大的比重,將手指輕輕地貼鍵,利用琴鍵的反作用力控制音量。我們看到低音聲部也與和聲同步,音區寬廣低沉,這體現出了作曲家交響性的思維,他不滿足于練習曲的范疇,而是把它們當作精致的藝術品來創作。所以,演奏時不應彈得太強,以免喧賓奪主。
 ?。?)踏板。在換踏板的時候應注意旋律與和弦的連貫性,每個和弦都要換踏板,保持聲音的干凈。踏板的運用不容小覷,雖然譜面沒有明確標出踏板,但為了不使聲音單薄,需要踏板渲染迷霧般的環境。
  第6-8小節出現情緒相對有矛盾抗爭的起伏旋律,從弱到強極有層次的半音上行至三度跳進。第8小節第一拍應強奏,并使用大臂的力量支撐住手指稍作停頓,從內心感覺中拉長氣息。第11小節,首先注意到mf的力度,較10小節相比力度是弱的。我們看到左手的旋律性線條與右手相結合形成“二重唱”的關系,這里注意兩只手的配合與踏板的踩換。從第12小節開始是A′樂段,看上去旋律是遵照A樂段進行陳述,但還是存在區別:它改變了和聲,使聽眾感到耳目一新。因此,從A′樂段開始要特別注意和聲強調的變化。第22-25小節情緒似乎越發悲壯,力度從ff逐漸過渡到mp,旋律一直在二度、三度音上徘徊,并且與和弦緊密相連,是首部的小高潮。
 ?。ǘ┱归_部
  展開部的部分調性有所改變,從降e小調來到降B大調再到C大調。展開部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26—32小節);第二部分(33—40小節);第三部分(41—52小節)。
 ?。?)第一部分:由兩個樂句構成,承接首部小高潮至此漸漸平復心情,音色轉化為縹緲,好似漂浮在海面之上。旋律大量使用二度級進,常常是圍繞一個中心音而上下環繞,使得旋律極富感染力,充滿詩情畫意,好似在一根繩索上反復拉扯,反映出作曲家內心矛盾糾纏的情感。高音聲部是安靜柔和的音色,彈奏中需要使用手指指面的部分與鍵盤基本形成一個銳角的觸鍵,使聲音柔和細膩。這里的踏板可以一小節換一次,也可以根據右手的旋律進行切換。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新旋律,是第一部分的進一步升華,臨時升降記號頻繁出現,產生大量不協和音響。彈奏時左手聲部除了附點節奏型,還需強調保持音,尤其要注意第38小節三連音與五連音的配合。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織體厚實,左右手都同樣有和弦以及單音的旋律進行,兩手旋律交替使用保持音記號,音區距離較大,一個是處于較高音的和弦,一個是處于最低音的聲部,將樂曲推向高潮。
  (三)再現部
  再現部總體基調是堅定沉重的,它的織體形態與首部不同,三連音分解和弦的使用,勾畫出充滿能量的巨浪在大海中翻滾的場景。并且,拉赫瑪尼諾夫在這里使用了《音畫練習曲》隨處可見的“鐘聲”素材。該部分還體現出作曲家在創作中情感強烈的情緒傾向,它們是由大量的二度級進音程所形成的,與音區寬廣的柱式和弦的結合,使該部分迸發出絕望中帶有一絲光明的火花。彈奏再現部分時,要注意這是樂曲最后的高潮,所有的懷舊、浪漫到此處已升華為英雄性的悲壯,需要使用上半身的力量,使手指在觸鍵的一瞬間爆發出強大張力。
  第67小節,大浪逐漸恢復平靜,取而代之的是寧靜中些許的無奈。作曲家在此處先使用四連音、半音階形態的向下走音,緊接其后的是音區移高、先上行后下行的音階進行,體現出其內心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情。第73-81小節是樂曲的尾聲,富有詩意的從小字三組E音逐漸向下,繼而在pp的力度中逐漸消失,低音聲部仍是流淌的線條,象征著作曲家內心仍在繼續與命運抗爭的宿命感。
  三、結語
  拉赫瑪尼諾夫在該作品中突出了音響宏大、飽滿、豐富的特點,其音色扣人心弦,時而像淡雅的水墨畫,時而像濃墨重彩的油畫??楏w豐富、旋律抒情性以及和聲的多樣性三重特點結合在一起,與音色、力度一同表現。拉赫瑪尼諾夫把鋼琴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表現相結合,創作出的“音畫練習曲”這一體裁,是基于傳統之上,又帶有創新色彩的作品。如何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作品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研究,而如何體會樂曲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也是每一位鋼琴演奏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中國人視野中的歐洲與音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利昕云.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的創作與演奏[D].2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1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