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教學的核心要素與基本法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是教學的核心要素。教學中應該遵循兩條基本法則:以培養學生能力、情懷為主要目標;教學設計需務實,要突出引出學生參與、生成。
【關鍵詞】教學 核心要素 基本法則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55-01
當下教育理論對教學基本要素的界定一直存在著爭論,有從三要素說到九要素說之爭。三要素說認為,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四要素說認為,教師、學生、內容和方法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五要素說認為,教學活動包括教師、學生、內容、方法和媒體等基本要素;六要素說提出了教師、學生、內容、方法、媒體與目標等六種基本要素;七要素說認為,教學活動包括教師、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境和反饋等七種要素;九要素說認為教學活動包括教師、學生、物質條件、精神條件、目的、課程、方法、形式和評價等九種要素。[1]統觀所有的教學基本要素分析,我們發現有兩個要素是誰也不能回避的,就是教師和學生。因為沒有教師就沒有教,沒有學生就無所謂學,教師和學生兩者缺一就不能構成教學。這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就成為了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兩個部分。
現代教育顯著的特征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國家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2]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發展成為全部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就歷史學科教學來說,教師的核心地位如何體現出來?教師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是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思考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教學目標經歷了首先是重視“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后來提出了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經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現在提出了培養核心素養的歷程。具體到歷史學科,提出了五個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時空觀念,指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理解,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歷史解釋,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歷史價值觀,指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3]這樣,當下歷史教師的教學就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行動指南以及必須要遵循的教學行為準則。具體而言,我認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兩條要注意的基本準則:
一、教學目標高遠——能力、情懷為主。一直以來,歷史學科的學習給人的印象就是背背記記一些東西,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明確要背什么東西,課后學生踏實地背好了,然后考試就能得高分,學習目標就算達到了。這一錯覺的出現,實事求是地說,過往的歷史課堂教學要負主要責任。正是由于我們很多教師就是這樣教、學生就是這樣學,所以大家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就會出現這樣的印象。但這種教學,大多數學生學過后,考試結束了就什么都不再留下。一定程度,歷史學科的學習只是學生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的墊腳石,對學生整體發展沒有積極的作用,更加不能為學生將來服務社會提供助力。所以,教學目標定位不能僅僅局限于基礎知識的傳授及落實,而應該將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根本的任務。
二、教學設計務實——突出參與、生成。常見的歷史課堂中,教師大多習慣于將現成的結論直接向學生講授,水平高一些的,注意到在講授過程中向學生進行解釋結論的由于,便于學生理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最大程度地讓學生知道要掌握基礎知識點。一般來說,能夠將問題講解明白便算成功,如果能做到生動、有趣吸引學生,就算是一節好課。但這種教學設計的最大問題在于:結論是老師給的,不是學生自己得出來的。學生通過學習之后,充其量只是知道了一些東西,但通過學習掌握技能進而懂得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要遵循“方法、技巧——參與分析——生成結論——強化技藝——剖析現實”這一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先教會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策略、技巧,然后提供史料素材,讓學生根據相應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得出相關問題的基本結論,進一步理解分析問題的方法、技巧,適當將現實社會的中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借助相關的方法去分析、思考現實問題,最終達到為學生將來奠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家袢.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10)
[2]《國家課程標準》
[3]《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2015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