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議生本教育中的“牧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17-01
  郭思樂教授在他的生本教育的教師觀中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詮釋為“是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的“牧者”。筆者在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體會到作為“牧者”的教師,要想把學生(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學習(吃草),應重點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一、怎樣“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
  郭教授提倡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職能和作用的巨大轉變,其實質就是引導學習者(羊群)“到達水草豐盈之處, 自主地快活地吃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牧者)如何做到引導(帶)而不是灌輸式的知識傳授(趕)呢?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項工作是相當重要的:
 ?。ㄒ唬┰O計好前置性學習任務,引導“羊群”自己動手,自我探究,自主學習。
  生本教育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前置性學習任務。前置性學習任務應該是引導“羊群”走向“水草豐盈之處”的一個燈塔和方向。好的前置性學習任務要盡量富有啟發性、開放性和創造性,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筆者在教學中把“前置性學習主任務”稱之為“××的小研究”,把主任務又分成若干個子任務,鼓勵學生圍繞著這些任務,積極從生活中收集資料,先自己動手,自我探究、自我實踐、自主學習,爭取能完成這些學習任務。
  (二)培養出得力的“領頭羊”(小組長),實現“羊群”(學習者)的自主管理。
  一個有能力的“領頭羊”(小組長)在整個“羊群”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它”是整個“羊群”能否到達“水草豐盈之處”的一個非常有力的保障。所以,在開展生本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筆者在培養“領頭羊”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在每一小組內挑選出一位能得到每個成員信任與信服,具有責任心強、組織能力強、操作能力強,口齒清楚,說話流利,表現欲望強烈等條件的學生擔當組長。在實際操作中不是每個組都有一個優秀的組長,筆者在分組時調整搭檔,在組長熱情有責任心,但受能力限制不會分工的小組,給她調配一個能說會講的副組長;在組長學習好但不熱情的小組,調一個責任感極強的副組長,讓他們互相學習,互相督促,共同進步,共同享受學習的歡樂。
  其次,對小組長進行有效的培訓。第一,鼓勵他們提高認識,使其對自己的小組成員認真負責。第二,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如從全局考慮問題的方法,表揚與批評的方法等。第三,大力表揚小組長,樹立他們在小組中的威信。在班里公開向同學們講:每個小組長都是老師認為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同學,他們是代表老師對每個小組負責,尊重小組長就是尊重老師。第四,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引領小組長之間展開自主互助,相互交流遇到的問題,介紹自己處理同類問題的經驗和技巧。
  二、怎樣盡量實現學習者“羊群”自主快活地學習(吃草)
  郭教授在他的生本教育教師觀中還談到,教者是學生的服務者,幫助者,保護者,唯獨不是他們的任何動作的代替者,并且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證他們生命的獨立性。也就是“牧者要讓羊群自主快活地吃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如何才能做到不代替不包辦,讓學生自主快活地學習呢?筆者認為較有效的方法是:
 ?。ㄒ唬┙⒖茖W公正全面的評價制度,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增強“羊群”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筆者發現,個別學生會不積極參與,等別人討論的結果,自己不動腦子只是坐享其成。還有個別的同學態度不認真,搞小動作,說悄悄話。因此,在布置前置性學習任務時,就將課堂教學結束時評價的內容與標準也提前向學生予以公布,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在其他方面也提前努力,并多與其他小組成員互相促進啟發,真正達到小組合作的目的。
 ?。ǘ┡囵B“羊群”認真傾聽、包容他人的習慣。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有時候又會因過于熱情而導致課堂教學秩序失控。所以,要想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得培養“羊”在學習中除了要獨立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外,還應具有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做的:第一,要求學生在聽別人發言時做到:坐端正、眼看發言的同學、閉上嘴巴用心聽。第二,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明確目標,帶著目的去聽。一要聽明白,二要思考有無不認同的意見,三要給自己帶來啟發,在大腦中多問幾個“為什么”。第三,對聽得認真的同學則大力表揚。如經常會說:“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可真了不起!”第四,發揮小組長作用,監督那些不注意聽的學生。第五,在教學中要持之以恒,學生才能形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學會了傾聽,重視采納他人意見,才能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長期以往“羊群”就逐步形成動腦、動口的習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敢想、敢做、敢說。
  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人生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但由于孩子們年齡小,探究世界的能力還處于萌芽狀態,教師應不斷努力給他們創造條件,積極引導,讓他們自己動手,自我探究,自主學習,并逐漸養成習慣,對學生來說,將會終身受益。但不少教師在進行生本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都會有這樣的苦惱與困惑:那就是也把學生分成“群”(組)了,也給每一組學生布置了學習探究任務,但卻發現課堂上學生要么亂成一鍋粥,探究沒有方向,也就沒有什么有價值的學習結果;要么就會出現這樣的一幕:教室內靜寂一片,老師鼓勵和期許的眼光盯上哪個學生,那個學生就會因無話可說而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剩下老師尷尬地站在那兒,導致教學效果還沒有以前傳統的那種知識傳授式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生本教育的課堂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大課堂,這種教學理念的精髓就是教師的教育工作不應僅限于課堂,而是應結合生活,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放在課前與課后,歸于生活,歸學習主體于學生,做一個真正的“生命的牧者”。筆者想,經過這樣的“牧者”的精心引導、培養的這樣一群“羊”(學習者),才能在水草豐盛的地方,自由自在地、快快樂樂地“吃草”(學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33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