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關系的處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教師與家長關系,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有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本文基于教師人際關系的特點,探討如何有效處理師生間、教師家長間的關系,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教師人際關系;師生融洽;學生合作;教師與家長
中圖分類號:G6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107-2
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培養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接受知識,掌握學法,增長才干,完善道德觀念,提高思想水平,使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從而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就政治和法律而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又是民主和平等的新型關系,具有以往社會的師生時間關系所未有的全新內容。然而,就教育教學活動本身而言,在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差異所構成的矛盾關系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證。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之間的關系呢?
1.以“愛”為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須關心愛護教育對象,給學生以真誠的、滿腔熱忱的“愛”。魯迅先生曾說過:教育根植于愛。當教師以愛為基礎進行教學工作時,更容易打開學生的心扉,溫暖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人格。教師唯有真正發自內心對學生關懷、愛護和幫助,才會換取學生的信賴、坦率和尊敬,學生才會樂于聽從教師的教導。對先進的學生須如此,對后進的學生更須如此?;馃岬男牟拍苋诨涞男?。所以說,教師給以學生們以偉大無私的“愛”,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
2.講求教育教學方法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講求教育教學方法,才有可能獲取最大效益。以先進的科學方法論為指導,從實際出發,講求教育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教育學生,待之以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示之以行。施以言教和身教,使學生口服并心服。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對所有學生都一分為二,堅持兩點論,全面公正地看待學生,設身處地地關心體貼學生。從思想、學習、生活、身體方面給以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加深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學生自然就會把教師當作親人和知心朋友,增加了學生對教師的親和力。在教學中,教師除了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才能之外,還要有高超的教學方法。循循善誘,深入淺出,挖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把知識變為才能。教學本身具有趣味性和藝術性,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樣由教師的善教,引來學生的樂學。學生則會對教師產生由衷的欽佩之情,產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也就達到最佳的和諧狀態,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大有裨益的。
3.發揚教學民主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只有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作用,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對學生的正確意見和建議給以充分的肯定,對學生認識上的不足和偏頗給以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對學生的創造精神給以應有的尊重。并且以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聯合攻關。這樣,不僅創造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通過實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有關的才能。教學相長,而不是搞教師的“一言堂”。這樣,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無疑是和諧的、融洽的。
4.指導學生和諧相處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由于共同學習、生活、訓練以及從事社會實踐活動而相互交往、接觸所結成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叫做同學關系,是一種類似與有別于兄弟姐妹關系與朋友關系的社會關系。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有助于完成集體活動,學習與掌握社會行為準則,提高自身思想文化道德素質。使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師要創造條件并給學生們以指導。
?。?)指導學生交往合作。
在學校的共同學習和集體生活中(不同于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生是行為的主體。除了同學之間日常接觸之外,教師可以創造條件,給學生交往和合作的機會。如,教學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建立學習小組,開展“手拉手”活動;或建立課外興趣活動小組,科技活動小組,體育活動小組,學雷鋒小組等。讓學生自己組織,主動交往,相互合作,在實踐中學會相互交往的方法和規則,體驗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共同的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加深了解,增進友誼,領受合作的愉悅,認識朋友對自己、自己對他人的價值。
?。?)指導學生待人接物。
對學生之間的接觸、交往與合作,教師給以必要的指導,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教學生學會社會交往的規則,禮貌待人,消除誤解,調整關系,化解矛盾,學會正確地處理同學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方式方法。對主動關心、幫助同學,為同學排憂解難的學生,對善于組織和調動同學團結合作的學生干部,對團結合作而取得優異成績的集體,對起骨干作用和做出重要貢獻的學生,給予當眾表揚,使之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榜樣的感召,榮譽的激勵,是對同學之間團結合作的最好的、有力的向導。這對學生認識個人在集體中的位置和作用,小集體與大集體之間的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發展友誼;增加集體的凝聚力,形成團結戰斗的集體;提高今后在社會生活中正確恰當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能力,都是大有益處的。教師的指導和引導,是有效地協調和促進學生之間合作關系的基本方法,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必要措施。 二、教師與家長的關系
在教師的人際交往中,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是教師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師職業所必須的,因為學生不僅生活在學校環境中,還生活在家庭環境中,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師就必須取得家庭的緊密配合,把兩股教育力量匯成合力,才能共同培育好下一代。
自從孩子進學校后,教師便與家長發生關系,這種關系是通過學生作為紐帶形成和建立的。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也間接地了解了家長;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中,也間接地了解了教師。即在教師與家長直接交往之前,通過學生這個“信息媒介”,彼此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育目標與任務的統一性、共同性,決定了教師與家長合作的客觀要求。教師和家長對青年一代負有共同的教育責任,利益是一致的。因而,教師與家長要互相支持,共同配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相互交往中,教師若能受到家長的尊重與期待,便可使教師更加熱愛學生,增強責任感;家長若能得到教師的尊重,家長便會更加關心與支持教師的工作,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人際關系。
教師與家長由于對學生的了解的側面不同,深度不同,情感聯系不同,因而容易產生對學生不同水平的要求與期待。由于教師與家長地位不同,文化修養不同,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不同,因而在培養教育學生方面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摩擦或矛盾,這就需要及時地溝通、調適和協商。
教師只有與家長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才可以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學生進步和發展。反之,如果教師與家長處理不好人際關系,那么對于教育學生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從而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
教學是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行為方式以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目的的人際(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社會行為。教學中人與人之間處于協調合作的活動狀態,才有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因此,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目的、目標,而使人與人之間關系處于協調合作的狀態,則是教學的人際關系的藝術范疇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作為新時代教師,不僅應鉆研學科教學,也要學會運用“藝術手段”巧妙處理好師生間、生生間、教師家長間的關系,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教育教學,才能在教學工作中獲得職業幸福感、成就感。
[參考文獻]
[1]寒天.課堂教學藝術[M].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
[2]袁振國.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
[3]嚴育洪.“事”說師生關系[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1).
[4]牟艷杰.教育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