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有效的教學應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數學學習對于一個人的思維鍛煉和邏輯能力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更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導和啟迪作用。在常規的教學中,如何才能夠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本研究主要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ㄒ唬┙虒W情境設計的不完善
教學內容的生動與教學情境有很大的關系,巧妙地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時間要適度,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景教學的效果。時間過短會讓學生學不到數學知識,時間太長又會讓人抓不到知識重點,所以設計要完善。
?。ǘ┱n堂教學結構的不完善
回想我們學習的結構是什么樣的?是否是復習舊知、傳授新知、對新知的聯系和鞏固這樣的流程輪回,一遍又一遍地加深我們腦海里對知識的印象??此茋乐敍]有疏漏,但是卻不具備完整性,為什么?因為它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并沒有小組討論式的小班課堂,顯然忘記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不是所謂的規則執行者。
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方向。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即“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教學內容。在設計中要做到重“知識”,也要重“技能”;重“過程”也要重“方法”;還要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三維教學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是指過程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實施過程,讓學生“經歷……過程,獲得……體驗”,在數學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乃至人的發展等方面實現多少教學的價值。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就具體的教學過程來說,其有效性是可以分析和評判的,而在一般層面上概括,則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又是抽象的、相對的和發展的。綜觀數學課程中的教學過程發展歷程,從“只要結果,不要過程”到“在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中學習”,再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課程目標”,過程的重要性在不斷地顯現和提升.細讀《數學課程標準》,我們還發現其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因此,我們的課堂很有必要追求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這一過程應具有情境性,組織有序性,參與性和實質性。過程的情境性是與學生學習的內容相適切的、包含問題的情境.創設過程的情境性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產生一種內在學習的需要,主動地去參與,循著知識產生的脈絡準確地把握學習的內容,實現知識結構的完善。過程組織的有序性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教學智慧,科學機智地進行調控.精美的過程預設,需要組織的有序,才能珠聯璧合,真正發揮過程的最大有效性.假如組織不當,就會使過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教師過程組織方式的單一,教師缺少引導的教學技巧,往往耐不住急于把“真理”呈現給學生,對于發生在課堂的意外,不能合理地利用教學機智等等.過程的參與性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它體現在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的學習為本,因此,教學過程還必須體現學生的參與程度,只有參與程度深入,才能讓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從而使思維深化,感悟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而過程的參與程度在顯現層面上有賴于教師有效的過程情境創設和有效性的過程組織。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睌祵W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真正實現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例題教學“生活化”——例題教學是優美樂章的主旋律;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樂”。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結語
“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不懈追求的,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不斷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沈淑媛.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探究――情境創設的運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37(2):34-35.
[2]溫健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網絡科技時代,2011,12(35):67-6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