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化控技術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玉米化控技術是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通過影響玉米植株內源激素系統來調節玉米生長發育過程,從而促使玉米能夠按照人們預期的方向生長變化的一種技術。
關鍵詞:玉米;化控技術;初探
一、玉米化控技術的作用
1.玉米化控劑能明顯地降低玉米植株高度,降低部位主要是玉米棒上部節間。
2.增加氣生根和葉面積。 應用化控劑可使玉米植株氣生根明顯增加。據調查,應用化控劑氣生根增加0.5~1層(7-11條);從玉米長相上看,玉米應用化控劑后,棒上部葉片普遍上舉,植株收斂,葉片角度變小。從葉面積上看:應用化控劑后調查,棒上3葉葉面積增加155.9cm2,其中,棒上葉面積增加最多,平均增加75.5cm2。
3.玉米產量構成因子增加 。應用化控劑對玉米產量構成因子禿尖長度、穗長、穗粒數、穗粒重、百粒重都有較大作用。據試驗、示范調查:在正常密度條件下應用化控劑,禿尖減少0.61cm、穗粒數增加8.3粒、穗粒重增加10.1g、百粒重增加1.91g;在密度增加10%的條件下應用化控劑,禿尖減少0.37cm、百粒重增加5.23g。
4.玉米產量增加 。試驗、示范結果表明:在正常密度條件下,應用化控劑畝增產35.5kg,增產7.45%;在增加10%密度條件下畝增產60.4kg,增產12.72%。
5.促早熟、降低含水量 。 試驗、示范表明:應用化控劑可促進玉米提早成熟2-3,對緩解早霜危害意義重大;同時可降低籽實含水量3-4個百分點,對降水、提質作用明顯。
二、玉米化控技術的使用方法
在植株大喇叭口后期,玉米抽雄前7-10天,即用手捏約有60%~70%植株的喇叭筒葉庫里含有雄穗蓼尖時進行。每畝用量25ml。具體對水量為:用無敵牌5型電動超低量彌霧機,以每秒鐘走一步,每步60cm的速度,1次噴2條壟,25ml原液對一噴霧瓶清水(容積為1600ml),或用背負壓縮式噴霧器對清水10-15kg均勻噴施于頂部葉片即可。
三、注意事項
1.適用于中晚熟品種的高肥密植地塊,一般種植密度增加5%~10%,施肥量也相應增加,肥力不足的中低產田或缺苗補種三類苗地塊以及因特殊影響生物量明顯不足的地塊,不能噴用。
2.噴施時期要嚴格掌握,不可提前或拖后,絕對不可重復噴施,更不可全株噴施。
3.不宜與化肥、農藥混用,機具噴施前后要用清水洗凈。
四、試驗推廣使用的調節劑
1.玉米健壯素
?。?)作用:可使植株矮化,莖稈粗壯,一般可降低株高20-30厘米,降低穗位15厘米;并使葉片上沖,根系增加,從而增強植株的抗倒耐旱能力,產量比對照增加20%。
?。?)使用時期和方法:在1%-3%的早發植株已抽雄,50%的雄穗將要露頭時(用手摸其頂部有膨大感)用藥最為適宜。每畝用1支(30毫升)對水20公斤,均勻噴在玉米的上部頂心。
?。?)注意事項:一要掌握適宜的時期,不能提前或推遲。提前4-5天會減產5%,推遲4-5天,增產幅度下降5%;二要做到不重噴、不漏噴,噴后4小時內降雨,要減半重噴。
2.玉米矮壯飽:是一種超濃縮復合制劑,富含專用調節劑、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能抑制狂長,促進根系發育,增強光合作用,令植株莖粗、葉厚、根壯、抗倒伏,提高授粉率,使玉米棒大、粒飽,還可抑制多種病害,可增產20%-35%。于玉米6-10片葉時,每畝用20毫升對水30公斤噴霧。
3.玉得樂:新型玉米專用抗倒抗逆增產劑,使用后可使根長、根壯、根增多,縮短莖基部節間長度,矮化株高,增粗莖稈,極大提高抗倒能力,還可以防病抗旱耐澇,一般增產30%以上。于6-11片葉時,每畝用25毫升對水進行葉面噴霧。
4.金得樂:新型玉米專用調控劑,能縮短節間長度,增粗秸稈,矮化株高,能降低穗位15-20厘米,從而抗倒伏。一般在玉米7-11片葉時,每畝用1袋(30毫升)對水15-20公斤噴霧。
5.玉黃金:最新玉米專用型高科技產品,能降低穗位和株高而抗倒,能減少空稈、小穗,防禿尖,還可促早熟5-7天,一般增產20%以上。在6-10片葉時(玉米株高0.5-1米)使用,每畝用2支(每支10毫升)對水30公斤噴霧。
6.化控2號:能使玉米莖稈堅韌,根系發達,抗倒能力增強,同時降低株高和穗位10-12厘米,還可使葉片上沖,增加種植密度,增產幅度一般為15%-30%。在孕穗前,每畝用20%的化控2號25-30毫升,對水30-40公斤噴施到植株頂部葉片上。
7.多效唑和助壯素:(1)多效唑:一般在5-6葉期,用多效唑50克對水50公斤噴霧。(2)助壯素: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每畝用助壯素20-30毫升,對水40公斤噴施,一般可增產10%。
除以上介紹的幾種藥劑外,還有很多,如康普6號(玉米抗倒專用)、金鑲玉等,都具有抗倒增產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曉燕, 李書境, 譚井林, et al. 玉米化控技術要點[J]. 吉林農業, 2010(12):81-81.
[2]周鳳蘭, 張吉川. 玉米化控綜合高產技術探討[J]. 玉米科學, 1998, 6(1):46-48.
[3]李金波, 王利軍. 玉米化控技術的應用研究與展望[J]. 科技致富向導, 2014(36):142-142.
[4]景姣玲, 張云風, 趙霞. 玉米化控技術的比較[J]. 山西農業:致富科技, 2007(10):38-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