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葉病防治技術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玉米矮花葉病為害我國玉米,嚴重降低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糧食質量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糧食出現問題會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20世紀90年代開始,玉米矮花葉病不斷擴散,玉米種植區每年病株的數目和范圍都在擴大,以至于擴散到全國各個玉米種植地?;诖?,對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病特點、發病規律、防治措施進行詳細介紹,以減輕玉米病害,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為玉米高質量生產積累經驗。
關鍵詞 玉米矮花葉病;發病規律;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F30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30
玉米矮花葉病是玉米的一種病害,感病后會導致玉米產量降低,是禾本科植物的常見病害。玉米矮花葉病由矮花葉病毒引起,這種病毒最初只是為害玉米的葉子,隨著為害程度不斷加深,玉米的枝干相比于正常的植株開始變矮,進而影響玉米的抽穗和受精,最終導致玉米產量降低。為了提高糧食的產量,解決農民的生存問題,相關科研人員對玉米矮花葉病毒的寄生部位、傳播方式、發病條件、抵抗病毒的要求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玉米在整個生長期內均可感染此病害,以幼苗期到抽雄前較易感病,染病玉米植株產量降低,甚至不結實[1]。
1 玉米矮花葉發病特點
玉米矮花葉病是由矮花葉病毒引起的。感染病毒后,玉米外觀會發生明顯變化。感病植株最開始的病狀表現并不明顯,后來整個植株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變化,葉片上會有一些白色小圓點出現[2]。隨著病毒的不斷侵襲,葉片上的小圓點不斷增多,直到密布整個葉片。除了在葉子上表現出病態特征,玉米的整個植株也會發生相應變化。感染病毒后,感病玉米比正常生長玉米矮小,且植株內部的水分開始降低,整個植株變得干枯,此時的玉米已不能再結實。
2 發病規律
玉米矮花葉病毒的感染主要是在發育初期。感染病毒的玉米首先表現在葉子上,開始是葉子的根部出現小白點,然后小白點不斷擴散到整個葉片,期間整個葉片由綠色變為白綠相間,再變為白色,進而轉化為更深的黃色或者紅色,僅憑視覺觀察就可以確定染病植株的存在。玉米植株的種子帶病是這種病害爆發的重要原因,因為前期表現不明顯,一旦發病就會直接導致糧食減產,沒有補救的機會。玉米矮花葉病的感染已經嚴重降低了我國玉米的產量,因此了解這種病毒的發病規律,才能夠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1 傳播途徑
玉米矮花葉病毒的傳播主要有兩種途徑。1)通過染病種子來傳播。隨著染病的種子被銷往全國各地,這種病害也就擴散到了全國各個玉米種植區。攜帶病毒的種子不能夠很好地生長,且影響玉米的整個生育時期。
2)通過蚜蟲傳播。蚜蟲咬食了染病的玉米植株,就會將病毒攜帶在自己的體內。但是,這種病毒并不會為害蚜蟲的生命安全,而是當蚜蟲咬食健康的玉米植株時,將病毒傳染給另一棵玉米。
2.2 玉米品種
研究發現,玉米的品種不同,對這種病毒的抵抗能力也不同。一些玉米品種對這種病毒的抵抗能力很強,抗病性強的玉米品種與其他玉米品種相比產量較高。因而,可以通過合理選擇玉米的品種來抵抗病毒感染。在玉米矮花葉病毒高發區可以采取這種方式減少病毒的感染。這種方式也是較為經濟便捷的一種防治措施。
2.3 毒源條件
研究結果表明,玉米矮花葉病毒的主要來源不是其他植物,而是被病毒感染的玉米種子,然后通過蚜蟲將病毒傳播給其他植株。因此,采用無病毒的種子進行栽培,可以減輕病毒的傳播。只有從根源上遏制病毒的傳播,才能真正起到防止病害的作用。所以,應該嚴格把關玉米種子質量,以提高玉米的產量。
2.4 栽培條件
栽培條件對玉米矮花葉病毒的傳播也有關系。良好的栽培條件包括優質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栽培條件好,玉米的生長狀況良好,抵抗病害的能力也就越強,發病率就會越低。而當栽培條件不理想時,玉米的生長狀況差,不能抵抗矮花葉病毒的侵襲,發病率就會增高??梢愿鶕嶋H情況,適當地給土地施肥、澆水、拔草等,在給植株提供充足水肥條件的同時,防止雜草傳播病毒,提高玉米自身的品質。栽培條件是人為可控的因素,通過農民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提高玉米本身的質量,增強玉米抵抗病害的能力。
2.5 氣候因素
研究發現,溫度和降雨是影響玉米矮花葉病毒傳播的關鍵因素。當溫度處于30 ℃左右時,玉米矮花葉病毒傳播較慢,因為此溫度條件下玉米生長比較旺盛,對病害的抵抗能力顯著增強,而蚜蟲在此溫度下難以傳播病毒。雨水充沛會促進玉米的茁壯成長,同時限制了蚜蟲的活動。在氣候因素方面,可以考慮從這兩方面限制玉米矮花葉病毒的傳播。
3 防治措施
玉米矮花葉病毒為害了我國各個玉米種植區,嚴重降低了我國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了解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病機制、傳播途徑的基礎上,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玉米矮花葉病的傳播,將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诖?,針對玉米矮花葉病毒的發病機制,從建立無病毒種子繁殖基地、種植抗病品種、拔除病苗、滅蚜防病、藥劑防治等方面,對玉米矮花葉病毒的進行控制和防治。
3.1 建立無病毒種子繁殖基地
染病種子是病毒的傳染源,種子的質量是控制病害傳播的根源。為防治玉米矮花葉病,可以在無染病或者染病較輕的地區進行種子培育。另外,要用地膜對種子種植區進行覆蓋,防止蚜蟲在種子培育區進行病毒傳播,確保玉米種子的品質,防止其他傳播介質將病毒傳染給玉米種子。培育出無病毒種子進行種植,大大降低了病害的發生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3.2 種植抗病品種
在應對玉米矮花葉病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品種的玉米不染病或較少染病。這就說明某些品種對玉米矮花葉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玉米矮花葉病的高發區推廣種植這些高抗品種,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產量,降低農民損失。因而,應高度關注這些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培育出抗病性強的植株種子擴大種植。
3.3 拔除病苗
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病狀況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葉片上,另外整個植株相對矮小,是肉眼可見、容易鑒別的染病癥狀。發現玉米染病后,應該及時拔除染病的植株,減少病害的傳染源,減輕玉米矮花葉病毒的傳播。
3.4 滅蚜防病
玉米矮花葉病毒的擴散主要由于蚜蟲的傳播,蚜蟲作為傳播媒介,通過咬食患病的植株將病毒傳染給另一棵健康的玉米植株。因而,農民們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應對,一起滅蟲,將病毒傳播介質的數量降到最低。
3.5 藥劑防治
對于已經感染玉米矮花葉病的植株,除了拔除掉之外,還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做一些相應的處理工作。在染病較輕時,可以適當噴灑農藥殺滅病毒,從而減輕病害對染病植株的影響。另外,可以噴灑一些殺蟲劑,將蚜蟲毒殺,也可以達到減少傳染的目的。
4 結語
玉米矮花葉病是發生在玉米身上的,由矮花葉病毒引起的一種病害,染病的植株初期表現為葉片出現白色小圓點,隨著病毒的擴散,小圓點的數目和大小也不斷增加,另外,染病植株的高度較正常生長的植株矮。攜帶病毒的種子是玉米矮花葉病毒的傳染源,蚜蟲通過咬食充當病毒的傳播媒介。保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能夠增強玉米的品質,進而增強玉米抵抗矮花葉病毒的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培育無病毒種子、拔出病苗、消滅蚜蟲、適當噴灑農藥等方式來降低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病率,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減少農民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周倫理.玉米矮花葉病研究進展[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0,29(2):396-401.
[2] 顧萬英.玉米矮花葉病防治技術探究[J].農技服務,2016,33(3):146.
?。ㄘ熑尉庉嫞黑w中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