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教好初中歷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2年2月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這次課標的修訂繼承了實驗稿的優長;廣泛吸納了課程專家、學科專家、歷史教研員和一線歷史教師的建議。新課標體現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不僅在教學操作層面實現了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回歸,而且為教學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一個堅實而有力的平臺。 本次培訓分為四講:第一講:中國古代史課程標準解讀;第二講:中國近代史課程標準解讀;第三講:中國現代史課程標準解讀;
第四講:世界歷史課程標準解讀。
中國古代史課程標準解讀
一、修訂版《課標》中國古代史學習內容的變化
?。ㄒ唬n}和體例變化
原《課標》,設置兼顧時序的七個學習主題加上兩個單列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主題,共9個主題。
新《課標》,強調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按照歷史上的時期把歷史內容分為7個階段。
體例由主題呈現改為通史結構
(1)“學習主題” 存在的問題:
?、傧拗屏耸肥碌倪x擇,容易疏漏重大的歷史事件。
?、谥髦歼^大,有時出現生硬捏合現象,難以建立基于時序與地域之上的歷史因果關系。
?、廴菀赘盍褮v史,使學生難以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④主題式編排的理性偏強,初中學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難。
?。?)“回歸時序”的必要:
①由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所決定。
時序性和線索性。
a避免出現“關公戰秦瓊”的現象;
b使學生容易把握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c更好地凸顯歷史學科的價值。
②為高中打基礎。
歷史的學習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中學習中沒有建立最基本的時序觀念,對歷史的來龍去脈搞不清楚,會給高中專題學習帶來了巨大困難。
新課標每個板塊的內容采用“點—線”結合的呈現
方式:“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時代特征。
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來理解“線”,以“線”穿“點”,以“點”連“線”,從而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在內容的編制上,精選最基本的史事,展現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
(二)中國古代史“導言”的變化
?。?)學習內容豐富了。
原課標: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
戰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革。
新課標: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迄今發現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商朝的青銅冶煉技術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諸侯,對疆域的控制更加穩固。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度漸趨瓦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農業發展。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思想文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第一,夏是第一個王朝。
第二,商朝算信史時代,國際承認,因為有文字記載
第三,商朝最主要的成就是甲骨文和青銅器。
第四,西周最主要的制度特點是分封制。
第五,春秋的時代特點是諸侯爭霸,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第六,戰國是大變革的關鍵期。農業的鐵器牛耕,政治上變法轉型,文化上自由開放,百家爭鳴。
?。?)一些提法更科學嚴謹了
①去掉了三種社會形態的表述
原課標:中國古代史開始于我國境內人類產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