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縣糯扎渡片區冬季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生產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云南省瀾滄縣自然條件較適合發展冬季馬鈴薯。在糯扎渡片區實施冬季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種植,是脫貧增效的有效途徑。基于此,本文根據糯扎渡片區自然條件、氣候特點,探索冬季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對策,為種植戶提供參考,以促進冬季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 馬鈴薯;冬季;栽培;瀾滄縣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9-79-2
1 瀾滄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
瀾滄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處西雙版納、臨滄、普洱三州(市)交匯處,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是國家和省扶貧工作重點扶持縣,也是革命老區和云南省25個邊境縣之一。
1.1 瀾滄縣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
瀾滄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地處東經99°29'~100°35'、北緯22°01'~23°16'。全縣總面積8 807 km2,為云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氣候主要屬南亞熱帶夏濕冬干山地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44%,氣溫高,熱量足。縣城勐朗鎮年均氣溫19.2 ℃,年降雨量1 624.0 mm,年日照時間2 098.0 h。豐厚的熱區資源,使瀾滄縣成為盛產稻谷、玉米等糧食作物的重要區域。全縣耕地保有量20.87萬hm2,人均0.42 hm2[1]。
1.2 冬季馬鈴薯產業對助推瀾滄縣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
瀾滄縣是由原始社會末期、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轉化時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族“直過區”,經濟建設起步晚,社會發育程度低,發展基礎弱,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國家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在生產方式上與現代農業還有距離。瀾滄縣耕地資源豐富,冬季氣候較適應馬鈴薯的種植。冬季種植的作物較少,有大量適應的冬季閑田。因此,發展冬季馬鈴薯種植,將產品銷往北方,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縣委、縣政府在脫貧攻堅和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結合瀾滄縣的實際,在糯扎渡片開展冬季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集中連片建示范區,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推廣冬作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進規?;N植、標準化生產以及產業化經營,對經濟發展和打好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2 瀾滄縣冬季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的影響及有利條件
2.1 糯扎渡片區冬季馬鈴薯高產高效生產的制約因素
糯扎渡片區冬季馬鈴薯生產的主要表現為基礎設施薄弱、田間管理粗放、標準化種植程度低,產出率低、致使經濟效益不高。①片區群眾的耕作方式傳統,冬季馬鈴薯生產基礎條件較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②片區群眾種植馬鈴薯少,缺乏栽培技術;③種植觀念落后,種植模式單一,栽培管理粗放,整體生產管理水平不高;④馬鈴薯供種機制、質量控制體系建設不健全;⑤冬季馬鈴薯生產和對外銷售處于一種相互獨立的狀態,農戶缺乏經濟增長意識,處于自給自足狀態。
2.2 糯扎渡片區冬季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生產的有利條件
2.2.1 技術支持。2016年,中國工程院設點在瀾滄縣竹塘鄉進行科技扶貧工作。在工程院的科技幫扶下,竹塘鄉種植了6.67 hm2冬季馬鈴薯,實現了平均每667 m2的產量為3.6 t,最高每667 m2的產量為4.7 t,平均每667 m2產值0.9萬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以此為契機,加大對農業科技人員進行培訓,大幅提升了農業科技人員人員技術水平,培養了一大批吃苦耐勞的農業科技人員人員。同時,采用“農技人員+農戶”模式[2],以村級農民合作組織為平臺,一對一地進行互動式馬鈴薯示范種植和技術培訓。培訓農戶基本掌握了一套馬鈴薯栽培技術,并將栽培技術應用于生產實際,積累了栽培經驗,提高了馬鈴薯產量,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2.2 人員保障。有鄉(鎮)工作人員的規劃指導,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保障,有片區農戶組織進行整村或整組打造,推進了馬鈴薯產業發展,計劃馬鈴薯種植面積為44.67 hm2。
3 瀾滄縣冬季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與管理對策
3.1 營銷“糯扎渡馬鈴薯綠色品牌”效應
在片區種植冬季馬鈴薯要以綠色為先導,馬鈴薯種植全程采用農家肥。農戶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養殖豬、牛、雞等獲得收入,農家肥來源廣泛,大大促使群眾重視應用農家肥。技科農業人員要深入群眾,宣傳農家肥對馬鈴薯的培肥作用和科學知識,充分利用家禽糞便,逐年提高地塊肥力、疏松土壤,提高馬鈴薯生產的地力條件。同時,農家肥的應用能提升馬鈴薯品質,從而實現營造“糯扎渡馬鈴薯綠色品牌”效應的目的,提升馬鈴薯生產的經濟效益。
3.2 耕整土地
由土肥站技術人員對片區土地進行選擇與整理,選擇土壤結構疏松并富含有機質的地塊,改良達不到種植條件的土地。同時,選擇沙性壤土作為備耕地,要求壤土透性好、排灌方便,以利于馬鈴薯的生長,提高馬鈴薯產量。要進行整地備耕,采用機械深耕土地30 cm,并平整土地。
3.3 種薯處理及栽培技術
首先,種薯選擇。冬季馬鈴薯主要銷往北方市場,應選擇符合北方市場需求且適應云南省種植環境的品種,如麗薯6號、青薯9號、合作88等。種薯要求健康、無病害,且已通過休眠期的芽眼多、薯塊。播種前需對其切塊,且每塊均有頂芽和側芽為宜。
其次,薯塊消毒。切好的薯塊要用2 kg 70%甲托+1 kg 72%農用鏈霉素均勻拌入50 kg滑石粉制成粉劑,每50 kg種薯用2 kg粉劑拌均勻。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可加入殺蟲劑,要在切塊后0.5 h均勻拌于切面,拌好置于陰涼處陰干,以減少水分防止病菌感染,即可播種。 再次,適時播種。瀾滄縣適宜的冬季馬鈴薯播種時間為[1]2月至次年1月,播種時土壤墑情要好。馬鈴薯喜歡肥厚疏松的土壤,有利于薯塊膨大。
播種時采用小型機械進行開溝,行距60 cm,株距30 cm。開好溝后,先施底肥,肥料以優質農家糞肥為主,施肥量以3~5 m3/667 m2為宜,從而達到綠色栽培的目的。采用平播方式,一般播種深度應在8~15 cm,3 500~4 000株/667 m2,覆土,耙平,蓋實[3]。由于馬鈴薯生長期較短,所以施肥以底肥為主,耕前施撒提高馬鈴薯產品的品質,從而打造出“糯扎渡馬鈴薯綠色品牌”效應。
3.4 田間管理
冬季干旱少雨、空氣濕度較低,而馬鈴薯生長發育需水較多,缺少水分會降低其對氮、磷、鉀等元素的吸收而對馬鈴薯的塊莖發育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對馬鈴薯進行灌溉。在全生長發育期,土壤濕度最適宜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4]。
其次,進行施肥、中耕培土。為促進馬鈴薯植株的生長,需要對馬鈴薯進行追肥,以氮肥為主,盡早施用為好。培土有利于保水保肥,防止薯塊曝露于陽光變綠薯,同時可防霜凍、提高塊莖的質量。
最后,病蟲害防治。冬季馬鈴薯病蟲害的預防除了種植時將病變種薯剔除,還需對斑潛蠅、蚜蟲等害蟲進行防治,達到綠色種植的目的。例如,可在地塊懸掛滅蚊燈進行滅害。
3.5 適時收獲
當莖葉自然枯萎、塊莖成熟、薯皮不輕易被擦破時,即可收獲。為獲得較好的市場經濟效益,可根據薯塊成熟度提前收獲。
收獲時要積極引進收購企業,幫助農戶及時將產品銷往外省,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要適當晾曬、輕拿輕放、分級包裝,提高其商品價值,實現“糯扎渡”馬鈴薯品牌效應。
4 結語
發展冬季馬鈴薯產業需政府引導,強化技術培訓,依托省、市技術優勢,突出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以縣、鄉(鎮)農業科技人員為骨干,以科技示范戶和創建區農戶為重點服務對象,提高農戶的科技意識和種植水平,強化營銷手段,實施品牌戰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趙先麗.瀾滄縣冬馬鈴薯栽培技術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8):131.
[2]張艷軍,饒敏,張建康,等.玉溪市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初探[J].農業科技通訊,2017(3):172-175.
[3]楊文智,楊永梅,王寧華.臨滄市冬季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J].云南農業科技,2018(3):35-38.
[4]郭艷.提高景東縣錦屏鎮冬季馬鈴薯產量的技術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102-1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