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復合型人才培養教學的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設計類教育因社會的需求而興起,服務于社會;它的功能性和應用性很強,所以它的時代性和自身的彈性也很強,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更好的靈感來自各學科間的碰撞和摩擦,本文以色彩設計復合型人才培養為例,以解決問題為主的跨學科探索,探究設計教學資源的共享和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設計教育提出多種教學方案,探析出培養綜合復合型人才的思路,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綜合性;學科的聯系;跨學科;復合人才
中圖分類號:J5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8-0110-03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應經濟和市場的需求和壓力在各大高校陸續萌芽產生,并且發展的很速度很快;另外美術生的就業困難,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大量蜂擁至設計類專業,使得藝術設計成為高校中重要的專業之一。它的功能性使得它與社會的聯系之緊密,大到城市規劃和建筑,小到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品,設計走在時尚的前端,引領著時代的腳步,無形中提高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品質。如今在各大招聘網和招聘會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設計類的招聘就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只因社會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而被稱為設計師只有一小部分真的能為所在的行業中創造藝術價值和經濟產值,其余大多數還只是停留在基礎的設計制作過程,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質量和品味,這就為高校的設計類教育提出了問題,各大高校也開始注意到設計類學生的教育模式和方向。
1 設計教育發展的現狀
20世紀初,世界各地設計類教育遍地開花,而在中國,由于新中國剛剛成立,社會全面進入發展狀態,經濟相對比較落后,使得國內的設計教育的萌芽很晚,致使國內大部分高校中的藝術學院認知程度不夠深入,教學模式牽強,無生命力。
1.1是對藝術理解不夠深入
每個國家的經濟背景不一,使之各國的設計思路和方向不一,但是唯一一樣的是為社會服務,國人在學習西方文化的時候,拿來主義風格很濃郁,安徽阜陽的白宮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歸根結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這個過程難免,但是我們能意識到前因后果,就可以朝著對的方向去走,去了解中國的文化底蘊,挖掘屬于自己的藝術。
1.2 教學的功利化傾向
德國曾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一個單純的專業人才,而是培養一位能夠與時俱進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人才。所以教育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高校培養的人才應具有高素質文化涵養,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夠面對和解決社會本質的問題,提出方向,而不是僅僅解決專業內部的問題。
1.3 大學的教育體系不完善,不能充分運用教學資源
學生在入高校前,受的只是一點藝術技法的訓練,對藝術的邊緣學科如與文學、歷史、宗教、社會、哲學的深入了解不夠,入學之后,就展開了專業性知識的學習,缺少相關的背景,在創造的時候,往往局限于已有的課題,我國的素質課程與歐美相比,占的學分比重很小,科目繁多,重視的程度不足;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多元的,有一部分可以擇優錄取,清華大學陳丹青教授曾經要求廢除英語的限制,加強中文教育,全身心投入專業學習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提高專業水平。
隨著每年專業的擴招,資金的緊缺,教學資源也越發匱乏,教學的質量隨之下滑;在這樣情況下,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應有的資源,實現專業的資源共享,以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最大化。開多種學院間的活動讓各專業各年級的學生多交流,共同完成項目,以達到相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 學科的綜合性、聯系性
學科的綜合性,聯系性,每個院系分了很多學科和專業,學院之間很少有聯系。任何學科之間都可以找到聯系,特別是設計類課程,涉及的范圍很寬廣,所以更不能只局限于本專業的背景知識和領域,更應該了解邊緣學科的背景,更好地拓展設計類學科的廣度和深度。
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通過學科之間相互影響,得出共同之處,也加深了對專業理論的理解程度。就如音樂和色彩設計的關系,兩者都屬于文學藝術情感表達范疇,有著諸多的共通之處,放著一首抒情的感情曲,聲音的強弱,音符的多少,節奏的快慢等,表達出的是憂傷的,頹廢或是美好的感覺,和對設計中色彩冷暖,對比度,明度,純度等的感悟起到感染作用,對于音樂來說,視覺上無形的刺激,定然也創造了很多靈感??偟膩碚f,是相互感染。又如文學電視劇中的穿越劇的流行,把不同歷史背景相融合后新的碰撞,制造了很多對比和突兀的趣味性,吸引了很多觀眾。如張紀中版的《西游記》在開拍之初,他的定位是重新詮釋吳承恩著《西游記》涉及到的設計領域有:前期的人物造型設計、道具的設計、服裝設計、場景建筑設計、特技設計等付出了很多,作為導演和制片人對這樣的綜合性強的東西更需要了解,大的方向的把握,這直接影響到播出的效果,一部劇的開拍需要了解跨專業的許多學科,作為演員也應該了解設計背后的大體效果,從而更好表現主題。
3 以色彩設計為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初探
設計類的復合人才的培養也需要有方向性,比說各類設計的色彩共性,從這個角度培養設計類的復合人才是一條新的出路。色彩附于我們生活中所見的任何一樣的東西上,整個物質界的色彩層次極為豐富,設計學對色彩的重新詮釋,有序地應用在我們生活當中,為了更好地便于識別和美化。以前設計更多注重的是結構、形態和造型,因為它直接影響著功能;而色彩居于在功能之上,對色彩表現的追求,體現了人們對高質量生活品質的追求,色彩作為設計的元素之一,在設計的表達上,出效果最快。因為色彩設計的領域很寬廣,不同設計范疇的表現和運用自然不同,但是他們在色彩運用上也多是相似的。所以要想在教學上培養色彩搭配設計的復合型人才,對色彩應用于設計的各方面應該有很深入的了解。 色彩設計的范圍是很寬廣的,所以在學習之初,就應該做好各個擊破的準備,了解和掌握每種設計背后的結構體系和文化內涵,為其色彩設計提出準確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價值。如色彩的共性的搭配方式之一,基本搭配作為本專業的學生更應該了如指掌,如基礎的:黃金比例:60:30:10。這是比較通俗易懂的黃金法則,也是設計師都很熟悉的的基本法則,60%是主色調,30%是次要色調,10%是裝飾色調。這在任何設計中都挺管用的,如:首飾設計:60%的掛鏈,30%的墜子的材質色彩,10%的點綴色;又如服裝搭配:60%的外套色,30%的襯衫色,10%的圍巾;再如:室內設計:60%是墻的色彩,30%是家具的色彩,10%裝飾品色或是燈光色。在色彩的學習過程中,熟練掌握最基本的搭配原則后,在不拘泥于框架,又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那就是個人設計水平的最高峰了。沒有設計的藝術是最天然,本質的,也是最完整的。墨西哥跨界設計師把自己的住家由農舍改造而成的二層別墅并且變成一塊巨大而艷麗的調色板,充滿強烈張力的色彩,不得不說是個很富有個性的跨界混搭設計師,把自己的強烈的感情透過作品表現出來。曾經有人問他色彩的搭配原則是什么,他給的答案是沒有原則!他說如果局限了色彩的范圍,那么只有向色彩投降了,沒有原則和標準,只有創造感和自由?;齑铒L格體現就是這樣的一種表現,張揚的個性,無拘無束的自由和奔放,用色彩表達自己的豐富情感,成為當代時尚的潮流,起初在服飾上開始流行,在室內和建筑也開始流行這種自由的混搭。
目前,專業色彩類的設計師在國內還很少,色彩的設計也是有很大的市場,能為企業增加生產值,為個人提升魅力。所以對于這類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還是有很好的就業前景,這樣的一個高專業人才所需的能力,需要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相結合,熟練掌握色彩設計的基本原理,精通各類涂料、輔料的設計及運用,研究市場流行色的趨勢;掌握表達方式如對軟件和手繪的熟練運用;對色彩搭配極其敏感,研究不同專業領域的色彩范疇和需求,提出多種配色方案。
4 設計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時代性
設計類復合人才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由各種要素相互作用影響下形成的必然趨勢。
4.1 高校學生素質 就業的需要
面對教育的普及化,如何能夠在綜合實力上吸引更多的生源,那么就要提高高校自身的教育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避免就業的尷尬,知識可以互通,可以解決各行各業的共性問題。
4.2 社會大發展 人才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推動著社會的大發展,設計對社會已然不可或缺,繁榮美好的時代要求城市的形象和品味都需要通過細節來體現,能為社會打造精致有味的設計還是需要更多的專業性強、能恰到好處地精確表達,這就需要各專業之間的契合,創造出精致的作品。藝術性和技術性的基礎上再加上設計師的豐富無限靈感來源,對社會和個人都是不錯的選擇。
4.3 藝術文化的高度融合 歷史發展的需要
藝術文化經歷了從整體到要素即細分專業的過程,細分深化專業后,已經滿足了專業的拓展需求,域過于狹窄,不利于專業的靈活應用,不也不利于整體的深化和提高。所以專業的教學方向應該和社會的需求一樣能夠靈活而富有彈性,整體把握細節擊破,這需要各專業的知識融會貫通為的是給本專業提出更多的課題。
5 結語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各行業都在競爭生存,而作為國內教育界的各高校至今幾乎都有著差不多的教學大綱和相似的培養模式,這對高校來說,培養跨學科的綜合類的人才突破固定模式是迫在眉睫,即跨專業、多學科滲透的交叉教育培養,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拘泥于各自的專業,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去發掘自己身上的潛力,跨界和綜合地學習,積累多元化的設計,培養學生豐富感官世界和無限的想象力。06年的時候四川美院設計教育也提出了“大設計”的概念中充分考慮設計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特別是圍繞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開始了本專業設計的探索性教學,實踐的結果是可觀的,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主動積極的,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培養復合人才,作為高校的教師得看清現實,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科研中積極探索學科共性的特點,利用學校給于資源創造條件,主動投入到跨學科的綜合的項目研究中去。
設計類跨學科的人才培養還在路上,以解決問題為主是其中一條有效探索途徑,但還需要將問題規律化,形成系統學科,更好地為設計類各學科服務,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冬蕾,趙軍.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狀況評析[J].藝術百家,2009(S1):196-198+182.
[2]李維.跨界融合——廣州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設計學科的課程改革[J].美術學報,2011(04):104-109.
[3]楊曉旗.高校藝術設計學科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藝術教育,2008(12):60-61.
[4]李歡.淺談現代設計新時尚的跨界藝術[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0):25-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