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生產線”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提出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方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項目,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實踐證明,改革后的自動化生產線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關鍵詞:自動化生產線;項目化;教學改革
一、課程定位
“自動化生產線”課程是營口理工學院自動化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通過本門課的學習,學生要掌握自動化生產線技術相關專業知識,具備解決生產實踐中自動化生產線方案設計、程序設計、維護、調試等綜合能力。這門課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比較雜,并且知識點抽象難懂。以前這門課已有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基于學科體系的教學方式,重書面、輕遷移;重分析,輕綜合;重課堂,輕實踐,教學內容不符合實際應用。因而使得本門課程的教學不能符合工作崗位對人才需求。為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技能應用人才,我們在對企業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一體化的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
二、課程改革內容
1.課程設計
自動化生產線技術這門課的實踐性非常強。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打破傳統的以知識結構為主體的教學內容設計,采用基于工作過程一體化的項目化教學內容改革,將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成5個學習項目,每一個項目由一套完整的自動化PLC控制系統組成,通過幾個項目的完成,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職業能力,具體的教學項目如下表所示。
2.課程實施
每個項目實施前,老師先根據本項目所要應用的知識點做簡單講解,然后給學生下達項目任務書。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接受任務,然后根據任務書開展自己的項目。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等資源自己查閱解決,可以互相溝通討論解決,也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最后學生通過項目報告的方式來上交自己的成果。這種教學模式以項目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驅動,將理論和實踐有效地結合,具有“以學生為主體、成果為導向、教師為主導”的特點。
3.課程考核方案
依據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和課程目標要求,進行項目成果展示和過程化綜合考核。課程總成績以項目成績為主,兼顧平時表現和出勤情況,計算方法為:課程總成績=項目成績×90%+平時成績×10%。其中項目成績=項目報告×40%+項目答辯成績×60%。項目實施過程中以三至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設一個組長,其余學生為組員,每組完成一個項目報告并向教師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對每個小組的展示過程進行考核和點評,同時對成員進行簡單的提問,作為答辯成績。
本文采用基于工作過程一體化的項目化教學方式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通過課堂實踐和信息反饋,學生對此模式也較為認可,驗證了所提教學改革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成效。
參考文獻:
[1]姚靜,王佩.基于OBE教學理念的項目驅動式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以《液壓與氣壓傳動》為例[J].教學研究,2017(3).
[2]龍慧.CDIO導向的自動化生產線課程實踐教學體系[J].計算機教育,2013(7).
基金項目:2017營口理工學院院級教改項目 (JG201705);2017營口理工學院優秀教學團隊(JT201303)。
作者簡介:車煥(1982—),女,遼寧營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智能電氣控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