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環境的綠色生態化設計在公共空問設計中的推廣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國家在十九大以后,明確要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口號,要求社會的發展要以綠色、生態、低碳的方向發展,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對公共空間的改造設計,要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公共空間在設計中做到低碳環保、節約資源。闡述了綠色生態化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首先從公共空間設計要遵循整體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全民發展作為基調討論。其次以遵循低碳和尊重地域的視角討論公共空間的建設。最后在城市的視角下推廣城市綠化、發展海綿城市和運用互聯+的思維,來討論公共空間綠色生態的優化。
  關鍵詞:環境;生態設計;公共空間
  1綠色生態化公共空間設計的基本方針
  綠色生態包含很多方面,不僅是綠色植物的覆蓋,還包括節能、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模式。不僅指環境賞心悅目,還包括對居民身心文化的健康發展。綠色生態化要達到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平衡以及人民群眾心態的健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公共空間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居住環境,如街道、廣場、社區、園林和一些自然環境等。廣義的公共空間是指人們參與其中的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和近些年的網絡環境等。筆者探討的是狹義的公共空間。
  1.1統籌規劃的整體性
  對于公共空間的大設計,不但要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建設,也要關注鄉村公共空間的生態建設。以中央的總體統一部署來規劃地方的生態建設,在與中央政策保持一致的同時,兼顧本地在地理、人文和風俗等方面的特點來規劃。
  我國現在在大力的推進農村城鎮化的建設,要在建設之初就做好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化整體戰略,不能只顧局部不顧整體,要以全國城鎮化大局著眼,一方面要依據地理自然的條件,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聯合規劃,整體布局,做到資源的整合、行動的高效、資源的節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要做到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整體進步,統籌規劃公共生態環境和經濟的發展。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的新科技。挖掘新能源的使用,減少煤炭資源的利用,保證公共空間發展的綠色生態化。
  1.2發展的可持續性
  公共空間是人們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化直接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城市不能因為商業發展減擠公共空間的面積,鄉村不能因為耕地占用自然環境。反之,是短視的行為,必將造成環境發展的得不償失。公共空間要做到綠色生態化的建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要做到環保,做到資源可循環利用,資源可再生,資源不浪費。這就要求在空間規劃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要可降解,所使用的裝修材料要健康無公害,所移植的植物要和人和周圍和當地的氣候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充分考慮到所設計的公共空間所處的地理位置,所經歷的歷史文化,所擁有的人文氣息,決不能照搬其余地方的所謂先進模式,導致資源的閑置浪費甚至是設計的失敗。讓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讓生態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1.3廣泛參與的全民性
  國家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要建設生態宜居的美好環境就需要每個人為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化的努力,它不單是國家的任務,不單是社會的義務,更是每個獨立個體應該去努力踐行的責任。
  一方面,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倡導低碳生活,愛護身邊的花花草草,愛護身邊的小動物。另一方面,要讓公眾積極地參與到公共空間生態化的建設中去。推進公共空間綠化生態網格化建設,讓本地域區民充分參與本地域生態保護的設計工作。在區域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之初,召開本區域居民綠色生態箴言會,讓居民就綠色生態的發展箴言建策,以此使綠色生態理念在社會形成廣泛的宣傳。在區域的綠化生態實施階段,要針對群眾提出的突出問題,建設改造本地的環境生態,通過以上措施,不但會增強人與人的聯系、增強人與環境的聯系、更增強民眾對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維護積極的作用。最后可以定期召開本地綠化生態座談會,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而推進其他地區同類公共空間的綠色發展。
  2在全社會視角下綠色生態化在公共空間的推廣
  當下高速發展的經濟已讓環境承受巨大的壓力,綠色生態的發展模式是每個人的共識,這不僅是生產技術的轉變,更要是當代人集體的理念的轉變才行。要結合各地域特點發展公共空間的生態化,以低碳的方式踐行綠色發展可持續道路。
  2.1踐行低碳的發展道路
  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化要求人們要有低碳的行為意識,綠化設計的關鍵一點是要有一個干凈的環境,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要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大力發展生態技術,發展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如風電、水電和太陽能的轉化效率、減少和控制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建立城市新型工業園區,實現工業零排放,做好廢物、廢料的處理與循環利用。
  城市建筑與交通和工業生產是主要的碳排主體。推行低碳綠色建筑的理念,要使用低耗能、綠色環保建筑材料,應加快太陽能與建筑物結合的開發,結合外部環境因素,利用好太陽能。還要提升建筑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如在建筑設計之初將院落理念融入城市建筑,使鄰里共同使用公共空間,既節省公共空間的面積,又能加強居民感情溝通。要優化城市交通的路線,完善公共交通的系統,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輸力量,大力建設城市交通軌道,從而減少私家車的購買,改變居民出行觀,提倡綠色出行,減少公共空間的廢煙廢氣的排放。要調整當地的產業結構,發展低碳工業,調高清潔能源的使用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增加廢料的再生使用率。
  2.2尊重地域特色的發展道路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各地的地理文化造就各個地區的公共空間大不相同,生態不只是環境的生態還包括文化的生態,一個地區的人文環境是相當長的時間形成的,當地的文化傳統對當地居民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人文因素融合到當地的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設計上,會有力地增強環境和人民的親密度。如在中國的陜北鄉村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住在窯洞當中,這就是非常環保的一種公共空間建筑,它因地制宜,節省了很多的建筑資源,當地政府應該繼續提倡窯洞的住宅,但要做好頂層規劃,在推廣窯洞住宅提倡的同時,也要做好安全設計的工作,發展出更完善更有保障的窯洞建筑預案,給當地居民更環保更持續的健康生活,   3在城市視角下綠色生態化在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
  公共空間包括了人類共同的生活空間,我國近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使得城市的公共空間生態化的問題更為突出,所以以城市發展的視角討論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化建設。
  3.1綠化規劃設計
  公共空間的綠色生態化最主要的就是綠化設計,所謂綠化就是要有完整生態鏈的草地、樹木以及森林。植物對于公共空間的凈化、對于人心靈的滋潤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停止對自然環境破壞的基礎上,運用現有的生物技術和生態技術積極的恢復綠地生態的系統,要建造一個比較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必須保證公共空間的面積,不能因為商業利益而侵占公共空間的綠化面積。人類生活造成的消耗和垃圾不可否認地會破壞環境的恢復,要規劃好城市居民生活半徑,要在環境的承載范圍之內。
  當今大多數的城市在公共空間中的綠化存在綠化碎片化的問題,被分割的綠化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生態系統,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預先規劃一個生態恢復的骨架,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通過移植樹木,制造人工湖、接引河道等等生態恢復技術增加綠色基礎設施,發展保護這個主要綠化框架,慢慢使之能連接周邊的棲息地和綠化地,接引城市外圍的野生環境,使城市綠化骨架發展豐滿,最后達到城市生態系統的恢復。
  3.2城市海綿規劃設計
  公共空間綠化設計中的水系工程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海綿城市設計策略就是改造城市舊有的下水管道,建設新的雨水過濾收集系統,將雨水儲存在設計的系統中,是對公共空間水系統循環利用的一個設計,要做到就是城市水系的低耗可再生,循壞利用。海綿水系的設計涉及到很多的方面,比如要提高城市路面的滲水度,減少路面硬化。城市河道工程也是海綿設計中的重要一環,城市河道系統承載著城市景觀的重要功能。魚類和其他水生物的健康成長是綠色生態化重要的指標,這里要解決的關鍵就是對雨水的利用,要設計一套能在雨水來時能蓄存、在干旱時能滿足園林灌溉和飲用水過濾結合的城市水系系統,相信海綿設計會在改善城市公共空間氣候環境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對減輕暴雨對城市的損害、飲用水資源的可持續、和城市景觀的改善有非常的意義。
  3.3互聯網+設計
  如今科技的發展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設公共空間綠色生態化的美好生活,也要融合現在的流行科技,互聯網+的模式在創新驅動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比如對城市的河道系統構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做到對水路堵塞、水流循環監測和對水上垃圾的警報。通過以上等問題的及時反饋和預警,結合互聯網+的模式,實現城市全面全方位的合作共建。
  互聯網+的模式的好處在于能夠實現多部門多渠道的聯合行動,優化社會關系、整合優勢資源,瞬間做出反映,對于一些更加復雜的情況,大數據和云計算可以給出答案?;ヂ摼W+可以實現信息的全面共享和跨界鏈接,以點帶面,區域帶動整體,整體整合區域?;ヂ摼W擴大開放的特征,在移動客戶端的普及和宣傳公共空間綠色生態化理念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地位,將人與自然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新的溝通。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構建智慧型城市,以高效率高質量推進公共空間綠色生態化的進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4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