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視覺感知的城市公共空問舒緩感特征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生活壓力日增的當下,城市公共空間承擔著人們放松心情、舒緩壓力的需求,為了探索空間舒緩感與視覺感知的關系,對楊浦濱江與虹口濱江空間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SD語義分析與相關性分析,認為空間的協調性與自然性是影響舒緩感的視覺感知因子,并提出影響此二者的客觀空間特征,給出相應的設計提升策略。
  關鍵詞:舒緩感;視覺感知;空間特征
  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居民的精神壓力驟增,抑郁、脾氣暴躁等癥狀變得越來越常見。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約有6.76億人存在精神問題,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存在精神障礙,嚴重的抑郁癥可能導致自殺。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間應幫助人們舒緩壓力、欣賞生命。緩解緊張情緒對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人在特定環境中的視覺感知有減輕壓力的功效。Kaplan提出“恢復性環境”能使人們更好地從心理疲勞以及和壓力相伴隨的消極情緒中恢復過來;有學者認為人在校園環境中的視覺感知可以起到減壓,消除疲勞的作用。視覺感知是一種審美體驗,它被定義為一種偏好,與積極和消極的情緒相關。研究證明景觀視覺感知在群體層面存在著可以定量分析、尋找客觀規律的可能。
  1研究方法
  通過文獻爬梳,總結出5個與舒緩感相關聯的視覺感知特性,選取上海市楊浦濱江段和虹口濱江段為調研基地,對基地內游玩的行人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采用SD語義差別法和相關性分析法,比較不同空間給人舒緩感的強弱,探究舒緩感與5個視覺感知特性的相關性強弱,并轉化為提升城市公共空間舒緩感的設計策略。
  2構建舒緩感的視覺感知語義差異量表
  空間舒緩感的視覺感知因子可以從相關理論中尋找支撐,繼而通過調研檢驗。理想主義強調美的規律是秩序和統一;經驗主義重視線條美,關注復雜性、變化性、一致性;吉普林認為多樣性、復雜性、部分隱藏和新奇是畫意美的基本特征;開普蘭夫婦的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復雜性、一致性、可讀性和神秘性是美的景觀要素;桑塔亞那認為形式美學層次包括統一、平衡、比例、協調;環境行為學的喚醒理論強調復雜性、新奇性、意外性、不一致性;個人空間和領域性研究強調了私密性和識別性。
  筆者歸納得出5個與舒緩感可能相關的視覺景觀評價因子,分別是復雜度、協調性、開闊度、趣味性、自然度。復雜度指景觀的多樣性和對比性,反映景色的豐富程度及景觀要素之間的對比變化;協調性指景觀從整體到局部的組合在視覺效果里和諧的感受;開闊度指空間呈現開闊、不郁閉、未被遮擋的程度;趣味性指空間呈現有趣、激發靈感和探索欲望的特;自然度反映自然要素主導的空間比例。本文選取復雜/簡單、郁閉/開闊、人工/自然、雜亂/協調、無趣/有趣這5對形容詞構成后文空間舒緩感的語義詞量表。
  3問卷調查
  3.1全景照片采集
  楊浦和虹口濱江空間的共同點是服務高密度城市中心區的高壓人群。楊浦濱江段的研究范圍西至通北路,東至丹東路,岸線長約969m,寬約80m,輻射周邊中小學校、工人新村,高層住宅,是后工業文化氣息濃厚的,偏硬質開敞的開放綠地。虹口濱江段的研究范圍西至旅順路,東至高陽路,岸線長約642m,寬約100m,輻射周邊金融、辦公、航運配套、高端住宅,是金融商業氣息濃厚的綜合型綠地。
  筆者選取2個場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0個地點,于2017年12月08日,從同一地面高度,拍攝了楊浦濱江和虹口濱江各10張全景照片(長280mm,寬145mm)。
  3.2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是基地內的游覽者,收集了性別、年齡、身份、焦慮程度、游覽后放松程度等信息后,筆者邀請被調查者對以上20張照片所示場景帶來的舒緩感進行評分,并就“復雜/簡單、郁閉/開闊、人工/自然、雜亂/協調、無趣/有趣”進行打分,打分數值為-2、-1、0、1、2分。
  3.3數據分析
  本次共計收到問卷75份,剔除無效問卷12份,以減少數據分析的誤差。被調查者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大部分人年齡在18~29歲之間、絕大多數人的心理壓力偏大、多數人去基地后心緒得到舒緩。并獲取了多個被調查者給出的各場景的空間舒緩感分值曲線、復雜度分值曲線、開闊度分值曲線、自然性分值曲線、協調性分值曲線和趣味I生分值曲線。
  筆者將不同照片對應舒緩感的平均值曲線與其他5個視覺空間感知因子的平均值曲線做擬合,可以看出與空間舒緩感呈現強相關的視覺空間特性為協調性、自然性,相關性一般是開闊度和趣味性,無明顯相關性的是復雜度。筆者對5個維度的曲線和舒緩感曲線做方差計算,進一步得出與舒緩感相關性的強弱排序為:協調性>自然性>趣味性>開闊性>復雜性。
  分析得出,空間的協調性、趣味性、自然性、開闊性積極促進舒緩感的產生,其中,協調性和自然性是影響舒緩感的非常重要因素。而復雜性與舒緩感無明顯相關性。
  4城市公共空間舒緩感的提升策略
  筆者嘗試結合文獻閱讀和城市濱水空間的實際情況,總結協調性與自然性對應的空間客體特征。與自然性成正比的因素包括植被密度、水面與陸地比例、少量的人工設施,與水體協調的人工設施材質,小尺度圍合空間凹。因此,提升城市濱水空間自然性的設計策略包括營建大面積的開闊水面,提升綠視率,合理布置人工設施,多用一些軟性與自然景觀較為協調的材質,如木、石等。此外,林下茂密枝葉創造的小尺度幽靜空間也可提升自然度。與協調性成正比的因素包括綠化設計與周圍環境的適宜性、景觀構筑物與周圍環境的適宜性、園路線型與周邊環境的適宜性等。對應的設計提升策略有,合理鑒別與選取本土植物、景觀構筑物與鋪裝的顏色及樣式在地性表達、園路布置配合對景/借景的手法有機聯系各景觀環境等。
  5小結與反思
  本次研究以楊浦與虹口濱江為例,從視覺感知角度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間的舒緩感的設計提升策略,有助于提升公共空間的幸福感。值得注意的是,設計優化策略雖有普適性,但仍需綜合考量諸多因素,在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在地情況優化策略,使之更切實有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49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