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閱讀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于初中的語文教學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能夠要讓學生學會課堂上的知識,也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在普通的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一般都是讓學生去自行的閱讀,這一種教學的方式就需要學生依靠自己的自覺性來完成,但是對于一些自控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這樣的閱讀方式效率是比較低下的,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全面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89-02
初中階段學生的識字認字水平與理解能力都已經達到了一個能夠獨立進行閱讀思考的能力,在這一階段,教師若能進行有效地引導,積極有效的開展閱讀教學,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學習習慣的培養都具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在這一時期,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的開展,同時運用合理的策略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閱讀教學而有所收獲。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若是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首先就要做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學生對于閱讀這件事情有了興趣,才有了繼續做下的動力。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應該先弄清楚學生對于閱讀的態度,很多學生之所以覺得閱讀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主要就是因為對于現在看的作品不能理解,無法從閱讀的過程中得知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教師一定要在能夠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適當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從自己的閱讀興趣出發,先看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等到自己的閱讀水平提高了之后,就可以嘗試著去閱讀更高難度的作品。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很多學生只是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所以才進行閱讀的,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上面,但是在閱讀完了之后,腦子里面依舊是空空的,這樣的閱讀就能夠被稱為是無效的閱讀,對于學生的學習時間也是一種浪費。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幫助學生事半功倍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要讓學生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陋習,并且改正過來。為了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自身的缺點,教師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帶領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習慣這一種閱讀的方式,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了學生自己閱讀的習慣。
例如,在初中的語文課本《風箏》一篇文章中,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教師就可以以此為一個教學的案例,來培養學生的正確的閱讀方法,然后鼓勵學生自己在課外的時候尋找到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進行閱讀。在進行第一遍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一個粗略的閱讀能夠大體的知道文件到底是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事情,然后在第二遍閱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細化閱讀,能夠理解文字背后所要表達的含義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在第三遍閱讀的時候,就是仔細品味自己覺得寫得比較好的地方,并且做讀書筆記進行摘抄,讓學生用眼睛看到的東西真正的記到自己的腦子中去。另外,教師也可以定期開展一些閱讀筆記的交換閱讀,全面的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三、開展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式
作為充分發揮學生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一種方式,學生成了閱讀主體,學生的感受顯得至關重要。由于不同的生活經歷、思維模式、喜好等,每個學生答案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別。如在古詩《春江花月夜》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問:為什么該詩享有“孤篇蓋全唐”的稱號?問題一出,學生們紛紛爭先踴躍舉手作答。有人說這首詩韻調優美,詞語清麗。有人說該詩工整,四句一換韻,完美再現了江南夜景。也有人說該詩意境空明,并提出關于時間與空間的哲學性思考。課堂上同學們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見解。當學生們發表完各自觀點,再由老師對這些觀點進行總結歸納,推理出一個開放性的答案。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身為主體的學生也不可不加想象、不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隨口亂謅;也不能胡思亂想,偏離主題,甚至離題萬里。生為主體的學生也應尊重文本,在情理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除了對學生有要求以外,對老師同樣有要求,雖說個性化閱讀雖與傳統的老師帶學生有明顯的不同,但其實現仍然需要教師,并且教師的作用仍至關重要。只是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前一樣直接將自己的感悟體會或者參考書里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的個性化感受,那么個性化閱讀在課堂上的作用就得不到實現,語文課堂也會失去其應有的樂趣,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也會被限制。
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文學素養與語言功底,還要給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把關,是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個性化閱讀在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知識底蘊,凝練了學生們的語言功底;在另一方面,當學生在自己閱讀過程中,樹立了自己的主體意識,自己在思考文本內容時,得到的體驗感悟反過來又影響學生的三觀的形成。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文本的歸納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同時在學生們解決或討論閱讀中所遇到的問題時,其批判精神也得以提升發展。
四、開展閱讀評價
等到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全面的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也可以讓學生從一些優秀的作品中吸取到更多的知識,為以后的寫作進行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讓學生知道每一個人對于同一個文學作品的不同看法,可以有效的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觀點中悟出不同的道理來,也是給了學生一個更加全面的看待閱讀的方式,此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間的互相交流與分享也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與提煉能力,加深對于閱讀文章主旨的理解,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闡述來敘述出來,這種方式對于今后的寫作教學也會具有極大的作用與幫助,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了解,增進學生間的關系,讓學生更愿意分享自己喜愛的書籍與觀點,營造一個和諧友愛的班級學習氛圍。
例如,在初中的語文課本《斑羚飛渡》一篇文章中,主要就是講述了一群斑羚在遇到了危險之后,老斑羚犧牲拯救了小斑羚的故事,在這一篇文章的學習中,主要分為了兩個大的觀點,一種人認為用年老的生命去換年輕的生命是值得的,但是也有些人認為只要是生命就是平等的,所以這樣的做法是不值得的。學生若只是一味的進行閱讀的話,就無法聽取到別人的意見,所以針對于這一篇文章,教師就可以讓持有這兩個觀點的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閱讀交流,但是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都應該是一文章中的內容作為依據。讓學生學會在答辯式的教學評價中,簡練自己的語言,同時也能夠保持一個比較活躍的頭腦。
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就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觀念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教師不能再只是根據學生最后的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是要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一個高效的學習過程,就是對于學習時間的節省。同時,教師也應該意識到,閱讀是提高一個人修養水平和內涵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的閱讀能力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顧亞敏.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性探索[J].小學課程,2017.
[2]陸寧.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華夏教師, 2018(1):35-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5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