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寄宿生心理健康問題與人際交往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村寄宿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是影響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同時,做好人際交往關系干預,也是提升農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渠道。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需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際交往干預兩方面的內容,促使學生置身和諧人際環境,為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村寄宿生 心理健康問題 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245-02
隨著政策調整,寄宿制學校已經是農村辦學的主流。農村中學寄宿生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正逐漸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1]。農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人際交往,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促使學生更好開展人際交往,同時,如果學生處于一個和諧、寬松的人際交往環境中,就會潛移默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教師需要在研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上,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一、培養學生信心,提升學生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如果能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或者尋求他人幫助,那么這些積極的態度,將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如果個體只是自怨自艾,逃避問題,那么這種不良的應對措施將無事無補,且會造成消極心理,從而影響人際交往質量。因此,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自信心,讓寄宿生掌握自主解決和借助他人幫助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如此才能保證寄宿生順暢進行人際交往。
在日常學習、生活、交往中,可以組織寄宿生參與“交朋友”活動,隨機成為朋友,從而擴大寄宿生朋友圈,能通過更多途徑解決各種問題。同時,還需要和寄宿生成為朋友,與寄宿生一道參與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是提升寄宿生意志品質,增強自信心的主要方式。教師可以立足寄宿生實際情況,為寄宿生制定適合他們身體素質的體育鍛煉目標,讓他們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從而實現增強寄宿生身體素質,提升自信心的目標。此外,教師還需要根據寄宿生人際交往現狀,教給他們處理人際交往問題和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比如音樂放松法、尋求他人幫助、制定長遠目標等,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積極的態度應對各種問題,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二、開展心理輔導,克服消極心理
寄宿生面對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轉變,突然離開家庭懷抱,必然會讓寄宿生產生適應問題,但是如果有良好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能力,即使他們遠離家庭,也會基于相對理性的心智解決人際交往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解決各種困境,實現健康成長。
這就需要學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化解學生心理問題,促使寄宿生順利進行寄宿生活。一方面,學校需要幫助寄宿生克服孤獨感。英國等西歐發達國家提供住宿的大部分為私立學校,學生年齡較小很容易想家,寄宿學校會把學生組成興趣小組,將其在校的所有時間基本都安排上各種活動,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2]。學??梢詤⒄瘴鞣较冗M經驗,幫助寄宿生克服孤獨感,促使寄宿生樂于參與學?;顒印A硪环矫?,學校需要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學??梢粤⒆阈睦斫】到逃n程、心理健康輔導室、家庭訪問、校園環境,建立一個立體化的心理健康輔導體系,讓寄宿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在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中。
三、立足心理特征,化解交往問題
對于農村寄宿生而言,他們處于青春期,身心急速發展,開始產生第二性征,往往會產生焦慮、苦痛、羞澀等心理,在男女交往上開始有接近異性的傾向,但是往往又刻意疏遠異性;在同性交往中,開始注重維持友誼,關心朋友,但是又渴望得到朋友的關心。立足寄宿生心理特征,我們應當幫助寄宿生化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如此才能促使寄宿生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異性交往中,由于寄宿生主要生活在學校,他們擁有更多與異性接觸的機會,且他們又遠離家長,在如何與異性正確交往、如何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分寸等方面,失去了家長的引導,因此陷入異性交往問題困擾比較多。從心理學層面來講,異性交往甚至是早戀,都不是心理問題,只是一種身心趨于成熟的表現。作為心理健康教師,我們應當正確看待寄宿生異性交往,引領寄宿生正確應對異性交往:引導寄宿生更新觀念,主動交往,不必將異性交往神秘化;營造良好環境,打破封閉式的寄宿生活環境,用全新的觀念,發現異性友誼;增加群體交往機會,如此既可以宣泄寄宿生心理情感,滿足寄宿生傾向異性的心理需求,又可以避免越軌問題;學習異性優點,通過異性交往發現異性身上的特有優點,取長補短,實現共同提高。
總之,對于農村寄宿學生而言,其心理健康問題與人際交往水平之間存在息息相關的聯系,我們應當幫助寄宿生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學習進行人際交往的技巧,讓寄宿生能迅速適應學校生活,最終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包向榮.重視農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內蒙古教育, 2009(16):32-33.
[2]陳彥芳.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8(s2):98-1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6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