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學核心素養下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化學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讓學生在多元、動態、探究、創新中主動獲取知識,本文就新課程教學中對老師的要求做一闡述,旨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 改變 重建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212-02
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化學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由此可知,標準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于是,新課程化學教學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認真鉆研新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難易度
新教材重視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的關系,所以它比原教材的化學知識量雖然減少了,但課本的“厚度”卻反而增加了。鑒于教學計劃給予《化學》教學課時的限制,為了不加重課堂教學課業的負擔,而且為使教學內容更具彈性,所以新教材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絕大部分知識,都以“科學視野”、“科學史話”、“資料卡片” 、“科學探究”、“思考與交流”、“實踐活動”等形式出現,不作為教學基本要求的內容。教材內容包括五個層次:知識層次、能力層次、情感層次、認知層次、教學思想及方法層次。從教材的結構上,應突破重點,以重點帶全面。比如對重點知識,結合科學發現的過程及化學史,講清來源和應用范圍,使學生掌握學習思路和方法,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努力學習課程標準,全面了解新教材的內容,嚴格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和教學要求,克服傳統慣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隨意提高難度。事實上,新課程標準中有些知識的教學要求,在教材中不是首次出現時一下子達到的,而是通過內容的延續逐步完成的。如“化學反應速率”的學習,在必修2中只做一般常識性的了解,能用來解釋一些常識性的化學問題,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老師總是割舍不下,不僅講了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影響因素,還講了達到化學平衡的若干標志、復雜的“平衡三段式”解題思路等,這樣無疑拔高了難度。其實,這些知識在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會進一步學習,那時增加難度較為合適。
二、重塑師生關系,改變課堂結構
以前我們過分地強調保持教師的尊嚴、保證課堂的紀律性、嚴肅性,使課堂氣氛緊張,現代心理學證明,緊張的情緒是妨礙學習的。所以,我們要重塑師生關系,即教師和學生應當是平等的,緊密的合作關系。教師在課堂中不能“承包”學生的一切,教師不能再以講為主,而是要以導為主,變“講師”為“導師”,學生不能再以聽、抄、背、記為主,而是要以練、思、討論為主,自己動手、動腦、動口,自己閱讀、思考、質疑,使課堂真正體現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合作關系,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老師是引導作用。
三、更新教育觀念,重建教學方式
新課程的化學教育應該完成三個任務:①教給學生基礎的、系統的化學知識;②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③使學生養成科學態度和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這就要求教師將過去的讓學生大量背誦,靠死記硬背記下公式,會套公式算題,轉變為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因為能背誦記住的東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東西是不會靈活應用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中學生的思維習慣、認識過程和認識規律,切忌一切教學活動都按教師的思路進行,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地位的完美結合,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提問題想方法、做實驗。同時在教學中要做到錯誤讓學生分析,是非曲直讓學生分辨,方法優劣讓學生比較,真正讓學生動手、動腦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中來提高他們實驗技能
培養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態度和能力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化學實驗正是這樣的一個實踐活動。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知識和技能。比如:同學們在初中學習了O2的制取實驗,初步掌握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知識,高一必修1第四章中會學到氨氣的實驗室制取,我讓他們了解氨氣的物理性質,明白該氣體極易溶于水的特點,先寫出實驗設計思路,包括儀器的選擇、安裝、選擇的依據,收集方法、驗滿方法和氣體的檢驗方法。在課堂上展開討論,然后由同學來演示,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我指定兩名操作能力較強的同學上臺演示,其他學生當評判。這樣,臺上同學仔細操作,臺下同學認真觀察,實驗完畢后由學生做出評論,最后總結長處及不足,得出結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習慣,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五、知識聯系實際,讓課堂貼近生活
化學課只有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識。在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重視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注意在做、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學習,注意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想象、直接觀察和操作演練將知識與學生個人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為此,教師應將一些知識和實驗與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比如:必修2化學能與熱能這一節課有一個實驗,將20克Ba(OH)2·8H2O和10克NH4Cl混合攪拌,通過燒杯內溫度的降低來證明熱能可以轉化為化學能,這個實驗可以用家里廚房有的NaCO3和農用化肥NH4Cl來替代實驗,讓學生課外回家可以體驗化學能和熱能的轉變。還有,原電池一節課,學習了Cu-Zn原電池的設計,有個課外小實驗(2-10)水果電池,可以讓學生在課外自己動手制作水果電池,通過分析再次理解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實驗既有趣味性,又加強了課本知識的理解。
新課程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化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在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中完全是處于主動的地位,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高中化學課堂是生活化的課堂,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高中化學課堂是實驗化的課堂,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實驗,在實驗中學習,更好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為將來進一步學習作充分準備。
總之,新課程帶來了新教育。為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除應更新教育觀念外,還應改變知識結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運用多樣化、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還要去尋求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愉快地、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肖丹,段莉梅.核心素養背景下關于化學教學的幾點思考,《學周刊》,2016(36)
[2]李素榮.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國校外教育》,2018(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6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