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改發展迅速,成為新時期教育領域的方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興趣成為制約教學效果的關鍵,需要給予高度關注。因此,要重視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強化情境教學與小學數學的融合,增強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切實改善教學效果,為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營造有利的環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教學情境 創設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136-01
前言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情境教學法成為未來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借助有效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同時,教學方式得以優化與完善。從本質上講,情境教學法在重視數學成績的同時,將數學思維的培養作為核心,在根本上實現數學水平的綜合提升。基于此,要積極轉變思想,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進行摒棄,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積極創新,切實提升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1.結合教學實際正確認識情境創設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價值
1.1有效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對于情境創設,是情境教學法的關鍵環節,是實現情境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融合的必由之路,對學生興趣培養意義重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此,情境創設的最大優勢是強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與娛樂性相結合。
1.2滿足層次化教學目標,適應學生差異化需求
結合教學目標,合理創設情境,能夠實現對不同學生學習需求的滿足,適應差異化的學生。具體講,基于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喜歡數學的學生而言,有助于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而對于數學學習吃力的學生,在情境教學的應用下,能夠更加輕松地投入學習,加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為此,要重視教學情境的科學創設,促進層次化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根本上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
1.3教學方式與手段更加豐富,教學過程更具生動性
針對情境教學法,是先進與高效教學方法的代表,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從本質上看,情境教學法就是新型教學工具。依托全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升,有助于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與吸收。也就是說,情境教學法對教師以及學生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教學方法被豐富,實現了將抽象的事物簡易化的目的,促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具形象性與生動性。
2.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情境
2.1做好課前備課,強化對教學節奏的有力掌控
立足小學數學教學,課前環節十分重要,不容忽視,對整個教學效果產生重大影響。為此,為了提升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教師要全面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具體講,對于學生而言,數學課程難度較大,學生對此產生不同的態度,尤其是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給學生造成巨大學習壓力,為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重節奏的掌握,千方百計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習熱情,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2.2合理掌控情境教學實踐,強化多媒體教學優勢的發揮
在整個情境教學中,課堂環節是核心,為了更好落實情境教學,要對教學時間進行合理把握。也就是說,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使其能夠以主動的態度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增強學習自主性,以便有效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加法運算的時候,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意識,可以讓男女學生分別扮演蘋果與鴨梨,教師出題,學生進行演示。借助這種教學手段,學習參與意識增強,興趣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其次,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教育領域發揮其優勢,強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與情境教學法進行積極融合。教師可以借助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情境的創設與呈現,將知識點滲透其中,促使學生能夠以更加愉快的心情參與知識的學習。最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特點,開展分組教學,以便達到因材施教、層次化教學的目的。
2.3重視課后教學反思,強化教學專業水平的提升與完善
立足情境教學,課后環節不容忽視,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體講,教師要在課后不斷完善與提高自己,鉆研新的教學方式,以求得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另外,教師要重視教學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不足與問題,以便在以后教學中進行針對性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求得長足進步。從根本上講,只有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升,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開展教學,創設合理的情境,為學生講解更多知識。
結束語
綜上,立足新的發展時期,新課改成為方向,小學數學教學積極參與其中。為了有效提升數學能力,要積極引入情境教學法,結合教學目標,創設合理與高效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參與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與熱情,開拓數學思維,提升教學效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開辟全面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羅雙琳.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6):75.
[2]宋各偉.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6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