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視野下的教學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問題,在理論界爭論已久,有“大課程論”“大教學論”“相互獨立論”“相互聯系論”等不同觀點。筆者認為,課程與教學彼此相依,卻無法相互包容或替代。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下簡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課程的意義與價值,對課程的熱情看似空前高漲,但實質上,對課程的認識、思考、優化設計、共享研究還遠遠不夠。在教學改革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和困境,這些問題其實主要屬于課程領域。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課程的推動力可以破解很多教學難題,大力推進教學改革的深入。
【關鍵詞】課程設計;視野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135-01
一、教學改革中的課程困境
1.有效的教學模式為何難以推廣。
教學模式的變革問題,是近十多年以來在教學改革探索中影響最大、受關注最多、研究成果最多的領域。雖然這些教學模式在部分學校、部分地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是從總體上看,陳舊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巋然不動。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除了評價體系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教師們缺乏變革的動力等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課程問題缺乏必要的研究。通過深度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在實踐中影響廣泛的教學模式中,“先學后教”類模式尤受追捧。人們關注“先學后教”改變了課堂教學的深層結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彰顯,但往往忽視這一類模式的重要支撐——“導學稿”“講學稿”“活動單”等課程內容的創新設計與二次開發。雖然提法各不相同,但這一類“導學稿”實際上超越了教材的局限,跳出知識體系的線索和教師“教”的線索,以學生“自學探究”“合作討論”“評價反饋”等學習活動為主要脈絡,對課程的內容體系進行了整體的重構。
2.先進的教學理念為何難以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們不斷接受著各種新教育理論、新教育理念的培訓,但是他們的日常教學行為還是很難與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起來。這種理念與行為的脫節也是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背后有很復雜的原因。首先,教學理念高高在上,抽象簡約,往往不跟具體的課程內容發生直接關聯。教師每天必須面對相當復雜和不確定的情境:差異顯著的學生、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沒有哪一個教學行為能夠脫離具體的課程內容和具體的教育情境。比如語文學科和數學學科的教學就截然不同:數學學科可以“舉一反三”,精講精練;而語文學科則強調量的積累,往往需要“舉三反一”。即使在同一學科內,不同的教學內容所適用的教學方法也是不同的。一種新的教學改革思想,開始往往更多是傾向式的、概括性的觀點,缺少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操作規程和技術。正如萊因指出的,“即使是最好的理論,如果它仍然是抽象的,那么肯定不可能對課堂教學方法產生多大的影響”。其次,教學觀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的過程還涉及教師自身的知識、實踐經驗、技能和對學生的了解等復雜因素,特別是教師怎樣理解學科知識。海德等人指出,在變革時,對學科理解有限的教師常常面臨著許多障礙。羅伊德和威爾遜也強調,只有能夠充分理解學科的教師,才能夠創造出更多加強學科聯系的機會。教師對學科內容的理解直接影響著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許多變革都要求教師具備與傳統教學不同的學科理解方式。
二、課程設計視野下的教學變革
1.創新課程開發設計模式,填補課標與教材之間的巨大空間。
課標與教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空間。要填補這一空間,創新、優化課程設計是最有效的。首先要改革國家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固有模式,大膽引入立體化、多樣化的國家課程開發模式。打破“一本教材走天下”的課程格局,在使用統一教材的同時,可以開發若干輔助的電子教材、優質的課程內容供學生、教師選用。在課程設計的同時要努力超越學科知識邏輯,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其次要發揮地方教研部門在課程研發中的中心作用。地方教研部門一定要有課程的視野,站在課程的立場來審視教學改革問題;要自下而上,從學校的課堂教學現狀出發,在課程教學中篩選學校教師普遍感到難以實施或實施效果不佳的課程內容,匯集地方優質師資,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基于問題,進一步細化、優化學科課程設計,打破學校與學校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界限,加大優質課程設計共建共享的力度,為學校層面的課堂教學盡可能地掃清障礙,鋪平道路。再次,要充分發揮現代網絡技術在課程設計中的作用,盡量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功能最大化。當前,一些地方和學校在大力建設“微課”,意在推動區域內的課程資源共享。利用網絡,我們還可以創新出更多的優質課程共建共享策略,使課程設計成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校長、教研員乃至社會各界集思廣益、共同建設的過程。
2.引入“課程教學立體模塊研究”,共享最優秀教師的課程智慧。
每一所學校都有日常的校本教研、校本研修活動,但是大部分學校都將精力放在孤立的教學內容研究上,圍繞一個又一個散在的點展開研究,缺乏連續性、系統性的課程研究。另一方面,很多學校也重視課程的開發,但卻把課程開發的重點放在了國家課程之外的校本課程開發上,對改進國家課程的課堂教學意義不大。筆者認為,學校課程教學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把課程與教學結合起來,進行整體的、立體的模塊式研究,這樣的研究更貼近真實的課堂,教師更容易學習和遷移。此外,要想提高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學校要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通過優化課程設計、共享優質課程,充分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努力讓每一位教師的課程智慧為大家所用,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袁凌,李丹.“數據結構”課程教學體系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7,39(06):41-46.
[2]夏益民,謝云,蔡述庭,張建新.“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7,39(06):148-150.
[3]朱清慧.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創新與嘗試[J].教育教學論壇,2017(49):126-1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8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