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預防措施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部位潰瘍性、出疹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嬰幼兒,該病可引發心肌炎、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患兒死亡率高、預后較差,如何有效預防手足口病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該院建立了家庭-幼兒園-衛生機構的三元化手足口病預防體系,通過采取消毒隔離、健康教育、飲食用藥指導等應對措施,取得了對手足口病的防控的可喜成果。該文介紹了手足口病的臨床癥狀、易感人群、傳播途徑、病因等流行病學特點,分析了手足口病的治療和護理原則、針對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和病因采取的相關預防手段。
[關鍵詞] 手足口病;流行病學;防控措施;成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4(b)-0141-02
手足口病多在5歲以下嬰幼兒群體中傳播和爆發流行,其病因主要為腸道病毒感染,最常見的病原為腸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1]。手足口病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觸等渠道傳播,極易在學校、幼兒園等公共場所傳播,其感染性強、病情進展快,目前對于本病尚缺乏特效治療藥物,合并并發癥的患兒死亡率高、預后較差,及時隔離、正確治療、提前預防手足口病是衛生機構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2]。在諸多的防控手段中,健康教育無疑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措施,但由于衛生機構組織的健康宣教工作不具有持續性和針對性,建立家庭-校園-衛生所的防控體系,則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兒童對于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識、阻斷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有助于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快速隔離治療[3],為總結該院對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措施及取得的成果,該文筆者對手足口病的病因、隔離、治療、護理、預防措施進行了詳細闡述,旨在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1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多組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以手足口部位發疹、潰瘍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傳染病,在1957年于加拿大發現首例病例,隨后該病在美國、日本、中國多次暴發流行,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3~4歲患兒占發病總數的70%~80%,男女發病比例一般為(1.6~1.2):1,每年5月~7月為傳播高峰期。手足口病潛伏期為2~7 d,早期無明顯癥狀,發病時的臨床癥狀包括發熱、口腔黏膜潰瘍、拒食,部分患兒的足部、膝蓋、手部、臀部等處伴有紅斑和皰疹,疹直徑一般在1~3 mm,中心伴有透明液體,部分手足口病患兒可自愈,創面可出現蛻皮情況,且一般并無疤痕殘留[3]。
手足口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傳播途徑包括:①接觸性傳播:包括接觸被手足病患兒使用過的毛巾、衣物、公共用品、糞便等;②呼吸道傳播:經飛沫、噴嚏傳播;③消化道傳播:飲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研究證實,手足口病發病后一周的傳染性最強。在我國,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農村,確診感染的病毒類型以EV71為主。手足口病若不能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引發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包括中樞神經病變、心腦血管病變等,嚴重威脅患兒健康。以往,散居、幼托感染患兒的比率差異不明顯,但近期手足口病呈現越來越明顯的集體感染發病趨勢,這也要求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4]。
2 手足口病的治療和護理
目前,由于引發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達20種,臨床對于本病尚缺少特效藥物,但近年來,相關研究總結出治療和護理的最新要求。入院后,首先應對患兒的癥狀、病情和身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對于癥狀較輕的、無并發癥的、可在一周內自愈的患兒;應首先對其進行隔離觀察,對病房定期消毒,每日做好口腔護理,每日更換床單及衣物,對患兒接觸的物品應進行紫外消毒;剪短指甲,預防患兒抓破患處感染;便后清理肛周,保持臀部干燥清潔。在發病后24~48 h內使用廣譜抗病毒藥物,也可聯用清熱解毒藥物、囑咐患兒多飲水、補充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對于出現發熱癥狀的患兒,可通過物理方法降溫退燒。對于伴有并發癥的患兒,應嚴密監測患者的心、腦、腎、肺等臟器功能,監測指標包括血壓、心率、呼吸頻次、血糖、血氧飽和度等,同時肌注丙球蛋白,為患兒補充水和電解質,維持機體酸堿平衡;對于顱內壓增加的患者,應給予甘露醇降壓,必要時采取手術降壓;對于呼吸困難的患兒,應連接呼吸機給氧,此外,也應掌握其他并發癥如肺水腫、心力衰竭等的治療護理常規方法。對于皮疹部位的護理: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涂5%碘伏1%龍膽紫或抗菌素軟膏,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3 手足口病的預防措施
國內外有大量關于手足口病預防措施的經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健康教育和衛生管理:手足口病主要發生于5歲以下嬰幼兒,而此年齡段的兒童對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癥狀表現、危害認知不足,嚴重缺乏疾病防范意識,3~4歲兒童又在幼托集中學習,在相互接觸、飲食活動中非常容易造成暴發式傳染,因此,應在家庭、幼托機構普及健康教育。衛生機構可對上述單位定期隨訪,一方面采取對于兒童具有吸引力的宣教形式,包括動畫宣傳、畫報宣傳、講座宣傳等普及健康知識,另一方面對手足口病在家庭和公共場所的傳播條件進行評估,對家庭、幼托提出整改建議,共同阻斷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加強衛生管理;②開通特殊門診通道,將疑似手足口病患兒送至發熱門診,優先進行診斷、隔離和治療,保證藥品、病床充足;③發現病例后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制度,當家庭和幼托所發現疑似手足口病癥狀時應立即上報,由衛生所立即隔離患兒,進行全面檢查、病情觀察,定期對隔離病房進行紫外消毒和化學消毒,患兒痊愈后方可解除隔離,這期間應允許患兒家屬穿一次性潔凈服探訪和陪護,穩定患兒情緒,預防傳染源自由擴散;④加強家庭防護,每天開窗通風2次,30 min/次,保持居室空氣清新、流通,定期對小兒用過的玩具、衣物、床單、文具等進行75%酒精擦拭消毒,監督小兒飯前便后和回家后洗手,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每日測量體溫,當出現發熱癥狀后立即上報衛生所[5]。 4 該院手足口病的防治成果
近年來,該院與社區、幼托機構合作,建立了家庭-幼兒園-衛生機構的手足口病預防體系,在這個體系的運行過程中,該院所轄的社區、學校近5年來未出現手足口病疫情暴發(指10人以上傳染情況),患病人數逐年減少,取得良好成果。從個人方面來講,家庭健康教育和家庭防護起到關鍵作用,該院倡導家長主動參與我院手足口病健康知識講座,并發放手冊,介紹家長日常健康保健教育的重點,包括通過舉例方法向孩子介紹手足口病的癥狀、病因、危害,告知孩子應講究衛生、勤洗手、在人員集中場所佩戴口罩、發現手足口病患兒如何學會隔離,同時,家長應維護好室內衛生、對兒童接觸的物品進行定期消毒、每日測量體溫等,構筑家庭防線;從幼托角度,在每年5~7月份手足口病流行季節,應每周對教室進行2~3次大掃除和消毒,每日測量學生體溫、觀察兒童有無異常癥狀,將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納入教學內容中。當發現疑似病例時,及時聯系衛生機構進行隔離,與病例接觸的孩子則留校觀察,若在24 h內無異常則解除觀察。對缺如、生病兒童的信息進行登記追蹤,對于痊愈的手足口病患兒的復課應征得醫院同意。當一次性發現疑似手足口病例超過5人時,應全體留校隔離觀察24~48 h。對于醫療機構,應開通特殊門診,優先對疑似手足口病患兒進行診治和隔離,診療人員應嚴格按照無菌制度進行接診、治療和護理,包括與患兒接觸前后洗手、消毒、佩戴口罩,穿滅菌的一次性潔凈服,與感染患兒接觸后應除去一次性衣物、洗手消毒后才能進行下一次診療工作;不能重復應用相同的未經消毒的醫療器械進行下一次診療;對患兒的病情進行評估,分級處理,對于伴有合并癥的患兒應優先診療;登記每一位患兒的信息,在出院后進行隨訪,患兒未痊愈前不得復課,與家庭、幼托所保持聯系、積極溝通。
5 小結與展望
手足口病是小兒常見傳染病,主要表現為手足口部位皰疹、紅斑和潰瘍,50%以上患兒伴有發熱癥狀,當發現孩子出現上述癥狀時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觸等,為了阻斷傳播途徑,在人群密集區應佩戴口罩,此外,對所在環境加強通風和消毒、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也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手足口病流行季節為夏季、秋季,衛生機構應在手足口病易流行時間段加強與家長、學校的聯系,共同預防手足口病并限制其傳播。手足口病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容易引發腦膜炎等嚴重的并發癥,威脅患兒生命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加大醫療科研力度,研制出更全面的、更先進的手足口病疫苗和更有效安全的治療藥物,特別是針對腸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兩種常見病原體開發新藥和疫苗;此外,還需建立信息上報系統,將所有的疑似病例、患病病例進行登記和追蹤。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在家庭、社會、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完全能夠做到可防、可控、可治,當在集體系統中出現手足口病流行情形時,一定要以家庭為單位,及時上報,不能隱瞞病情、逃脫隔離,以免造成治療不及時或疾病的傳染和流行。另外,該院與社會構建的家庭-幼兒園-衛生機構的三元化手足口病預防體系也有助于進一步普及健康教育,對于該院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參考文獻]
[1] 尹春紅,皇莉,楊會會,等.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防治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醫學,2016,37(8):2084-2085.
[2] 寧曉玲.中醫“扶正祛邪”理論在手足口病防治中的應用意義[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10):415-416.
[3] 柳旭萍,鄧紅,劉俊良,等.南充市幼兒家長對手足口病預防知識認知度調查[J].江蘇預防醫學,2017,28(1):113-115.
[4] 楊少婷.廣州市荔灣區兒童父母手足口病防治知識情況調查[J].現代醫院,2017,17(8):1158-1160.
[5] 王榮蘭,卓燕芳,車春,等.兒科門診手足口病交叉感染的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7):1653-165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