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哲學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哲學作為基礎理論學科,如何在新時代落實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如何深入推動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的貫徹執行?如何把知識學習與全人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這是擺在當前哲學研究者們的重大時代課題。黑龍江大學哲學專業于2004年設立“哲學基礎教學改革實驗班人才培養計劃”,2012年在原有實驗班的基礎上開始推行“哲學基礎教學改革拔尖班人才培養計劃”,從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和培養目標調整入手,深入探討哲學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
  關鍵詞:哲學教學方式;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7-0029-04
   自21世紀初始,隨著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等相關政策的實施,新
  一輪的哲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創新就逐漸進入當代中國哲學研究者的視野。尤其是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新時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造就時代新人,從而把“如何進一步提升哲學專業本科教育”擺在哲學研究者們的面前,這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的時代課題。
   黑龍江大學哲學專業于2004年制定“哲學基礎教
  學改革實驗班人才培養計劃”,實行零表招生,2012年在原有實驗班的基礎上開始推行“哲學基礎教學改革拔尖班人才培養計劃”,從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入手,以培養專業人才的基礎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創新為目標,深入探討哲學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搭建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的梯級培養體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有特色的教學方式。
   一、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調整
   從歷史傳統來說,黑龍江大學哲學專業創立于1958年,哲學專業現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黑龍江省重點專業,黑龍江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09年獲批國家級哲學基礎理論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從哲學專業創立之初,以張奎良先生和張錫勤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黑大哲學人就一直在反思和探究哲學專業的教學方式改革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問題。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之后,以丁立群教授、柴文華教授和衣俊卿教授為代表的黑龍江大學哲學研究者們也在各個層面上致力于哲學教學方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和轉型。在21世紀之初,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當時學院的名稱是“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在2004年開始實行哲學基礎教學改革實驗班人才培養計劃,黑大幾代哲學人關于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方式改革的反思,才逐漸匯聚成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
   當然,2004年哲學基礎教學改革實驗班人才培養計劃的推行,除了受當時社會大環境影響之外,更多的因素是哲學功能與內涵的轉變。按照日常的觀點,人們通常把哲學理解為一門理論學科或者是注重思維的學科,但哲學從來就不是一門僅僅關注理論發展的學科,即使是僅僅關注理論發展的哲學觀點也是來自現實和實踐的。哲學史更不是一系列命題、學說和觀點的枯燥堆積,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個體生命思考的結晶。誠如馬克思所言:“哲學是文明的活的靈魂。”這種從知識到智慧、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就要求哲學專業所培養的人才不再是知識的接受容器,不再是停留在思維層面的“思想家”,而是具有懷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行動者,是具有整合和綜合各種專業知識的創新者。正如美國學者亨利·韋曼所說的:“當自我完全沉浸在創造性的教授與學習之中時,教育能使個體發現自己?!边@恰恰與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的院訓:愛智致用,批判創新相契合[1]。
   因而,哲學基礎教學改革實驗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濃厚的哲學興趣、扎實的哲學理論基礎、突出的哲學探究能力、寬廣的國際視野、勇于進行哲學理論創新、有志于服務社會的德才兼備的自主學習型人才。概括而言,就是培養具有反思(Reflection)能力、實現(Realization)能力和回饋(Repayment)能力的3R型復合人才。
   正是基于這一基本目標,在2004版和2009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把所有專業課程分為三大類別:專業必修課程、專業指導性選修課程和專業任意選修課程,在專業必修課程類別中,優先開設“哲學導論”“哲學原理”和馬中西三大哲學史類課程,以使學生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來掌握哲學學科的基本構建;在專業指導性選修課程類別中,開設各個二級部門哲學原著導讀課程,以使學生印證在專業必修類課程所掌握的觀點和命題;在專業任意選修課程類別中,以哲學史類、部門哲學類和基礎理論類三大模塊為核心,開設各種專題與前沿方面的課程,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綜合古今中外各種思想觀點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致思理路和個體風格。
   以2004版和2009版人才培養方案探索為基礎,2012年學院開始實施哲學基礎教學改革拔尖班人才培養計劃,最后形成現在的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把原來的培養方案調整為以八個模塊為核心的三大類別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通識(部門哲學)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在專業基礎課程中,進一步明確“哲學導論”+馬中西三大哲學史的課程模式,有助于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論體系;在專業通識課程中,開設各個部門哲學的概論課,尤其是把《哲學原理》置于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之間,形成總—分—總—分的復合模式;在專業選修課程中,分為基礎理論模塊、原著精度模塊、專題研究模塊、自主學習模塊、網絡學習模塊和創新實踐模塊(在文章第二部分中我們將對此給予詳細闡述)。    從總體上看,從2004版哲學基礎教學改革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到2015版哲學基礎教學改革拔尖班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修訂,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哲學專業人才的基礎理論創新與應用能力創新使然,是為了進一步把哲學從理論拉回到現實、運用實踐來指引理論發展的必然性使然。
   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設置
   在經歷了2004版到2009版、2012版到2015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反復修訂,以培養專業人才基礎理論創新和應用實踐創新為指針,才形成在公共通識類課程基礎之上、以八大模塊為核心的立體交叉專業課程體系。
   除了公共通識類課程之外,第一類模塊課程就是專業基礎課程,側重哲學基礎的鋪墊與構建,包括四門課程“哲學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馬中西三大哲學史都是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要是讓專業學生掌握哲學發展的歷史線索和哲學命題的交替演變,同時,使他們能夠掌握哲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題,從而在其頭腦中搭建起關于哲學大廈的地基。
   第二類課程模塊就是專業通識課程,側重哲學二級學科課程的全面普及(包括目錄外學科:文化哲學),包括“邏輯學導論”“倫理學導論”“美學導論”等課程,力圖使學生能夠較為系統地掌握各個二級學科的基本情況,能夠把馬中西三大哲學史與其他二級學科知識有機搭建一個立體平臺,能夠重新認識哲學專業本身的復雜結構與復雜內涵。
   第三類課程模塊是基礎理論課程,側重與國際哲學教育接軌,主要包括“形而上學”“哲學人類學”“心靈哲學”“辯證法”和“知識論”等課程,使專業學生在掌握哲學史與二級學科情況的基礎上,充分地意識到哲學學科的廣泛性與普遍性,同時,也充分地認識到哲學的深刻性與特殊性。從第三類課程模塊到第八類課程模塊都屬于專業選修課程,這幾類課程模塊都設置了最低和最高選修學分。
   第四類課程模塊是原著精讀課程,側重經典與文化互動的關聯性,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中的一系列經典著作,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歷史與階級意識》等,中國哲學史中的《論語》《老子》《莊子》等,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想國》《形而上學》等。此外,還有諸如《西方的沒落》《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這個課程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閱讀哲學原典的積極性與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史類課程中所學到的一些觀念與命題是來自于哲學家們的原著,能夠鞏固其在第一類和第二類課程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
   第五類課程模塊是專題研究課程,側重培養專業綜合思維,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文化哲學等幾大類別的專題課程,例如“馬克思哲學專題”“中國倫理學專題”“古希臘羅馬哲學專題”“文化哲學方法論專題”等。這個課程模塊是在學習哲學史、其他二級學科導論和原著精讀基礎之上,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掌握和比較分析能力,使其既能在縱向上把握某一專題的歷史發展脈絡,同時又能在橫向上比較馬哲、中哲和西哲之間的異同。
   第六類課程模塊是自主學習課程,側重外語科研創新的全面培養,包括“基礎德語課程”“專業英語課程”“課題創新”“哲學研究與寫作”和“PCL(哲學改變生活,Philosophy Changing Life)課程”等課程。這個模塊主要是希望培養專業學生對專業外語學習的興趣,能夠熟悉和使用英語或德語等原文去閱讀哲學著作。眾所周知,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西方哲學的原典都是以某種外語寫就的,因此,若想厘清一些思想和命題的真義,就需要具備基本的專業外語能力。即使是從中國哲學傳播的角度來說,也需要未來的研究者和學習者能夠用某種外語去向世界講解,馮友蘭先生在20世紀撰寫的英文版《中國哲學簡史》就是最好的實例。此外,這個課程模塊也要培養學生理論研究的基本能力,如何有效進行哲學論辯,如何申報哲學方面的課題,如何撰寫哲學論文和從事哲學研究工作。其中“哲學改變生活”這門課程,主講者都是哲學學院以前的畢業生,從事公務員與商業貿易等方面的、非哲學專業類教師工作,目的就是使在校的專業學生能夠重新認識哲學專業培養的實用性與多樣性。
   第七類課程模塊是開放學習課程,側重學緣結構優化與接觸前沿,包括《名家講座》和《名家網絡課程》等,依托學校的陽光講壇、學院的愛智論壇和學業導師論壇等,鼓勵專業學生多向學院之外的哲學專業名師和教師學習,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學習時,會鼓勵學生在國家精品課的網絡平臺上聆聽其他高校哲學名師對同類課程的講解和分析,從而盡可能使專業學生避免成為“井底之蛙”。
   第八類課程模塊是創新實踐課程,側重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融合,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通識創新實踐”“創業基礎”和“專業創新實踐”等課程,力圖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意識,既注重哲學理論方面的創新,同時也注重應用實踐方面的創新,破除把哲學僅僅視為理論或視為與現實無關的純粹理論等偏見。
   從總體上看,新的課程體系設置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通識課程的比重提高到42學分,占學生畢業總學分的25%。
  第二,把專業學習與外語能力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除了注重專業英語的學習之外,從2004級實驗班開始,專業學生還要學習第二外語德語,規范德語課程的學分與學時,明確梯級修習目標,為專業學生的深入學習和閱讀外文原著奠定堅實基礎。第三,把哲學基礎理論創新與應用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在哲學史類、原著類、專題類等課程中系統掌握哲學基礎理論知識,為創新理論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開設創新實踐類模塊和增加教學實習環節,使專業學生能夠熟悉社會現實,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指導實踐。第四,把降低專業學分數量與提升專業培養質量有機結合起來,在注重學生質量培養的前提下,提倡學生從課堂中走出來,鼓勵學生在個人的現實生活中和公共交往實踐中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第五,把專業教育與個性培養結合起來,強調哲學專業教學不僅是理論學習,而且也是作為個體的人的培養和塑造,在學業導師制度的實行過程中,明確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自我成長。    三、有特色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
   依托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設置,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逐漸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式。
   (一)基本教學原則
   1.堅持互動型教學原則:要求對所有的專業課程都要開展互動型教學,實現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在強調基礎的專業核心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根據課程需要安排專門的課時進行專題研討,并將學生的發言、討論的參與情況等作為過程性評測的內容計入成績,以鼓勵學生在課后認真準備,在課堂積極參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強調方向的拓展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實行小班授課(班級規模為5—8人),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的自主討論和發言為主,任課教師主要從事引導或點評,把課程體系和理論知識引向深入,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后閱讀大量文獻,查找大量資料,以支撐課堂的發言和討論,強化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從事科學研究的意識與能力。
   2.堅持問題式教學原則:通過開放性問題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倡導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養成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討論所激發的思考以及分析獲得的結論都使學生具有表達的愿望,表達的成就感又有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交流的熱情,由此形成熱烈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同時要求教學內容少而精,要留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思維空間給學生自學研究;課堂講授要重點突出,對重點、難點講深講透,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理解基本原理,而對學生易于通過自學掌握的事實性知識點,則可少講或不講。
   3.堅持集體備課制:以教研室或課程團隊為單位,以課程的首席教授為核心,對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案進行集體討論和修訂,以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前沿性。同時,進行集體備課,課程團隊全體教師共同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內容設計、重點難點、參考書目、課堂討論、課后作業與思考題等,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重要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和整體把握,從而達到以老帶新的傳幫帶效果,使青年教師迅速在教學實踐中成長起來。
   (二)采取的具體措施
   1.實行團隊代表課制度: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三個國家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為參考模版,在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中,都實行代表課制度,即每門課程均由多位教師參與講授,靈活采取“首席教授+主講教師+助課教師”或“輪流講授”等形式,每位教師都在同一的課程體系和內容下講授自己最為熟悉和專業的部分。換言之,盡可能按照課程自身的體系把課程合理地分解開,再結合每位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特長分別安排相應課程,以保證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雙外語(英語+德語)授課機制:結合哲學專業的特點和自身需要,從大二開始設立第二外語——德語選修課,在培養學生德語讀寫能力的基礎上,為學生深入研讀德國古典哲學奠定基礎,為今后的國際交流提供必要的基礎,為落實“各專業可選派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通過與國外一流大學合作進行國際化聯合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3.精讀原著的分層授課模式:通過“原著精讀”課程模塊+明德讀書會活動,實現專業研讀與讀書工程有機融合,提升學生專業原著與通識原著的綜合人文素養。為了解決學生在專業閱讀方面存在的浮泛之弊,
  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計上將原有的“原著導讀”課程模塊調整為“原著精讀”,按照哲學二級學科門類分列32本專業必讀書目,以精讀形式為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在該模塊至少選修15學分,即實現最少精讀8本哲學經典著作的基本目標。同時,依托學校的陽光講壇、學院的愛智論壇和明德學術社團開展自發的讀書會和專題講座活動,以個性化培養和自主性學習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培養學生專業原著與通識原著的綜合人文素養提供堅實的活動平臺。
   4.注重構建過程性測評體系:把原來的期末論文考試或期末試卷考試的模式改變為1+2+3+4的多環節測評模式,即100分由出勤率(10%)+平時作業(20%)+課程演講(30%)+期末論文(40%)四部分構成。這種測評體系不僅能夠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而且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課外學習的良好習慣,考核的重點由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記憶和掌握轉向側重于邏輯思維、文獻理
  解、分析問題、科學論證和口語表達等能力的綜合考評。此外,在過程性評測的基礎上,提倡多樣化的考試方式,進行閉卷筆試、開卷筆試、論文考試、口試等多種考試方式的改革,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批判和論證等綜合能力。
   5.設置PCL (Philosophy Changing Life)課程:主講人為哲學專業未直接從事哲學教學和研究的畢業生,為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座談式授課,授課內容根據講授者的特殊人生經歷和工作經歷具體設定。一般來說,每學期的主講教師來自不同工作領域,以突出哲學專業改變生活的豐富性。從目前哲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分布看,在廣播電視媒體工作、部隊思想政治工作、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等部門較多。因此,每學期按照不同職業聘請3—5種行業的畢業生為學生講解哲學對于改變人生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6.開設課題創新研究型學習模式:一方面,學院為專業學生開設“課題創新”這門課程,詳細講解哲學學科各級縱向課題申報、評審和結項等方面的相關信息,并對學生進行模擬訓練。另一方面,學院根據專業特色、熱點理論問題和部分科研課題為基礎設立創新實踐課題,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團隊,積極申請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和國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或參加指導教師的科研活動,以使其更好地了解哲學專業的特點,培育其研究型學習的能力。
   7.學業導師輪換制:選擇學院各個學科的骨干教師組成學業導師小組,院長任組長,要求具有副教授職稱或獲得博士學位,優先考慮學科帶頭人和后備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每人限指導1—2名學生。而且,每位學生在四年的學習生涯中需要更換四次導師,不同學科的教師或同一學科內不同的教師輪流作為該生的導師,以使其意識到不同學科或不同教師的差異之處。同時,學業導師小組集體制定學業導師工作守則,要求學業導師積極指導和帶領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研活動、開展第二課堂、組織讀書會或討論小組等,由組長監督落實,真正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以及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    8.教材運用多樣化:重點選擇國家馬工程教材、211教材、985教材、21世紀教材、十一五重點建設教材以及重點大學專業教材等。關于基礎較好的課程使用自編的高水平專業教材。此外,條件成熟的課程可以使用外語原版教材,如外國哲學類課程等。
   雖然經過十多年哲學基礎教學改革實驗班的實踐,形成一定的哲學專業教學經驗與模式,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與人本身的發展,都要求哲學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不能停滯不前。
   在未來哲學實驗班的教學方式改革探索中,一定要秉持三個原則:第一,堅持傳統授課方式與新技術并舉的原則。一方面,要堅持傳統的對話式講授模式;另一方面,由于聽眾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要有意識地采取慕課和微課等新技術模式,要構建以馬中西三大哲學史為核心的在線專業課程群,要構建以原著導讀課程為核心的在線通識教育課程群。第二,堅持從以教師為主體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一方面,不能總是把教師當作教學的主體,同時要認識到教師自身也需要學習和提高專業基礎知識與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不能總是把學生當作聽課的對象,要讓學生能夠擔當起作為學習主體的職責,要讓學生能夠從自己所處的時代和文化環境出發對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第三,堅持從以學習專業知識為導向轉向以問題+能力+素質培養為導向。一方面,要系統學習和掌握哲學思想命題與哲學思想理論的演變歷程,要為理論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能夠走出狹隘的專業學習,成為綜合素質優異、具備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社會人。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哲學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革與創新,會真正發揮哲學教育的通識教育本性,會真正沖破哲學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藩籬,會真正展現出“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之魅力。誠如汪堂家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只有當中國學者向世界貢獻了那種源于自己的時代、屬于自己的時代并超越了自己的時代的思想,中國才能成為一個不僅為中國人而存在,而且為整個人類和人類文明而存在的中國”[2]。
  
  參考文獻:
  [1]John Paul Eddy,A Half Century of Philosophy Teaching, Improv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J].Vol.17,No.  1,The Humanities in the Classroom(Winter,1969),pp, 22-26.
  [2]汪堂家.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哲學教育——哲學教育的理念與危機[J].探索與爭鳴,2009,(8).收稿日期:2019-03-01
  作者簡介:羅躍軍(1975—),男,黑龍江明水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方中世紀哲學史研究。
  基金項目:2017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工程類專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SJGY2017462)的階段性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7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