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文秘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在時代進步的新形勢下,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也越發關注對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培育。商務文秘專業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創新的專業。下文就圍繞著提升其專業學生能力的具體策略進行相關探究。
關鍵詞:商務文秘;創新能力;能力培養
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人才本身的綜合素養以及創新能力更加受到國家以及各類企業的關注。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人才競爭的實質其實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對于商務文秘專業的學生也同樣如此。如果在專業教學中缺失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就會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他們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一、創新能力培育的價值
新課程教育體制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相關文件都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創新能力就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提到,所有的知識都是需要在生活中得以實踐的,因此教育的本質就是為了生活,并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另一位教育家說,教育本身是為了不再教育,必須發展學生自身的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完全獨立地健康成長起來。這些理論都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了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價值。
隨著經濟市場的越發繁榮以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邁入國際化的發展軌道。而國際競爭往往需要更加開闊的視野以及更加復合型的人才。而在復雜的商業市場發展環境中,資訊幾乎以每分鐘的速率在發展變化,各種新的問題也紛紛涌現,這給商業秘書帶來了更多的挑戰。為了適應當前的商業市場、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商務文秘學生必須勇于探索,敢于創新。
在以往的商業文秘工作崗位上,領導階層往往僅是要求秘書參與各類事務性工作,這會使得相關從業者形成慣性思維,從而無法從多個方面來有效分析事物發展的規律,并得出相應的處理意見[1]。而對商務文秘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會給該行業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不僅提升學生個人的綜合素養,也有利于企業的突破與進步。
二、商務文秘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具體策略
1、優化創新能力培養環境
要想順利推動對商務文秘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教學工作,首先就必須構建出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對此,各校領導以及專業教師必須正確認知到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及時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圍繞著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來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織。大部分學校過于強調對學生事務性工作能力的培養,比如記錄會議摘要、聽從領導指令、組織會議開展等等。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如果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就會降低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減弱學生未來的發展潛力。這意味著商務文秘專業的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創新概念,以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本身的認知能力與學習水平來為學生設置一次公關策劃的主題,鼓勵學生完全獨立地進行商務知識的整理以及文案的策劃。項目的設置需要貼合當前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從而使得學生的操作更加貼合生活,更具有科技含量。
創新思維以及人格魅力是創新能力提升的動力基礎,教育工作者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優化校園環境。將學校作為實現創新教育的“戰略中心?!倍镔|條件是進行環境建設的基礎。校方需要給商務文秘專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持續補充以及升級硬件設施。比如商務模擬辦公室、計算機教室、工作實踐基地等等。此外,校方還應不定期邀請各類與商務文秘有關的專家來校開展專業講座,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規劃以及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商務文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本身。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專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圍繞著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狀況來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活動。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需要加強對其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對于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則需要通過各類實際練習來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而在教學過程中,對創新能力的培育不可或缺。教師需要營造出一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最終厚積薄發,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基于此,課程建設需要增加人文社科的相關內容,增加選修課的占比,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美學、文學、設計、攝影、哲學等等人文社科領域都能夠具有較大的突破[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學思結合。在給學生傳授理論與經驗的同時,也必須不斷啟發學生的思考。比如采用項目式教學,或者在課堂上創設情境的方式,都能夠構建出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環境。
3、結語
總而言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商務文秘專業教師需要積極觀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從而圍繞著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來開展教學活動,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吳小輝.商務文秘專業教學改革的策略[J].中外企業家,2017(17):214.
[2] 葉巧舟.高職涉外商務文秘人才培養探究[J].內江科技,2009,30(06):149-1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1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