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我國主要糧食產物中,小麥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國家也非常的關注小麥的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合理選擇小麥種、運用先進的技術方式來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同時后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也是尤為重要,應該不斷完善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基于現代化的病蟲害防治原則,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小麥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糧食資源,被廣泛運用于生活中,面條、面包等等食物都要用到小麥,而且小麥中的有益物質有利于身體健康。所以,我國在不斷擴大種植小麥的面積,但想要不斷提升小麥的產量,必須不斷優化小麥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給小麥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才能最大化提升小麥的生產效率。
  1 小麥種植技術
  1.1 精心選擇小麥種
  在小麥的種植環節中,選種是一個重要步驟。第一,農業人員應該對種植地區進行全面考察,對當地的氣候、土壤以及水文環境等作出準確的調查和分析后,再結合當地的種植情況選擇適合的小麥品種。第二,為了讓小麥種子有更高的存活率以及抗病性,在進行種植之前,應該嚴格遵循小麥的種植要求,提前晾曬好小麥種子,以免出現種子發霉的情況。第三,對種子進行藥劑拌種,使小麥種子增強抗病蟲害的能力。控制好播種時期可以起到有效防治病蟲害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土壤中潛藏著的病菌,會嚴重影響播種后的小麥正常生長,最后小麥種子極有可能腐爛在土壤中或者直接死亡。針對這種情況,農業人員應該在播種之前進行有效的預防,對種子進行藥劑拌種,讓種子的抗病能力增強。并且藥劑中應該適量加入一點有良好殺菌或者殺蟲作用的藥劑,比如粉銹寧乳油,殺菌和殺毒的效果都比較好,保持時間相對較為持久,一般2-3個月都有效果。
  1.2 土壤翻耕
  在種植小麥前,需要翻耕處理即將種植的土地,讓土壤保持蓬松,有助于小麥的健康生長。最近幾年在種植小麥時,農業人員沒有采用科學合理的輪作方式,將小麥連續多年的種植在同一塊地中,并且肥水管理也不夠科學,施入過多的化肥,讓土壤出現嚴重的板結現象。板結的土壤會對小麥的根系有直接影響,使小麥根部的生長方向呈縱深化,在小麥的生長后期,如果遇到大風大雨,小麥很容易出現倒伏的情況。所以,在播種小麥前,應該適當的翻耕土地,保證耕作層的深度,讓土壤變得松軟,以免出現板結,確保小麥的根部可以深入土壤之中。通常情況,農業人員應該與田間土壤的耕作層深度相結合,采用科學的翻耕方式,翻耕時保持20-25厘米的深度[1]。如果種植地的離地層比較淺,可以每隔2年左右,運用深松機對土地進行徹底深松一次,讓土壤有足夠的蓄水保墑的能力。在翻耕土壤的時候將底肥施入,主要選用有機肥,其次再是化肥,把有機肥和化肥進行混合再撒在土地的表層,再進行翻耕讓底肥深入土層。接著將整好的地進行平整處理,保證土壤的疏松度以及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濕性,為后續播種做好準備工作。
  1.3 科學播種
  科學合理的小麥播種技術可以直接提高小麥的整體產量,想要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危害,可以運用農作倒茬的小麥種植方式。一般來說,將小麥、大豆和玉米這些農作物進行輪種可以讓土壤保持肥力,減少土壤中的病菌以及蟲害。而且播種小麥的時間應該與當地的氣候溫度相結合,進行科學播種,在播種過程中,土壤的溫度必須在10攝氏度以上,并且隴間的距離和播種的深度要科學合理,這樣播種出來的小麥出苗才會整齊均勻。想要保證小麥的產量,首先得讓播種量得到有效的保證。播種量過大會對小麥的質量有所影響,播種量過低會對小麥的產量有所影響,這樣一來便會讓小麥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1.4 科學灌溉和施肥
  完成播種工作以后,便需要對小麥進行灌溉和施肥。各個地區不同,其氣候環境和自然條件也有所不同,因此,對小麥的灌溉和施肥工作應該與本地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如果本地降雨量偏少的話,在播種完小麥后應該立即對其進行灌溉,這樣才不會影響小麥在生長時所需的水分。此外,施肥工作同樣也很重要,應該進行科學合理的施肥。小麥到成長期時,對養分的需求量會逐漸增大,所以,在這時應該結合小麥數量以及土壤的實際營養供給情況來進行合理的施肥,肥料的施用量要合理,這樣才能讓小麥正常生長。通常情況下,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小麥主要需要有機肥和磷肥。科學的灌溉和施肥,不但為小麥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還有效降低了病蟲害的威脅。
  2 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2.1 播種期病蟲害防治技術
  首先,所選擇的小麥品種應該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在播種之前必須用可以防治病蟲害的藥物進行拌種,對小麥成長初期的病蟲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用藥之前要嚴格了解藥量以及藥效,所選藥物不能對小麥有毒副作用,這樣才能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也不會危害土壤。
  2.2 返青期蟲害防治技術
  紋枯病和吸漿蟲這兩種病蟲害在小麥的返青期中最為常見[2]。紋枯病的危害十分嚴重,對其的防治方法有:將禾果利、三唑酮乳油以及紋枯凈進行混合并攪拌,加入適當比例的水攪拌成藥液,對小麥的莖基部進行噴灑,間隔15天以后再次噴灑。一般情況下,對吸漿蟲的防治可選用甲基異柳磷乳油,把土壤與甲基異柳磷乳油進行混合,然后再覆蓋在土壤表層,可以有效的防止吸漿蟲破壞小麥的根莖部。
  2.3 小麥抽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抽穗期是非常關鍵的,并且也極其容易發生病蟲害,這一階段應該對小麥加強管理。小麥抽穗期常見的病蟲害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麥蜘蛛等等,在農藥的選擇上應該堅持低毒高效的基本原則,所選農藥盡量無毒或者低毒,比如,對于抽穗期銹病和白粉病的防治,可以使用禾果利或者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一般不會選用有過高毒性的化學藥劑。
  3 結語
  我國目前的科技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小麥的種植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因為自然環境以及土壤質量的影響,病蟲害情況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應該對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作出進一步的研究,讓防治技術更加科學有效,這樣才能確保小麥的整體產量。
  【參考文獻】
  [1]付軍偉.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7,37(2):123.
  [2]左建國.關于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7(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7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