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為了促進小麥種植規?;l展,科學種田極為重要,本文將探索優化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策略,旨在提高小麥產量,增加小麥種植戶經濟收入。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要點;病蟲害防治
一些小麥種植戶不重視先進技術的引用,加之病蟲害的侵襲,致使小麥質量差、產量低,甚至絕收。市場需求量逐年擴大,提高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勢在必行,農業種植戶致力于提高小麥質量和產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一、小麥種植技術要點
1.合理選種
根據農業指導站技術人員的指導,農業種植戶合理選取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優良品種。選種合理在保證小麥生長質量的同時,還能增強其抗病蟲的能力。技術人員綜合考量小麥種植區的氣候、土壤和水資源等自然情況,選取小麥品種,做好小麥種植基礎性工作。確定種子品種之后,種植戶查看近幾天的天氣預報,擇期對種子進行晾曬。
2.合理耕作
選擇優質的小麥品種之后,農業技術人員應當結合種植時間和機械化水平,指導種植戶科學運用輪作和套作,如上一年該區域種植小麥,下一年度可種植大豆、玉米等,均衡土壤中的養分,在水稻行間套播綠肥,排除不同季節作物之間種植矛盾,讓土壤的肥力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補充,A翻松土地,來供應小麥生長所需的養分。為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小麥種植寬帶間隔應為60cm,設置36cm的壟寬。與此同時,晚播品種要適當增加播種量,播量控制在350kg/hm2左右,播種深度達標,每顆種子間隔距離盡量相同。
3.合理灌溉
水資源影響著小麥成長,土壤水分匱乏甚至會出現絕產情況。如何保證小麥生長所需水分,小麥種植戶應根據土壤和天氣等情況,對小麥進行科學灌溉。入冬前小麥需要冬灌,灌水時間應當控制在地表夜凍日消時進行。抽穗期灌溉,應在4月上旬灌頭水,首次灌溉與二次灌溉間隔半個月左右。抽穗過后,要保證麥田濕潤,半個月左右做一次灌溉,同時灌好麥黃水。
二、優化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治理策略
1.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為保證小麥種植質量,農業種植戶需強化田間管理活動,實時監測小麥生長情況。如果出現缺苗問題,種植戶應根據技術人員的指導做好補苗工作,同時安排人工進行移栽,調節小麥種植密度。做好越冬防護工作,防止牲畜啃吃,侵害幼苗。在土壤封凍期間,做好打碾工作,填充土壤裂縫,防止小麥霜凍。在返青期間,農業種植戶進行1到2次打碾提墑,促進返青期小麥生長。綜合分析小麥每一個生長階段需要的肥量,進行施肥。對于越冬小麥和返青期小麥而言,追肥是必不可少的;拔節前結合灌水追施益富源生物沖施肥;孕穗期需追肥,可采用益富源植物專用營養液稀釋500-1000倍作為葉面施肥噴施。合理安排灌溉,小麥種植戶應及時澆返青水,在每年4月時對小麥灌頭水,同時每畝沖施3-5公斤益富源生物肥,謹防大水漫灌,避免出現倒伏或貪青晚熟的現象,影響小麥最終產量。
2.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
藥劑拌種。種植戶在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選用藥效較好的藥劑對種子進行病蟲害處理,拌好的種子不可長時間放置,應及時播種;按照國家相關標準使用定量的藥劑,保證小麥健康生長和最低的含藥量,進行綠色農業種植;充分發揮藥劑作用,提升病蟲害的預防效果。
農業防治。利用生態系統中病蟲、作物之間的關系,采取科學管理和栽培技術,促進小麥作物生長,抑制病蟲害的發生的概率。即科學播種,減少小麥紋枯病和銹病等的出現;適時除草,避免雜草汲取小麥生長所需水分和養料;減少菌源,降低秋播小麥銹病和白粉病等出現的概率。由于農業防治理念污染小,且利于小麥種植業的長遠發展,可大范圍推廣使用。
物理防治。該種方法根據病蟲的特性,在不用化學農藥的基礎上,進行人工去除和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例如:利用害蟲趨光性,農業種植戶可夜晚利用殺蟲燈,誘殺害蟲;一些害蟲喜歡飛落到黃色物品上,種植戶利用這一特性,可在田間擱置黃色紙板或者種植黃色花朵,吸引小麥蚜蟲。
化學防治。該種方法主要通過噴灑農藥防治小麥病蟲害。小麥種植戶在使用化學防治方法時,應盡可能用生態化學制劑,謹防高劇毒、高殘留農藥的危害性;利用辛硫磷乳油拌種,可防治蠐螬、金針蟲。抽穗前,是小麥銹病發病高峰期,稀釋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對麥苗進行噴灑。小麥蚜蟲發生時,用水稀釋40%樂果乳油,噴灑在麥苗上。
生物防治。使用生態制劑,污染少,對小麥生長無太多影響,該種防治方法利用“以蟲治蟲”的理念,具有無污染、無毒性等特點。利用自然界生物相克,在病蟲治理中,小麥種植戶引進小麥病蟲到田地,測定七星瓢蟲成蟲,日食蚜蟲量約為100頭以上,利用麥蚜復合天敵的生物鏈,統一多種天敵的標準食蚜單位和計算法,準確測定復合天敵發生時綜合控蚜能力,有效控制蚜蟲危害。
小麥根腐病防治。該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如在小麥種植之前,種植戶可用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福美雙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如在發病初期,小麥種植戶可用水稀釋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5%井岡霉素水劑,對麥苗進行藥物噴灑。如在小麥返青期,小麥種植戶可用水稀釋50ml烯唑醇和5ml迦姆,經過2到3次的噴灑,就可消除病蟲。如在小麥開花初期,小麥種植戶可用水稀釋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還可用水稀釋甲基硫菌靈,噴灑到病蟲侵害的麥苗上,防止黑胚粒出現。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對小麥種植而言,種植技術及病蟲害的防治的應用意義深遠。小面種植過程中,應對小麥合理選種、耕作、灌溉。每一生長階段會出現不同的病蟲害,這就要求基層農業技術部門采取恰當的措施,指導小麥種植戶進行病蟲害防治,多種措施共用,以促進小麥種植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廣平.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鄉村科技,2017(11):47-48.
[2]周彬.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11):136-1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