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及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是交流思想、獲取知識、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也傳播著反動、迷信甚至色情的信息,這些負面影響無時無刻不在侵蝕青少年的思想和靈魂,青少年參與網絡所引發的各種道德與社會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通過調查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現狀,探析存在的網絡道德問題及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關    鍵   詞]  青少年;網絡道德;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270-02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時代,當網絡逐漸成為青少年生活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時,其負面作用也逐步顯現出來。特別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階段,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各種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出現一系列的網絡道德問題。本文以濰坊市為例對在校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提出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一、青少年網絡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發現,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現狀總體情況尚可,多數對網絡犯罪行為、網絡不文明行為、網上侵權行為、網戀等都有正確的認識。網絡對青少年正面的影響我們給予肯定,但通過調查我們也發現網絡文化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和價值觀等方面都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同時暴露出了青少年的一些網絡道德問題。
   (一)道德冷漠和人際情感疏遠
   從問卷調查結果看,25.79%的青少年喜歡網上傾訴情感和交友,上網后有10.9%的情緒低落,不愿與人交往,玩網絡暴力游戲后有31.37%的青少年與家人朋友疏遠。通過訪談也發現:一些學生整天沉溺于“網絡社會”中不能自拔,以至于曠課逃課,不愿讀書,對現實生活中的他人與社會漠不關心,導致道德冷漠現象和人際情感的疏遠。人際情感需要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來維持?;ヂ摼W拓展了人類交往的空間,深刻地改變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道德冷漠現象和人際情感的疏遠。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人與人的社會交往逐漸地被人對網絡的依賴關系所取代。互聯網技術使網上購物、網上學校、電子銀行等成為現實,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直接交往的機會隨之減少,人與機器接觸卻日益頻繁,終日與電腦終端打交道,沉溺于網上交往,使個體在很大限度上失去了與他人、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血緣關系淡化,導致個人產生緊張、孤僻、冷漠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二)道德責任感缺失
   通過對網絡安全、使用網絡不文明語言、網上侵權行為、利用網絡散布虛假信息、網戀等五個方面的調查,發現9.48%的青少年認為黑客是“網絡世界的俠客”,23.6%的青少年就有自己制造病毒攻擊網站和他人計算機的想法,13.86%的青少年發布過誹謗或欺詐性的信息。這說明各種垃圾信息使青少年道德責任感缺失,在廣闊的網絡空間,從最初的好奇到嘗試逐漸出現道德失范,甚至走向網絡犯罪。在網絡社會里,主體的行為往往是在“虛擬實在”的情形下進行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隱形怪杰”和“無影人”,其身份、行為方式、行為目標等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隱匿或篡改,甚至就像比爾·蓋茨的那個玩笑:“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網絡不僅是青少年發泄生活中不滿情緒的渠道,也是他們實現心中理想和抱負的虛擬舞臺。他們以虛假的身份和資料進行聊天交友、瀏覽網站,在網絡游戲的打怪和升級中獲得成就感。在廣闊的網絡空間,學生擺脫傳統的社會監督、控制和管理,覺得“反正沒有人認識我”,往往產生為所欲為的沖動,在他們看來是不需要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任何責任的,導致道德責任感的喪失?,F在,由青少年制造的網上惡意誹謗報復、盜竊詐騙、黑客攻擊等網絡犯罪事件日益增多,在這些青少年中不乏中職生?;ヂ摼W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中職生的價值觀念,弱化學生的道德責任感,誘導了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作為學校和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問題。
   (三)思想行為受到網絡暴力內容誤導
   網絡暴力內容會引發包括中職生在內的青少年產生攻擊沖動,誤導他們認為武力或暴力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本次的調查顯示網絡暴力游戲使37.84%的青少年出現暴躁易怒、好沖動的情緒,5.94%和32.69%的青少年偶爾會把網絡中虛擬的東西帶進現實生活中。從調查和訪談看出當他們在網絡暴力游戲中陶醉時,在現實生活中,會逐步習慣于用暴力解決人際關系矛盾和沖突,從而失去道德理性和法制理性。在現實社會中遇到沖突,便會采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這和在游戲里無數次重復過的行為沒太大不同,直至釀成大禍才意識到暴力是一種犯罪,需要用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代價作為補償。
   (四)形成不健康的戀愛觀
   對青少年網戀情況的調查中有30.39%的學生有過網戀的行為,16.8%在網上有欺騙對方感情的行為,和異性聊天最主要目的是玩玩或好奇。青少年處于青春期,對愛情充滿向往和好奇,但現實中又得不到滿足只能到網上尋找自己的理想伴侶。與現實中的戀愛比起來,網戀的對象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更增添了神秘感。俗話說“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在這美麗的愛情面前,學生很難保持清醒的頭腦去理性對待。有些學生一旦失戀往往不能正確對待,要么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要么惱羞成怒,反目成仇,甚至觸犯法律。與此同時,網絡不良網站大肆泛濫,造成青少年受不良思想侵蝕,過早地偷嘗禁果。所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形成正確的戀愛觀。    二、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一)學校教育
   1.校園內建立開放的網絡教室
   對學校而言,在校園內可以設立非營利性質的“校園網吧”,將校內的網絡資源在節假日和課外活動時間對學生開放,方便學生學習和查資料。但應注意的是,在校內開放網絡教室的同時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網絡管理體制,對其定期實施監督檢查。學生在學校上網時都應有自己的真實用戶名和密碼,必要時可讓學生簽署在上網時不做不道德行為的保證書,形成“文明上網,從我做起”的良好風氣。同時學校對學生上網的時間、瀏覽的內容等進行監控,積極引導學生文明使用計算機。
   2.制定校本教材,開設網絡道德課程
   德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陣地,德育課程的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抓住時代特點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的學生是普遍使用網絡的一個群體,因此在德育課程中加入網絡道德教育課程是十分必要的。在學校設立網絡道德課程,可以依據學校的實際制定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目標和校本教材,可以采用機房上課、專題講座、學生辯論會等形式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我們在教材中對現在出現在網絡上各種犯罪行為進行剖析,讓學生現場討論如何規范我們的上網行為:可以結合網絡交友的實例,教育學生如何看待和處理與網友的關系甚至是網戀等現象。
   通過網絡道德課程的講授,可以增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規范學生的網絡語言和網絡行為,指導學生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倡導學生文明上網,上文明網,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自覺、理性的網絡道德觀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3.注重心理健康輔導,減少網絡成癮現象
   本次調查的學校缺乏專業的心理教師,制約了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的展開。作為學校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和性教育,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對他們在選擇專業、學習、就業、青春期成長等方面的心理行為進行指導,還需要引導學生理性地對待網絡,正確處理網上信息,幫助他們克服網絡依賴傾向,減少網絡成癮現象。
   (二)家庭引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教會孩子文明的一所學校,他們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在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作為家長,不能只忙于工作,忽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也不能以家長的絕對權力自居,孩子必須服從家長的命令——禁止上網,進行粗暴干預。家長真正應該做的是,多給孩子些尊重和關愛,相信在充滿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絕不會到網絡里尋求安慰和溫暖,也就不會因為癡迷網絡而誤入歧途。實際上,科技的發展要求家長務必與時俱進、更新觀念,積極掌握一些新的信息技術,充分了解網絡的優勢和特點,因勢利導。此外,還需經常了解孩子的上網情況,掌握孩子上網內容,幫助孩子處理好學習和上網的關系,積極進行監督引導工作。
   (三)社會配合
   由于網絡環境作為客觀存在,本身就有著信息內容與方式的不可控性、信息傳播者法律責任模糊,所以網絡立法也就一直存在著既要加強管理同時又不至于失去網絡交互、開放原則的這樣一種兩難的立法局面。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虛擬或是現實社會,只要是和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都離不開法治。國家應該加強網絡建設和管理,健全網絡立法。國家信息產業部要進一步加大網絡的信息管理和技術防范力度,依靠技術手段,加強對網上不良信息的過濾,針對目前這種網絡狀況良莠不齊的局面,運用宏觀調控手段,激發所有參與者,才能讓網絡秩序井然,凈化和優化我們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王經濤.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M].開明出版社,2001.
   [2]周潤建.家長不懂上網知識給引導孩子帶來障礙[N].新華網,2010-03-02.
  編輯 陳鮮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26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