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初中階段是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生的學習壓力顯著增加,身心發展出現明顯變化,很多學生由于對初中階段學習生活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導致各類心理問題的產生。傳統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學生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采取補救措施,這種教育方法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教學理念得到廣泛應用,積極心理學重點研究學生的優點和價值,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心態,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值得教師深入研究。
關鍵詞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在上世紀末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理念,主要內容是利用積極的心態分析人的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通過不斷的心理干預,激發人潛在的心理積極因素。積極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對象為美德、善心、積極力量,能夠指導人們在逆境下正常生活,也可以指導人們實現高質量的社會生活和個人日常生活。初中階段,學生進入青春期,身心均出現顯著變化,極易出現心理問題,為此教師應當合理的運用積極心理學,加強心理干預,指導學生建立起積極健康的心態,在初中階段實現個人的良好發展。
1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念,主要研究內容與傳統心理學類似,但研究的角度更加積極,2000年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發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的誕生。積極心理學研究采用科學合理的模式,提倡人們建立起積極的心理取向,重點研究人的和諧發展、健康幸福、積極心理取向。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的應用積極心理學因素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前預防,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初中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2積極心理學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個階段的應用模式
2.1以促進初中生心理能力可持續性提高為教育目標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主要目標是質量學生的心理疾病,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種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育對象主要為心理疾病群體,涉及范圍過窄,不利于學生心理潛能的激發。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主要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心理能力的可持續性提高,通過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心理力量,激發學生的潛能,以此來解決學生內心的消極因素和心理問題。
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整體水平的可持續性提高,教師應當相信學生具有提高自我心理能力的需求,也具有良好完善的自我心理能力,積極與學生溝通,針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通過積極的引導進行解決,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實現心理健康教學的基本目標。同時,教師應當深入挖掘適合積極心理學教育的相關資源,積極構建適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師生之間平等相待,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
2.2以構建動態化心理健康資源為主要教育內容
傳統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為心理咨詢輔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相關課程主要依據教材開展,缺少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這種教育模式會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內容過于狹窄。利用積極心理學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需要以構建動態化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為主要教學內容,增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動性。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校園文化中組織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的相關內容,結合積極心理學教育,提高學生的認同度,在初中校園內建立起綠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利用積極心理學建立起良好的校園文化,實現學生個人道德品質的優化以及良好意志情感的養成,提高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認知水平。同時,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示范作用。初中階段學生具備初步的批判能力,心理特點包括依賴性和自主性,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發揮自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教師應當重視學生之間小團體的作用,對團體成員進行正向引導,提高團體內部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2.3以學生的心理健康自省帶動教學實施過程
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生整個過程的心理健康狀況,這其中包括幸福快樂,也包括挫折和不幸,積極心理學重點關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狀況,也關注人們在逆境中的發展狀況,其中前者是研究的重點內容。初中生由于自身的年齡特點,尚不具穩定的個人態度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對教師也無法完全信任,存在嚴重的依賴和反叛心理,對個人成長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和浮躁。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實際特點,加強對學生內心變化的關注,積極尋找最適合的教育時機,有效緩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心理沖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2.4以人本模式進行教育評價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對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教師會給予比較高的評價,其中心理咨詢筆記、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教學評價標準,這些教育評價模式忽視了學生實際發展的需要,缺乏對教育工作全面性的考察。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評價模式應當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基礎,以學生黨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為主要教學評價模式,利用視頻、聲音、文字等方式,記錄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分析學生的成長。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建立起自我比較機制,使學生通過比較后能夠發現自身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之處,提高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水平。在教育評價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和教師雙方心理成長的關注,采取積極的評估模式,重點關注師生的生命體發展條件、生命需求、生命特征等因素。另外,教學評估使用的語言需要保證具有人性化的特征,給予師生必要的肯定以及尊重,避免教學評價過于標簽化,注重評價內容的可執行性,使評價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評價的過程中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避免一刀切的評價模式,建立起寬容的評價體制,保證評價的準確性。 3積極心理學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的注意事項
3.1學校與家庭聯動
家庭教育在學生意志力、人生觀、心理狀態、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中占有重要作用,為此在積極心理學教育中,學校應當與家長建立起聯動效應,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實際教育中。定期召開家長會,針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與家中溝通,指導家中正確應用積極心理學在家庭環境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另外,學習可以定期舉辦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增加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家長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教育,能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有助于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
3.2學校各個部門加強引導
為提高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需要學校各個部門共同參與。首先應當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資金保障,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師參與培訓,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到校講座。設置心理咨詢活動室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門,配備專業的教學器材,便于教師組織各類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學校應當鼓勵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相關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需要采取差異化的心理輔導內容,比如初一學生重點指導其適應初中環境,提高獨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實現自我接納,初二學生重點指導人際交往和自我保護,使其樹立團隊意識,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初三學生重點引導其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高抗挫折能力。
4結束語
初中階段是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針對學生存在的各類心理問題,教師需要采用積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楊明.初中流動兒童家庭親密度、適應性與社會文化適應的關系——積極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教育,2018,34(10):908-911.
[2] 張紅英,王軍,李新影.父母受教育程度在積極心理品質對青少年抑郁癥狀影響中的調節作用[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4):2975-2981.
[3] 周燕.試論如何在心理課堂中有效培養初中生的積極心理品質[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6):5.
[4] 余明敏.探究積極心理暗示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8(07):158-1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5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