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焠刺法結合傳統推拿治療產后身痛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產后身痛是女性產后及哺乳期的常見病之一,據相關研究表明,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人跟師期間,常見導師運用毫針焠刺結合傳統推拿治療產后身痛多例,并取得顯著療效。現選取典型1例,從中醫整體觀念出發,對其診療思路進行探討。
關鍵詞:毫針焠刺;產后身痛;傳統推拿;醫案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3-045-02
產后身痛亦名“產后風”,又稱“產后遍身痛”、“產后關節痛”,是指女性在產褥期間發生的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畏風寒、活動不利等。西醫學的風濕、類風濕引起的產褥期關節痛、坐骨神經痛、多發性肌炎等皆屬于產后身痛范疇[1]?,F代醫學對產后身痛的發病機制及治療尚不明確,臨床上多予解熱鎮痛類藥物或激素對癥處理,但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針對此病,中醫從整體觀出發,通過辨證論治,采用毫針焠刺治療此病,并結合傳統推拿,臨床療效甚好,且此類病人門診較多,臨床跟師學習期間見導師運用此法治療多例患者并取得較好療效,現特舉1例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1病案舉例
患者李某,女,33歲,銀行職員,5月前足月順產一男嬰,分娩過程順利,現患者哺乳期內,乳汁正常。于2018年08月20日就診,自訴3月前因受寒后感全身關節疼痛,疼痛性質為酸脹痛,以腰骶部尤甚,活動或受風寒后疼痛加重,患者當時未予以重視及規范診治,自行予熱敷后疼痛稍緩解。2天前患者因復感風寒感上癥加重,腰骶部尤甚,伴全身關節酸痛,疼痛程度可忍,自覺全身發熱,量體溫為36.5℃,不能彎腰及提重物,遂就診于當地社區醫院,行“腰椎正側位片及骨盆平片”提示未見明顯異常,考慮患者為產后哺乳期婦女,治療上暫予局部推拿及針刺對癥處理后上癥稍減輕,之后上癥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F患者為求系統治療,就診于我科門診,中醫癥見: 腰骶部疼痛,疼痛性質為酸脹痛,伴全身關節疼痛,不能彎腰,局部無紅、腫、灼熱等不適,活動及受涼后加重,自覺全身發熱,精神欠佳,呈痛苦面容,形體瘦弱,納可,眠差,二便尚調,舌淡,苔薄白,脈濡細。查體:生命體征平穩,心肺腹(-),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膚溫不高,局部皮膚無紅腫及破潰,腰椎活動度稍受限,前屈30°,后伸20°,旋轉及側曲正常,各椎體無明顯壓痛,雙側L2-S1棘旁明顯壓痛,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跟臀試驗及挺腹試驗(-),“4”試驗及骨盆分離試驗(-)。實驗室檢查:抗溶血鏈球菌“O”(-),血常規、血氣分析、血鈣、類風濕因子、紅細胞沉降率未見明顯異常。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西醫診斷為產后身痛,中醫診斷:產后身痛(風寒型)。治療原則:溫中散寒,舒經止痛。治療方法:取雙側腎俞、氣海俞、關元俞六穴行火針治療。囑患者俯臥位,定好穴位后將所有選穴常規消毒,選用規格為 0.35mm×40mm 的毫針,右手持針,左手持火把,使針尖及三之一針體進入火焰,以針(以針尖部為主)通紅為度,迅速將針準確地刺入穴位(刺入時需避開神經及血管),留針 30min,留針期間不宜行針,出針時用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取出針后繼行推拿治療,具體操作如下[2]:①按揉調經止痛法:患者坐位,先拿風池和按揉大椎、風門、肺俞、曲池、合谷各30s,然后拿肩井、橫擦大椎。患者仰臥位,兩下肢微曲,醫師站于一側,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法沿中脘、氣海、關元操作,點按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各30s,然后屈伸活動四肢各關節。②摩揉調臟腑法:在小腹進行摩腹、揉臍10min。③按揉通調經脈法:患者俯臥位,醫師由下至上捏脊7-10次。④擦背通督結束法:直擦督脈,橫擦命門、八髎,透熱為度,以調理氣血、通經止痛。⑤風寒身痛按揉百會、府舍、歸來、氣沖各30s,輕叩脊柱兩側及腰骶部。治療完后告知患者針孔當日不能觸摸及沾水以防感染。隔日1次,共3次,中間休息2天。囑患者避風寒,注意休息,臥硬板床,同時適當鍛煉。
2018年08月23日,患者第二次就診,自訴治療后第二天感腰骶部及全身關節酸脹感較前減輕,未訴身熱,仍不能彎腰,故繼予原方案治療。
2018年08月25日,患者第三次就診,訴腰骶部及四肢關節疼痛基本消失,未訴身熱,能夠適當彎腰維持生理活動。3月后隨訪未訴特殊不適。
2 討論
患者處于哺乳期,考慮相關用藥會對嬰兒不利,需謹慎處理,故臨床上暫無療效確切或根治的方法。祖國醫學認為產后身痛是多因女子產后氣血虧虛,百節開張,營衛失調,四肢百骸空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若起居不慎,則風寒濕邪趁虛而入,留著經絡、關節,致使血氣運行受阻,瘀滯不通則痛[1]又或產褥期間耗氣傷津,血液耗損過多,新血未能及時補充,導致衛氣不足、營血虧虛酸痛,四肢百骸失養致不榮則痛。故從中醫角度來看,“不榮則痛或不通則痛”均可導致肢體或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著,因此在治療上更應強調益氣養血,散寒除濕、化瘀止痛的原則。
毫針焠刺法又名“火針刺法”,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祛腐生新的作用,火針通過刺激相應腧穴,將風寒濕邪引出體外,利用溫熱之性起到溫通經絡的作用,使氣血暢通,通則不痛,故臨床上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癰疽、瘰疬等[3]。據相關研究表明,毫針焠刺能加快局部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并通過損傷局部微小組織,提高機體的痛域,激活免疫系統,促進代謝與修復,達到抗病能力[4] 。該患者為產后發病,具有產后多虛多瘀的特點,針對此類虛損類疾病,導師選取了腎俞、氣海俞、關元俞這幾個背俞穴作為針刺穴位。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俞在陽?!薄端貑?陰陽應象大論》:“陰病治陽”。背俞穴不僅可以治療相應的臟腑病癥,還可以治療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因患者以腰骶部酸脹伴四肢關節疼痛為主,結合“腰為腎之外府,腎主骨”的理論,利用火針的溫熱之性,刺激腎俞、氣海俞、關元俞,使火熱之性通過俞穴、經脈傳遞,激發人體經氣,鼓舞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溫腎補腎、益氣血、助陽、大補元氣的作用,腎陽充沛,氣足血充,陽生陰長,則陰寒可除,疼痛消失[5]。患者以腰骶部疼痛為主,局部取穴,通過火針點刺穴位放出適量血液,迫邪外出,祛瘀生新,從而激發經氣,增加人體陽氣,恢復病灶正氣,從而達到“瘀去病除,通則不痛”。毫針焠刺后予推拿手法治療從以達到調理氣血、通絡止痛。按揉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摩揉腹部以溫陽益氣,調理臟腑;一指禪推肝俞、腎俞、脾俞、膈俞、胞肓以祛瘀消積、舒經活絡;擦法具有柔和溫熱的刺激,擦督脈、命門、八髎以溫散寒邪、溫腎助陽、保健強身[6]。
從西醫角度來說[2],推拿的本質是一種機械力學,是一種物理力的刺激。推拿手法可提高血液流速,改善血液循環;通過改善疼痛部位的微循環,發揮消炎鎮痛、提高痛域的作用;推拿能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分離、松解粘連軟組織,促進炎癥介質的分解。因此對于產后氣血虧虛又復感外邪的患者,通過毫針焠刺以溫陽益氣,驅邪外出;結合推拿手法以舒經通絡、調理臟腑從而達到扶益正氣。故驅邪與扶正相結合,實現了治病求本的原則,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馬寶璋,齊聰.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08-211.
[2]趙毅,季遠.推拿手法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41-50.
[3]方劍喬,王富春.刺法灸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0-92.
[4]李巖,賀林.圖解火針療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12-20.
[5]李亞敏.火針治療產后身痛15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01):12-13.
[6]王華蘭.推拿治療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011:210-2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