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馬曉明:產教融合要抓住企業的“痛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馬曉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十多年前,時任深職院通信工程系主任的馬曉明,全力促成通信工程系成立全國高校中的首個華為授權培訓中心,主導了學校和華為公司合作的起步,并在隨后的合作中帶領ICT(信息通信技術)專業取得了一系列傲人的成績。深職院與華為合作育人成果“深職院——華為培養信息通信技術技能人才‘課證共生共長’模式研制與實踐”獲得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韋英哲  攝)
  《廣東教育》:深職院與華為合作是如何起步的?
  馬曉明:深職院與華為的合作從2006年開始,當初我們希望與企業探討兩個問題:一是畢業生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內容更新不及時,技術相對陳舊,企業認可度低;二是通信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針對通信設備制造領域,與電子專業的課程體系比較接近,專業特色不明顯。
  因此,深職院主動與華為公司聯系,希望將企業的技術和證書引入教學中。通過多次交流,華為也意識到要和深職院合作培養ICT專業人才,為產業鏈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人才,從而開始了雙方互利共贏的合作。2008年,深職院建立全國高校第一個華為合作授權培訓中心,我們將華為工程師認證標準引入高職院校,開發了適合高職學生的課程體系,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后,建立學校課程與華為認證聯動的“課證共生共長”課程體系。
  《廣東教育》:課程是校企合作的著力點,但畢竟學習對象不同,學校不可能照搬企業的認證課程和培訓方法。如何克服這一點?
  馬曉明:華為及ICT產業鏈企業很希望能夠招聘到華為認證工程師,這樣,企業就節約了大量的培訓成本。可以說,考取了華為認證,就獲得了業界的認可,取得進入華為體系的資格,這是學生非??释?。但是,企業的認證課程和學校的課程有很大區別,前者是針對在崗、有工作經驗、對類似產品已經有了解的工程師設計的,而且沒有基本原理的鋪墊,直接講產品使用,對于零基礎的高職學生來說,照搬華為認證課程和培訓方法是不可能的。
  于是,深職院ICT專業的教師們在華為工程師的協助下開始了“攻堅戰”。我們對華為的認證體系進行了深入分析,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重新編排,在華為認證的框架下搭建了適合零基礎在校大學生的課程體系。我們重構了基礎課、建設配套實訓、設計實訓項目、開發了“五步教學法”……在滿足產業需求的基礎上,既體現了與華為認證體系的密切對接,也充分考慮了深職院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教學要求。課程體系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一端指向零基礎的學生,引領他們走職業發展道路;另一端連接著市場,為企業輸送滿意的“準職業人”。
  《廣東教育》:如何理解“課證共生共長”中的“共生”和“共長”?
  馬曉明:“課證共生共長”課程體系將產業標準融入課程中,突破了校企合作的機制瓶頸,破解了產教“兩張皮”現象。深職院教師與華為工程師共商共議,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共育人才,成功將企業原本面向在崗工程師的認證融入到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了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方案,實現課程開發與證書標準“互嵌共生”。
  我們構建了ICT專業分段、分類、分層的課證運行系統,具體來說,將培養過程劃分為公共基礎課程(1~2學期)、專業基礎課(2~3學期)和認證課程(4~6學期)三個階段,將培養方向根據華為認證劃分為傳輸、數通、云計算、移動等不同類別,將培養規格按照華為認證層次(初、中、高)在每一類別開發了模塊化、階梯化課程,實行進階式培養、個性化學習,形成了靈活可選的“三分”課程體系。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基礎和學習能力,循序漸進考取華為不同類別不同層次證書(HCNA:華為認證網絡助理工程師;HCNP:華為認證網絡資深工程師;HCIE:華為認證互聯網專家),從而實現了個性化培養。
  隨著產業技術的進步,華為認證標準不斷升級,課程體系亦同步更新并反哺認證體系,同時將成功經驗輻射至其他高職院校,達到課程和證書升級的“互動共長”。
  我們依據認證標準培育師資隊伍,建設實訓環境,形成了深職院—華為動態協作機制。華為對深職院教師進行技術培訓,按照合作協議,每年暑期進行集中培訓。華為認證的專業知識隨市場發展而變化,深職院的課程也因華為認證變化而對認證知識做教學適應性改造。
  《廣東教育》:這些年來,經過“課證共生共長”課程體系培養的畢業生具備哪些就業競爭力?
  馬曉明:“課證共生長”課程體系的目的是培養和企業需求精準對接的技能型人才,我們的畢業生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掌握了當前ICT行業特別是華為產業鏈的最新技能,包括企業應用分析能力、產品技能、協議理解深度、邏輯思維能力、網絡故障診斷能力、網絡架構設計能力、項目組織能力等“七維能力”。學生到了企業能快速上崗,并且能按照華為的服務要求為華為的客戶提供服務。
  截至2019年4月,深職院ICT專業累計培養了102名在校生通過華為HCIE認證,還有1000多人通過華為各等級認證。這些優秀畢業生很受企業歡迎,華為已經連續三年來深職院校招,而且每年招聘畢業生數量都在增加。同時,畢業生對自己參加工作的崗位、薪酬和可持續發展也感到非常滿意。
  《廣東教育》:您認為校企合作怎樣才能由淺到深?
  馬曉明:校企合作往往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為什么會“企業冷”?因為學校課程與企業需求關聯不大,企業不感興趣。熱情的學校沒有找到企業需求“痛點”,因而無法建立使企業“熱起來”的合作機制。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想做到長效和深入,就必須建構起一個載體,它承擔著校企雙方共同利益訴求實現的使命,促使校企合作規范化、制度化。缺少了這樣的載體,校企合作就有可能有名無實,或停滯在當初簽訂的一紙協議上。我們采取的方法是“抓痛點”和“建機制”?!罢n證共生共長”中的“證”,是企業考核在職工程師的“實證”,抓住了這個“證”等同于抓住了企業需求的“痛點”,因此學校培養畢業生也等于給企業培養了即招即用的工程師,為企業節省了人才培訓成本,企業參與學校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明顯增強。而當“課證共生共長”成為一種機制時,校企雙方就成為“命運共同體”。   文化相融則是校企合作的深層原因,不少職業院校在進行校企合作、共建專業時,不太重視文化建設,導致合作無法深入下去。文化是機制運行的土壤,文化相融使協同育人具有長效性??梢哉f,深職院與華為合作的不斷深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的合作。文化蘊含了精神力量,它高于單純的技術技能訓練。已經獲得華為頂級認證的深職院學生在分享他們的經驗時,都無一例外地談到了文化精神的重要作用。
  深職院與華為相關部門組成了共建專業的ICT教學團隊。華為的崗位群是以其工程師認證為核心展開的,所有華為員工在此體系中認定技術等級并通過不斷學習和考核來晉級。華為公司有自己的工程師認證課程體系,深職院通信技術專業要對標華為的技能型人才使用標準,實現學生就業的無縫對接,就要按照華為工程師認證標準來培養學生。在深職院,每年都有教師參加華為培訓。2018年暑假,去華為培訓學習的教師有16人,2019年寒假有19人。在產業升級、行業設備換代的兩個關鍵時期——SDH設備轉換成OTN設備和3G升級為4G,深職院都專門派出了教師團隊去華為工作和學習,一對一跟著華為的工程師,同打卡、同研發。親身的經歷和感受,才能保障教學與行業發展同步,才能將企業的技術轉化成課堂上原汁原味的經驗之談。我們充分發揮文化協同的力量,華為的“狼性”文化、“床墊”文化都充分融入了深職院。不僅要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新的技術和專業知識,更要在這樣的歷練中感受企業文化。
  《廣東教育》:深職院和華為下一步合作的突破口在哪里?
  馬曉明:深職院與華為公司從2006年起開始合作,2008年建立了全國高校第一個華為合作授權培訓中心,2011年建立了全國首個華為網絡技術學院,2014年建立了全國首批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校企雙方共建共育,建設了一批高水平實訓平臺,并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與升級,實現了課證融通、精準育人,取得了顯著成效。
  目前,深職院與華為“課證共生共長”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推廣到全國86所高職、115所本科中的華為ICT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緬甸、贊比亞等教育團體和政府部門及國內100多所高校來校交流學習。
  在現有合作基礎上,我們將繼續引入新技術新設備,進一步完善多方向多層次的立體化課證互嵌,將現有合作模式覆蓋ICT產業鏈,推動華為認證進入“1+X”證書庫,積極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雙方還將強化合作共建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為高職雙師型教師的校企合作培養探索新的模式。同時,依托華為的國際影響力,開發ICT領域的國際課程標準,在全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推廣,實現中國技術和中國職教“走出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172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