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析中醫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方法 50例風濕痹痛患者, 其中腰腿痛患者9例, 活動性關節炎患者8例, 頸椎病患者12例, 膝關節炎患者11例, 坐骨神經痛患者10例。采用辨證治療方法對患者疾病進行干預。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疼痛評分。結果 治療前, 坐骨神經痛患者疼痛評分為(6.85±0.01)分, 腰腿痛患者疼痛評分為(6.86±0.02)分, 頸椎病患者疼痛評分為(6.96±0.17)分, 膝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為(6.85±0.04)分, 活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為(6.33±0.03)分;治療后, 坐骨神經痛患者疼痛評分為(2.01±0.12)分, 腰腿痛患者疼痛評分為(2.22±0.45)分, 頸椎病患者疼痛評分為(2.01±0.44)分, 膝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為(1.78±0.11)分, 活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為(0.99±0.46)分。治療后, 坐骨神經痛、腰腿痛、頸椎病、膝關節炎、活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風濕痹痛的治療, 應結合患者的證候類型采用中藥進行干預, 實現對患者疼痛的有效緩解。
【關鍵詞】 風濕痹痛;中藥;活血化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77
中醫理論將風濕引發的疾病類型歸于“痹癥”的范疇,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具有較大的根治難度, 風濕痹痛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采用科學的藥物干預對疼痛進行控制成為臨床醫師探索的主要難題。西醫理論認為, 風濕痹痛屬于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 因血管擴張誘發水腫, 導致局部發生炎癥, 加速細胞因子的釋放, 進而引起了疼痛。采用西藥治療風濕痹痛容易產生較多的副作用, 藥效不佳。中醫有“久病入絡為血瘀”之說, 臨床上患此病的患者一般病程都較長, 遷延數年, 由此可以得出風濕痹痛的病根主要在“血”, 而不在“風”和“濕”?;诖耍?本研究分析了中醫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 現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風濕痹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 腰腿痛患者9例, 活動性關節炎患者8例, 頸椎病患者12例, 膝關節炎患者11例, 坐骨神經痛患者10例?;颊吣挲g56~82歲, 平均年齡(69.12±4.66)歲。
1. 2 方法 明確治療風濕痹痛中藥的主要類型, 并結合患者具體的中醫證候為其辨證施治。其中祛風濕中藥主要包括威靈仙、秦艽和獨活, 活血化瘀藥物主要為牛膝和雞血藤, 補益類藥物主要為當歸、杜仲、甘草和黃芪, 平肝熄風藥物主要包括白芍、蜈蚣、全蝎和地龍, 解表藥物以羌活為主。
1. 3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疼痛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 坐骨神經痛患者疼痛評分為(6.85±0.01)分, 腰腿痛患者疼痛評分為(6.86±0.02)分, 頸椎病患者疼痛評分為(6.96±0.17)分, 膝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為(6.85±0.04)分, 活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為(6.33±0.03)分;治療后, 坐骨神經痛患者疼痛評分為(2.01±0.12)分, 腰腿痛患者疼痛評分為(2.22±0.45)分, 頸椎病患者疼痛評分為(2.01±0.44)分, 膝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為(1.78±0.11)分, 活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為(0.99±0.46)分。治療后, 坐骨神經痛、腰腿痛、頸椎病、膝關節炎、活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疼痛是風濕痹痛的主要表現, 有學者指出:“痛則不通, 通則不痛, 這里所提到的“不通”實際上指的是“血瘀”, 若患者的氣血瘀滯, 容易導致該疾病長期得不到改善。而隨著疾病的不斷遷徙, 也會導致血瘀的進一步加重。據此可認為, 血瘀是風濕痹痛的病根所在?!端貑枴分兄赋觯?“風寒濕三氣夾至, 合而為痹也”, 這一記載是對風濕痹痛發病機制的精確闡述[1]。風濕痹痛患者一般會出現關節和肢體活動受限的特征, 若長期處于這一狀態, 還容易導致患者殘疾。受風寒入體的影響, 患者會出現關節酸痛、麻木、僵硬和腫痛的癥狀, 而關節疼痛表現最為明顯。相關學者[2]指出, 風寒濕三氣侵入人體后, 會呈現與人體陰陽的融合, 進而導致風濕痹痛的類型也不盡相同。例如, 若患者體內陽熱旺, 則患者疾病類型大多為熱痹, 若患者屬于陰寒體質, 則疾病類型大多為濕痹和寒痹。
相關研究指出[3], 若風濕痹痛的時日久遠, 還容易引發以下癥狀:①若風濕痹痛持續的時間較長, 不僅容易誘發患者的關節腫大, 還容易導致患者出現晨僵現象, 有學者認為, 飲食結構失調、過度疲勞、疾病生產和稟賦不足等均會誘發風濕痹痛的產生。②若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風濕痹痛進行治療干預, 容易導致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進而造成對機體正氣的損傷, 導致患者因氣血虧損而造成肌肉萎縮。③若風濕痹痛久治不愈, 還容易累及經絡和臟器。正氣與患者風濕痹痛的發生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正氣虛是導致風濕痹痛發生的內在影響因素, 若正氣不足, 則會導致風寒濕熱沉積侵入人體, 從而誘發風濕性疾病。由此可見, 為了實現對風濕痹痛的科學防治, 應將以上幾方面作為著眼點, 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
現代醫學理論認為, 風濕痹痛的發生與血瘀證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因此, 在治療過程中應以活血化瘀藥物為主。臨床實踐證實, 通過應用活血化瘀藥物, 有助于實現對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有效改善, 通過促進患者血管的充分抒張, 增加患者的血流量。同時, 活血化瘀藥物有助于實現對血栓生成的有效抵抗, 對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大有裨益。此外, 活血化瘀藥物還有助于實現對患者血液微循環的改善, 提升血管的通透性。有學者[4]在研究中采用了六味活血化瘀藥, 再輔以祛風濕藥和其他藥物, 使整個配方“君、臣、佐、使”合理搭配, 基本方由川芎、當歸、牛膝、紅花、秦艽、仙靈脾、骨碎補、甘草、細辛等十幾味純中藥組成。該處方成本低廉, 采購加工便捷。經過幾年來的臨床實驗觀察, 證明這是一個療效十分穩定的配方, 以活血化瘀藥為主配方治療風濕痹痛獲得了十分滿意的效果, 總有效率100%, 治愈率90%以上, 值得在臨床中被廣泛推廣和使用。同時, 如果去掉這幾味活血化瘀藥, 或者使用其他活血化瘀藥替代, 均無預期療效, 這也表明該學者選用的活血化瘀藥在治療風濕痹痛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神奇作用, 應作為風濕痹痛的主要治療藥物[5]。 由于風濕痹痛的治療難度較大, 且會對患者的骨骼發育和肌肉組織生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因此, 明確風濕痹痛的病理機制成為治療方案制定的前提和基礎。中醫認為, 受邪氣入體的影響, 對患者經絡的順暢運行形成阻礙, 為風濕痹痛的發生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條件。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 與男性相比, 女性罹患風濕痹痛的幾率相對較高, 原因可能為女性屬于陰寒體質, 在外界環境的綜合作用下, 為寒氣和濕氣入侵人體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條件, 進而產生風濕痹痛。受女性體內正氣不足的影響, 使得濕熱風寒對其造成侵襲, 誘發了關節僵硬、腫大和肌肉腫痛癥狀的發生。研究結果顯示, 腰腿痛、活動性關節炎、頸椎病和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均與風濕痹癥存在不同程度的聯系。中醫理論認為, 在治療風濕痹痛的過程中, 應始終堅持以驅邪扶正、除濕散寒和活血化瘀的藥物為主, 借助于獨活和威靈仙等藥物的輔助, 形成臨床療效的有力保障。
本研究選擇了包括腰腿痛、活動性關節炎、頸椎病和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在內的50例風濕痹痛患者入組研究, 為其采取中藥治療, 主要分為補益類、祛風祛濕類、活血化瘀類和鎮痛類藥物, 祛風祛濕藥物以牛膝、秦艽、獨活、桑寄生、威靈仙和狗脊等為主, 活血化瘀藥物以牛膝和雞血藤為主, 補益類藥物以當歸、黃芪和甘草為主, 止痛類藥物以延胡索為主。通過促進上述藥物的聯合使用, 起到了良好的療效, 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了有效緩解。中醫理論認為, 味苦類藥物具有良好的泄燥功效, 味辛藥物具有促進氣血發散的作用, 味甘類藥物則有助于疏通經絡。通過予以風濕痹痛患者補益類藥物, 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 深入了解風濕痹痛患者疾病類型和證候, 給予患者相應的中藥治療, 能夠提升患者經絡的順暢性, 實現對患者疼痛的有效緩解。
參考文獻
[1] 和雪婷. 中醫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分析. 家庭醫藥·就醫選藥, 2018(6):20-21.
[2] 張仕玉. 焦樹德治療風寒濕痹的經驗. 光明中醫, 2008, 23(1):17-18.
[3] 楊輝, 溫成平. 風濕痹痛的中醫治法探討. 風濕病與關節炎, 2013, 2(1):42-44.
[4] 徐兆輝. 嶺南地區風濕痹痛的特色治療. 中國民間療法, 2018, 26(3):10-11.
[5] 單梅花. 中醫治療風濕痹痛常用方法及藥物分析.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7, 33(4):444-445.
[6] 李春雷. 風濕痹痛的中醫常用治療藥物. 海峽藥學, 2016, 28(4):233-234.
[收稿日期:2018-1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