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高血壓臨床治療方式選擇中醫的效果。方法:高血壓患者數量為106例,調查時間介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隨機分成中醫組和西醫組,每組患者53例,中醫組根據中醫辯證分型治療,西醫組服用西藥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情況。結果:治療前,中醫組和西醫組舒張壓、收縮壓之間區別較小,P>0.05,治療后,中醫組舒張壓、收縮壓降低程度較西醫組高,區別較為明顯,P<0.05。結論:高血壓患者中醫治療可顯著降低其血壓水平,相比于西醫治療效果較好。
  【關鍵詞】高血壓;中醫;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01
  高血壓在我國發病率較高,這與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有著一定的關系,該病指的是人們舒張壓/收縮壓長期處于較高狀態,對其生活造成影響[1],同時伴有其他心血管類疾病以及器質性病變情況,可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本次采用西醫和中醫方式對106例高血壓患者展開治療,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高血壓患者數量為106例,調查時間介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隨機分成中醫組和西醫組,每組患者53例,中醫組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為42-75歲,平均年齡為(54.6±2.8)歲,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5.2±0.6)年,西醫組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齡為45-73歲,平均年齡為(55.1±2.2)歲,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為(5.3±0.2)年,納入標準:均確診為高血壓,世界衛生組織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舒張壓90mmHg,收縮壓140mmHg,癥狀主要有乏力、心悸、頭痛、眩暈以及失眠等。排除對本次治療藥物存在禁忌癥的患者。兩組基礎資料方面無較大區別,P>0.05,可進行組間分析。
  1.2 方法 中醫組根據中醫辯證分型治療,肝火上炎型治療方劑為龍膽瀉肝湯,藥物有澤瀉、龍膽草、黃芩、當歸、生地黃、茯苓、車前子、柴胡以及靈磁石。痰濁上擾型治療方劑為半夏白術天麻湯,藥物有陳皮、天麻、白術、半夏、枳實、甘草、茯苓、竹茹、栝蔞。陰虛陽亢型治療方劑為天麻鉤藤飲,藥物有川牛膝、鉤藤、天麻、桑寄生、生石決明、杜仲、夏枯草、龍齒、山梔、夜交藤、黃芩。氣血虧虛型治療方劑為歸脾湯,藥物有黨參、木香、龍眼肉、黃芪、酸棗仁、生地、枸杞子、白術、遠志、炙甘草、龜板膠。
  西醫組服用西藥治療,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纈沙坦、依那普利、氫氯噻嗪、卡托普利以及替米沙坦等。
  1.3 評價指標 監測患者治療前后舒張壓、收縮壓情況,測量三次后取其平均值。
  1.4 統計學處理 軟件SPSS19.0是處理數據資料的,表示為(),給予t或者 檢驗,若是組間有差異性,則P<0.05。
  2 結果
  治療前,中醫組和西醫組舒張壓、收縮壓之間區別較小,P>0.05,治療后,中醫組舒張壓、收縮壓降低程度較西醫組高,區別較為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 討論
  高血壓在中醫學上被認為是“中風”、“眩暈”、“頭痛”、“肝陽”等范疇[2],其發病原因眾多,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本為肝腎虧虛,標為風火痰淤,引起痰淤阻滯經絡,導致高血壓的發生。該病的發生多與人們飲食起居、精神情志以及內傷虛損等有關,若是生活中急躁易怒、情志抑郁,可使肝臟疏瀉失職,氣機郁結,虛火上炎,煩擾頭目,從而升高血壓、頭暈目眩,隨著病情發展,火盛會耗傷陰津[3],造成虛陽上亢、肝腎陰虧、陰損及陽,最終導致陰虛陽亢。同時痰濕壅阻,脾失健運,可造成氣機不暢,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最終引發高血壓。中醫辨證論治歷史悠久,近年來,隨著中醫在臨床上的發展,對患者的治療有一定的成效。中醫辯證論治是對患者的疾病進行分型,并合理選用治療藥物,供患者服用,以便降低血壓水平。根據中醫辨證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分型,有肝火上炎型、痰濁上擾型、陰虛陽亢型以及氣血虧虛型,治療湯劑分別為龍膽瀉肝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鉤藤湯以及歸脾湯。但是以上證型并不是說固定的,而是不斷變化的[4],需要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及時調整藥物劑量以及藥物種類,便于患者血壓的改善。本文中對我院收治的106例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前,中醫組和西醫組舒張壓、收縮壓之間區別較小,P>0.05,治療后,中醫組舒張壓、收縮壓降低程度較西醫組高,區別較為明顯,P<0.05。證明中醫對高血壓的治療效果較為突出,顯著性降低患者的血壓水平[5]。除此之外,還可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疏通經絡,調節氣血;中藥敷貼以及穴位按摩,調節患者臟腑經絡,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穴位埋線療法、藥枕療法、拔罐療法等。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中醫治療可顯著降低其血壓水平,相比于西醫治療效果較好。相比于西藥治療來說,中藥治療更加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可隨癥增減藥物劑量,有助于患者血壓的恢復。
  參考文獻
  徐敏,譚小雪,魏葉紅,等.基于中醫養生理論的辨證施護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及中醫臨床癥候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27):3416-3420.
  尹蓮花,黃守清,許藝惠,等.300例高血壓前期患者中醫體質與動脈硬化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6,1(9):1424-1426.
  陸施婷,陳清光,徐佩英,等.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探討丁學屏名中醫診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臨證經驗及用藥規律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7,19(4):644-652.
  余曉燕.基于中醫養生理論的集束化干預對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12):2270-2271.
  駱始華,趙麗娟,李易,等.中醫辨證用藥或聯合西藥治療高血壓 左室肥厚療效比較的系統評價[J].中醫藥通報,2017,16(6):40-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40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