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例心血管疾病的中醫治療臨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觀察并分析采用中醫療法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以82例來本院接受治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為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接受常規西醫治療的為對照組,應用中醫療法的則為觀察組。分析并評價不同治療方法取得的效果。結果:經統計,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5.1%,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4.9%,與對照組的78.0%與19.5%相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通過展開中醫治療,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重視。
【關鍵詞】 心血管疾病;中醫治療;臨床療效
作為臨床比較常見的一類循環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梗死以及心絞痛等病種[1]。近些年來,人們的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發展,使得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數日益升高,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問題[2]。由于心血管疾病有著非常高的病殘率與病死率,因而需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臨床也應當探尋出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在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同時,充分促進其預后及生活質量的提高。本文作者以本院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為例,就其應用中醫治療的效果展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2例于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1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有26例與15例;年齡為28~76歲,平均(51.8±2.9)歲;疾病類型:冠心病15例,高血壓12例,心絞痛9例,其他類型5例。觀察組中,男女分別有28例與13例;年齡為26~75歲,平均(50.7±2.6)歲;疾病類型:冠心病17例,高血壓10例,心絞痛8例,其他類型6例。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均得到確診,排除存在嚴重臟器疾病以及精神異常等患者。基本資料方面,兩組差異不顯著,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西醫治療,也即在疾病發作期,向患者靜脈滴注硝酸甘油,口服鈣離子拮抗劑,以及抗血小板凝集等治療;在穩定期,常規服藥即可。觀察組則應用中醫治療,方劑包括葛根、紅花、丹參、川芎以及銀杏葉等中藥,首先加水浸泡30min左右,然后用武火煮沸,之后采用文火煎30min左右,最后取350mL的藥汁,讓患者分別在早飯與晚飯后的1h溫服。1個療程共10d,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其展開為期2~5個療程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其中,患者的療效判定標準具體如下。
顯效:治療后,患者胸悶胸痛、心悸等癥狀均完全消失,心電圖檢查顯示恢復至正常水平,未出現病理現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好轉,心電圖檢查顯示病理現象有所好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心電圖檢查結果未發生變化,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據展開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計數與計量方面的數據分別應用百分率(%)與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1例惡心嘔吐,1例胸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9%(2/41);對照組中,4例惡心嘔吐,2例胸悶,2例腹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5%(8/41)。分析數據可知,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經調查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是患者動脈發生粥樣硬化、高血脂及高血壓等,影響到腦動脈的血管壁,當血壓上升時,就會導致血管破裂,引發腦出血。目前,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主要遵循防止血小板凝聚、擴張冠狀動脈等治療原則[3],多采用降脂類藥物,盡管可將患者缺氧、缺血等癥狀快速緩解,但難以達到根治的目的,有著較高的后期復發率,并且需要長期用藥,會引發不少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冠狀動脈的硬化程度,進而造成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嚴重情況,這也阻礙了西藥的大力應用及推廣[4]。
在中醫學領域,心血管疾病屬于“心悸”、“胸痹心痛”、“郁病”等范疇,發病原因與患者心、肝、脾等臟器受累,以及氣血失調等因素有關。目前,臨床在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展開中醫治療時,一般采用葛根、紅花、丹參、川芎以及銀杏葉等中藥進行治療,可起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以丹參為例,該藥可有效增加患者冠脈血流量,大大降低血漿中的血管緊張素及心房利鈉多肽,在降低患者血壓水平的同時,還可對其血流動力學進行改善,對心肌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5]。
對于心血管疾病的中醫治療,以充分體現中醫辨證治療的特點,從患者實際病情及體征出發,隨癥加減用藥。此外,中藥有著非常多的給藥方式,最為常見的便是湯劑,但由于湯劑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不適用于心血管急癥患者,因而臨床推出了中藥復方藥劑以及注射制劑等,有效彌補了以往給藥方式的不足。近些年來,現代中醫學研究不斷深入發展,中西藥結合藥物也不斷被研發出來,比如通心絡膠囊,其組成成分包括蟬蛻、人參、芍藥、蜈蚣及冰片等多種中藥,可起到良好的補益心氣、化瘀活血及止痛通絡的作用。而為提高臨床療效,促進身體的恢復,心血管疾病患者還應對自身飲食進行嚴格控制,可適量食用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觀察組患者展開中醫治療,其治療總有效率要明顯高于接受常規西醫治療的對照組,不良反應也顯著下降,兩組數據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也充分證實了對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中醫療法有著西醫療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綜上所述,通過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展開中醫治療,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少,療效相比于常規西醫治療更為顯著,安全性也更高,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鄧毅斯.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3):34-35.
[2] 姚磊.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動態心電圖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02):237.
[3] 陸娟,陳永清,譚興普,等.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動態心電圖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08(30):38-39.
[4] 蔡文淵,滕婷婷,施晶晶.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4h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探析[J].當代醫學,2016,22(33):12-13.
[5] 王自豪,李素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動態心電圖的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12):26-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