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痹證臨床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中醫辨證治療在臨床痹證治療過程中的臨床價值與應用效果。方法 84例痹證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中藥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32例, 有效8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22例, 有效11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78.57%。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16.93±3.45)d, 短于對照組患者的(22.84±4.32)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為(20.36±3.12)d, 短于對照組患者的(30.15±3.56)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痹證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與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治療效果顯著, 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中醫辨證治療;痹證;臨床療效;體會
臨床中醫辨證治療屬于中醫治療中的一種辨證分型治療手段, 可以有效地明確患者的治療措施與治療目的, 將患者的病癥進行分類研究, 減輕病癥對患者的影響, 在臨床治療中較為有效[1]。因此, 本次研究主要研究了中醫辨證治療痹證的治療效果與應用價值, 采用了分組對比的方法,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了本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接診的84例痹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 女22例;年齡20~80歲, 平均年齡(60.4±7.5)歲;患病時間3~11年, 平均患病時間(6.2±1.6)年。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 女19例;年齡21~82歲, 平均年齡(61.3±6.9)歲;患病時間3~10年, 平均患病時間(6.0±1.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傳統中藥治療, 口服正清風痛寧緩釋片, 60 mg/次, 2次/d[2]。
1. 2.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分型, 對肝腎陰虛痹型患者采用滋補肝腎以及活血通絡等治療, 注重患者的脈象弱特點, 辨證用藥, 采用山藥、赤芍、當歸、茯苓等藥進行配方治療[3]。對痛痹型患者進行治療, 要注重患者的肢體疼痛伴隨形寒肢冷、遇寒加重等癥狀特點, 臨證要注意對患者進行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藥方中可以適當加入川草烏、獨活、附子、桂枝等藥。對風濕熱痹型患者進行治療要注重患者的關節紅腫熱痛特點, 應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為主, 方藥中應當更多地加入忍冬藤、連翹、知母等藥材[4]。在治療過程中確定患者的病癥, 并且對患者的病情辨證分析, 合理確定治則、方藥, 臨證加減。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1. 4 療效判定標準 對于治療效果的評價采用觀察的方法進行評價, 對患者治療后癥狀情況如麻木、疼痛、腫脹等癥狀的消失情況與肢體活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治療后痊愈, 癥狀全無;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緩解明顯;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無變化或更加嚴重[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32例, 有效8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22例, 有效11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78.57%。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16.93±3.45)d, 短于對照組患者的(22.84±4.32)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為(20.36±3.12)d, 短于對照組患者的(30.15±3.56)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正清風痛寧緩釋片治療, 主要成分是青風藤經過現代工藝提取處理后, 研制的鹽酸青藤堿類藥物, 具有鎮痛、調節免疫力、抗感染等功效, 但治療效果欠佳[6]。而中醫將痹證分為寒勝痛痹型、風勝行痹型、濕勝著痹型以及風濕熱痹型4個證型, 再結合痹癥纏綿難愈、久病必虛、久病必瘀的特點, 可配合蟲類藥物的使用, 以丸散劑鞏固療效, 根據不同證型進行辨證治療, 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其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止痛緩疼、活絡驅邪[7, 8]。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32例, 有效8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22例, 有效11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78.57%。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16.93±3.45)d, 短于對照組患者的(22.84±4.32)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為(20.36±3.12)d, 短于對照組患者的(30.15±3.56)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痹證采用中醫辨證治療, 不僅可以縮短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及治療時間, 而且療效顯著, 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賀志力. 補腎抗痹湯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與安全性. 南昌大學, 2018.
[2] 李德朝. 中醫辨證治療痹證臨床體會.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14):1956-1957.
[3] 楊洋. 戰麗彬教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總結及基于數據挖掘研究痹證的用藥規律. 大連醫科大學, 2018.
[4] 李強. 基于方劑數據挖掘的痹證證治規律研究. 中國中醫科學院, 2018.
[5] 趙文景. 張炳厚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總結及應用蟲類藥治療痛證與慢性腎炎蛋白尿的臨床研究.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1.
[6] 馬曉晶. 馮興華教授痹證學術思想及從肝論治痹證法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研究. 中國中醫科學院, 2017.
[7] 張瑞. 民國醫家運用經方治療痹證臨床研究. 湖北中醫藥大學, 2017.
[8] 馬菲. 附子復方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寒濕阻絡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臨床研究.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7.
[收稿日期:2018-11-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