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醫辨證治療腦梗塞的臨床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觀察中醫辨證治療腦梗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8例給予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48例在此基礎上給予中醫辨證治療,對比2組臨床效果。結果:治療前,2組NIHSS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2周及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在治療總有效率上,觀察組為87.50%,對照組為70.83%,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結論:中醫辨證治療腦梗塞有一定療效。
【關鍵詞】 中醫辨證治療;腦梗塞;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109-01
腦梗塞是一種急診科常見的危急重癥,俗稱中風,即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由于腦栓塞或腦血栓形成而發病,即使經過有效搶救,仍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后遺癥,且腦梗死癥狀易多次大范圍復發,給患者家庭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1]。該病癥驟然起病,病程進展快,在臨床上表現為頭暈目眩、惡心嘔吐、步態不穩、肢體無力等臨床癥狀,必須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阻止病癥造成的腦組織繼發性損傷。筆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腦梗塞48例,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48例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28:20;最小、最大年齡分別為48歲、77歲,平均(60.72±6.17)歲;發病至入院經過1~8h,平均(40.2±1.48)h。對照組48例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27:21;最小、最大年齡分別為47歲、76歲,平均(60.04±6.25)歲;發病至入院經過2~8h,平均(41.5±1.30)h。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頭顱CT及冠脈造影檢查確診,生命體征相對平穩;②西醫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的急性腦梗塞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中風”的診斷標準;③此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患者均知悉此次試驗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②用藥禁忌癥患者或無法完成此次療程的患者;③嚴重昏迷者[3]。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急性腦梗塞治療,給予吸氧,靜脈輸入營養物質,維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平衡以及酸堿平衡,給予抗血栓形成、血液循環改善、降低顱內壓以及清除氧自由基等類型的藥物進行治療。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治療,具體方案為:①痰熱腑實型。方取桃仁承氣湯加減,處方:當歸6 g,丹皮6 g,芒硝8 g,芍藥8 g,瓜蔞8 g,大黃12 g,黃芩12 g;②氣虛血瘀型。方取補陽還五湯,處方為黃芪(生)120 g,當歸尾6 g,赤芍5 g,地龍(去土)、川芎、紅花、桃仁各3 g;③陰虛風動型。方取鎮肝熄風湯:懷牛膝、生赭石(軋細)各30 g,生龍骨(搗碎)、生牡蠣(搗碎)、生龜板(搗碎)、生杭芍、玄參、天冬各15 g,川楝子(搗碎)、生麥芽、茵陳各6 g,甘草45 g。每日1劑,加水煎煮,濾渣取汁,分兩次飯后溫服。2組均連續治療2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對比2組治療效果。
1.4 療效標準 治療前后,采用NIHSS量表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態進行評分,評價時間分別為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后3個月。同時,根據治療前后患者NIHSS評分的降低程度,綜合考量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情況,評價其治療效果:①基本治愈,患者后遺癥基本消失,NIHSS評分降低超過90%;②顯效,患者后遺癥顯著改善,NIHSS評分降低70%~90%,病殘程度為1~3級;③有效,患者后遺癥有所改善,NIHSS評分降低超過25%~70%;④無效,患者后遺癥無改善,NIHSS評分降低低于25%或有所增長。
2 結果
治療前,2組NIHSS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2周及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在治療總有效率上,觀察組為87.50%,對照組為70.83%,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
3 討論
腦梗塞屬于祖國醫學“中風”范疇,飲食不節,致中氣虧虛,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氣虛血滯,經絡阻滯而蒙蔽清竅。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病因病機,可將腦梗塞分為3種證型:①痰熱腑實型,治宜通腑泄熱、滌痰開竅,方取桃仁承氣湯加減,方中丹參活血祛瘀、清心涼血,芒硝、瓜蔞泄熱通腑;②氣虛血瘀型,治宜化瘀通絡、養血益氣,方取補陽還五湯,方中黃芪補益元氣,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諸藥奏效,可起到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③陰虛風動型,治宜活血通絡、育陰熄風,方取鎮肝熄風湯,方中懷牛膝,歸肝腎經、補益肝腎;代赭石,鎮肝降逆;龍骨、牡蠣、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肝熄風;玄參滋陰清熱;諸藥奏效,可起到鎮肝熄風,滋陰潛陽之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1)水蛭中含有的水蛭素為凝血酶抑制劑,具有較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同時可緩解顱內壓升高腦組織水腫癥狀,改善腦部微循環,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2)枳殼具有冠脈擴張作用,可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腦部血流量,具有較好的腦組織保護作用;(3)紅花中的紅花黃色素通過增加腦部血管流血量可有效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與桃仁合用時還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4)川芎具有改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作用,能夠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促進腦補血液循環;(5)黃芪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及促進機體代謝作用,能夠增強機體的耐缺氧能力及應激能力,起到保護腦組織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任穎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梗塞合并高血脂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4,32(10):159-161
[2] 余國輝,平懋華,李悅,等高壓氧內頭針在腦梗死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6):79-80
[3] 張秋萍,李巧蘭,楊敏,等中西醫結合抑制腦梗塞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4,35(6):671-67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5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