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學平臺舞蹈類課程概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網絡教學平臺對舞蹈類課程具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突破教學時空限制和擴大信息共享范圍的積極意義。因此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大數據分析進行過程性測評等,多種手段綜合應用以實現信息化教育的優質高效。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舞蹈類課程
網絡教學平臺是在網絡與信息技術實現基本普及和不斷深入應用后的必然產物,是信息化教育在越來越多傳統教學領域的創新型開拓。舞蹈類課程打造網絡教學平臺不僅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種種設限的超越,更是從教學理念到手段的全方位更新與優化。
1 網絡教學平臺對舞蹈類課程的促進作用
1.1 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常規課堂教學模式中,舞蹈類課程一般只有相對簡單的教材或大綱指出教學方向和主體框架,具體教學形式和內容則由教師自主設計規劃。加之傳統課堂形式主要由教師擔任教學主導,通過口授和具體動作展示的方法,由學生通過模仿加以學習和訓練。而在平臺化教育模式中,除了教師自己演示的舞蹈動作外,包括國內外專業舞蹈演員、編舞、研究專家等的理論和實踐都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輔助。顯然,這就極大地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而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闡釋和表演必然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推動舞蹈課堂教學更加富于生機活力,這也對提升學生興趣極有幫助。
1.2 突破教學時空限制
傳統課堂教學幾十分鐘授課結束后,教師便很難再與學生保持足夠密切的聯系。即便學生有心在課后時間加以強化和鞏固,但也常會由于缺少教師的指導而影響訓練效果。而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事先錄制的音視頻課件不僅能夠更加詳盡全面地再現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重點,而且能夠對課堂上未曾展示的細節情況。更重要的是,平臺預設的互動模塊還能確保學生可以在線上和線下保持與教師的溝通。這極大地突破教學時空限制,使舞蹈教學從有限的課堂深入到了更為廣闊的業余時間,無論是學生自學還是教師開展監督都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1.3 擴大信息共享范圍
舞蹈作為相對專業的藝術教育形式往往由于發展歷程、區域文化等多種因素存在比較明顯的地區或行業差異。尤其是相對落后地區的舞蹈教學更會經常面臨資金、人才、資源等短缺的影響,導致教學品質不佳。因此,借助平臺化教學,先進地區、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便能更加便捷、順暢地為落后、欠發達地區教育機構所取得。而民族地區特色舞蹈又能為更廣大地區舞蹈教育者、學習者、愛好者等群體所了解和掌握。顯然,擴大信息共享范圍不僅能夠提高舞蹈類課程教學的品質提高,而且有助于促成舞蹈藝術教育在影響力、覆蓋范圍等各方面的擴散。
2 網絡教學平臺舞蹈類課程構建策略
2.1 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平臺化教學除了眾多顯性的教育優勢外,還有一個較為隱性的長處,那就是教學數據的匯集、整理與分析。這就是基于網絡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大數據不僅是學生日常舞蹈學習品質、效率的數據化呈現,也能夠作為學生舞蹈學習習慣、規律的挖掘渠道。借助大數據分析,學生在舞蹈學習方面的天資、優勢、不足等會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出來,教師便不必如同瞎子摸象一般只憑感覺開展教學,而是可以從數據的精確畫像功能中實現個性化教學,在提高教學成效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 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大數據分析進行過程性測評
傳統應試教育一個最令人詬病之處就是一次考試定終身的測評模式,任何微小的意外都可能導致學生錯失心儀的專業或學校。因此越來越多教育機構正在嘗試弱化一次性考試的決定性作用,而改為對學生在一段持續性時期內學習狀態的綜合評定。而舞蹈教學這種藝術類專業更應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大數據分析進行過程性測評,如此才能給出更加公正、客觀、理性的考核評價。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數據自動收集、整理和分析功能,使用圖解的方式,教師與考官可以得到一段時間內學生在出勤率、課堂與課后練習時長、期初和期末學習狀態對比等具象的結論。無論是采取直接評分還是加權平均等方式,這種過程性的考核都能在更大程度上規避一次性考試的偶然性問題,對學生與教學成效都是更為適宜的測評方式。
3 結語
網絡教學平臺舞蹈類課程的設計需要突出全局化與整體性,要使平臺具有充分的可兼容性和開放的端口設置。這是由于網絡教學平臺自誕生起秉承的就是打破傳統教育壁壘的基本原則,要借助平臺化的教育形式突破課堂、教室的時空限制和信息交互制約。否則,即便打造了網絡教學平臺,舞蹈類課程也難以切實體現出網絡化教育應有的開放式內核。因此,舞蹈類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設計要首先與其他各藝術類專業教育相融通,其次要作為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最終打造成集各科教學于一體的泛化教育平臺。這才是網絡教學平臺實現信息化、開放式教育的核心目標。
參考文獻:
[1] 余勝泉,陳敏.基于學習元平臺的課程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6(4):11-12.
[2] 林秀瑜.泛在學習環境下網絡化學習模式與效果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6-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1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