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苗族服飾圖案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貴州居住著中國境內人口最多的苗族,苗人愛美體現在他們絢麗多彩的服飾和圖案上。但如果僅僅將這些神秘而又漂亮的服飾圖案當作工藝品來看,那么將錯失對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認識。那不僅僅是圖案,而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本文嘗試對貴州境內苗族服飾圖案的文化解讀,以此打開一道理解苗人及其生活的門。
關鍵詞:貴州苗族;生存空間;服飾圖案;圖文歷史
1 貴州苗族生存空間溯源
貴州境內居住的苗族不僅人口眾多,居全國之首(2010年人口普查3968400人),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險居山區,較完整地保留了服飾文化和工藝。服飾作為視覺圖像,除了具有某種造型和色彩的運用方式外,更為重要的是圖案背后的意義。
苗族先民族為“九黎”“荊蠻”部落,在漢代后又改稱為“五溪蠻”“武陵蠻”等名?!妒酚洝の宓郾炯o》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盵1]講的是苗族先民“九黎”部落在蚩尤的帶領下與炎、黃二帝部落征戰中原的故事。數千年來,苗族人民在求生存的過程中歷經千辛萬苦,從傳說“九黎”到有歷史記載的夏商、秦漢,苗族經歷了無數的戰亂戰爭。歷史賦予這個古老民族的命運是苦難而艱辛,但同時也培養其堅強和熱愛生活的品格。正如澳大利亞民族學家格迪斯在他的《山地民族》中所說:“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固不屈的民族,他們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2]他們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在強大的封建王朝統治下的縫隙里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社會體系。一些地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基本改變了刀耕火種、狩獵采集的原始生產方式。在這種特殊的歷史緣由和經濟條件下,苗族人民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及原始的巫教活動,苗族傳統服飾就如一本圖像史詩,記錄著他們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所以業界有苗族文化就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是苗族女性智慧、情感創造的結晶的說法。
2 貴州苗族穿在身上的歷史
貴州苗族服飾藝術分為盛裝和便裝,根據年齡大小和族類所居地不同,服飾樣式和圖案也不同。它是一種符號與象征,是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思考、探求、創新所形成的。
近現代考古挖掘出的大量資料給我們研究苗族服飾圖案提供了新的依據。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織品中,云草紋樣和起毛錦及組帶,這也能從苗族服飾中找到;又如,“信期銹”中的茱萸圖案就與現在安順市的“大花苗”衣繡圖案,起毛錦與黔東南花椒布和組帶花帶編織等在圖案使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再如,楚人時代崇尚神、巫思想,在服飾紋飾打上濃郁的“信鬼好祀”“靈魂不死”“上天成仙”的巫文化特征?!懊缱宸椉y樣得于‘苗的楚國’之‘巫官文化’滋潤,表現出了鮮明的巫教文化特色?!盵2]例如,其刺繡圖案中諸多神人騎駕龍鳳飄游于云氣、神廟之上的“飛升”“羽化”紋樣;楚人服裝紋飾中以龍鳳為主體,并伴以云氣的表現形式、人物馭龍升天圖案以及楚人好衣絳衣和翠衣與苗族喜尚彩服佩戴鳥羽,都體現了巫道文化所特有的“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2]的精神風貌、思想境界,表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
貴州苗族服飾獨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它無論在藝術樣式還是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方面都很吸引人。例如,被比喻成一條條河流的是“裙裾”上那幾根簡單的線條,每根線條代表著不同的江淮名字,有長江、黃河、嘉陵江、清水江等。花帶上“馬”字形狀的紋樣和“水波”形狀的紋樣來記錄歷史上大遷移時萬馬飛渡黃河和長江時的情景,這些被苗族人民視為本民族生存發展和遷徙漂泊的歷史路線的記錄。苗族服飾就是穿在身上的歷史。現在生活在黔西北地區的苗族人,在他們的蠟染圖案里出現過稻田和史書上記載秦漢時期居住在江淮濱湖地區的人民記錄一致。苗族服飾里常用魚、蝦、泥鰍等水中游的;鳥、蜜蜂、蝴蝶等空中飛的;馬、豬、羊、鹿等地上跑的;想象傳說中的動物如龍、鳳、麒麟、各種怪獸和花卉植物作為題材。在欣賞苗族服飾時,它將我們與大自然密切地連成一個整體,人、動物、植物等都在一個空間里。這種不受時間、空間、環境影響的創作方式無疑給了我們無限的啟示,既沒有所謂的像或不像,也沒有什么可以不可以,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創作靈感的無窮資源。
“苗族服飾,作為一種存在于其文化傳統和生活模式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其歷史來源于文化因子在傳遞、衍化過程中綻開的物質和精神花朵?!盵3]它不僅僅是寬泛的文化,更是一種“原始藝術”,是歷史的基因傳承。苗族服飾圖案與功能緊密聯系在一起,它又包括精神生活,它也不僅僅只是愉悅視覺,更注重傳達遠古的精神和情感。
3 苗族服飾典型圖案分析
紋樣是裝飾花紋的總稱,又稱花紋、花樣,也有泛稱紋飾或者圖案的。苗族服裝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引人注目,與苗族人民通過觀察生活努力想象和造型豐富的紋飾分不開。在這里主要分析在貴州苗族衣裳、配飾等之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圖案。苗族的圖案裝飾在造型和表現手法方面凸顯了苗族人寫實與寫意能力和技巧的完美結合,他們的思維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從題材內容上看,有來源于苗族古文化和其歷史記憶,也有出自自然環境的關照和對苗族古代歷史文化與相對應的自然環境之寫意。可以分為以下三類:動物紋、植物紋和幾何紋。
3.1 動物紋樣分析
苗族服飾中的動物紋十分豐富,造型夸張有趣、韻味十足。動物紋中最常見的有:人、象、鹿、狗、兔、鼠、雞、魚、蝙蝠、蝴蝶、蝦、蜜蜂、鳥、馬、獅、青蛙、泥鰍、鵝、鴨、羊以及想象中的龍、鳳、獨角獸;原始巫術神話傳說里的人獸連體、人神鬼怪等。
第一,龍紋。龍紋是苗族服飾中使用較普遍的一種紋飾,龍紋可以自由變化形態。苗族人民在創作龍的形態時思維是自由開放的,這點從造型圖樣上看如他們可以隨意在龍的身上加上魚頭、牛頭、鳳頭、人首魚身、魚身鹿角、人首鳥身、蛇身、蟲足甚至花卉、象身鹿角、獅身鹿角等,是一個龐大的系列,無所定型。從這里可以看出龍的原型不是某種單一的物件組合在一起,“它不是一個確指事物,而分別是一個模糊的文化符號,是具有這種文化符號意義的一群事物”。[3]例如,魚龍。龍頭,兩只大大的眼睛,眼神粗獷而炯炯有神,魚身魚尾,全身鱗片,足像雞爪,周圍配以花草紋。現在主要在臺江施洞臺拱和雷山一帶。另一種人頭魚身龍跟傳說中的美人魚相似,出現在臺江施洞地帶的衣袖、衣背上。 第二,鳥紋。鳥紋在苗族紋飾中經常出現,它是造型豐富而且歷史悠久的紋飾之一,
常常以完整的鳥形并帶鳥尾形狀或幾何形狀出現。例如,在黔中云霧山區的苗族婦女的服裝背牌上的。衣服刺繡像鳥的翅膀形狀的繡花圖案,因背牌穿起來其中一段貼在人體雙肩上的兩條布形如同翅膀樣。又如,川黔滇以安順普定一帶的花苗支系的鳥紋,它主要呈幾何形狀,長長的尾羽,鳥身以挑花技法完成的平面造型,兩翅對稱作飛翔狀,頭頂是一天空的羽毛,如同孔雀開屏?!翱脊艑W家曾對挖掘出來的大量文物按年代順序編號,尋找圖案演變的過程,推斷出螺旋紋是由鳥紋演變而成的,是鳥紋的抽象化,而鳥紋又被文化人類學家公認為一種原始的圖騰標志,象征生殖?!盵2]
第三,蝴蝶紋。蝴蝶紋是苗族最主要的紋飾之一。蝴蝶紋在苗族的意思是指人類始祖之一的蝴蝶媽媽。
黔東南地區是蝴蝶紋造型最具特色和最多的地方。臺江縣施洞地區用蝴蝶紋作為主題來展現蝴蝶媽媽的造型就有好幾種:人面,頭上戴銀冠、身體是由蝴蝶構成;人手人足,背后長著雙翅膀如西方天使;蝴蝶的身子鳥的足;長有長長羽尾的造型等。又如凱里地區的蝴蝶紋,在大的外形上保持蝴蝶的造型,細節部分就用其他物象圖案裝飾,主要表現是一部分寫實,另一部分運用異質同構的技法進行構圖。例如,宗廟建筑做蝴蝶的頭和須,兩條彎曲的龍便是蝴蝶的翅膀,朝廟里的人便成了蝴蝶的身體。“蝴蝶紋在苗族,它不僅僅只是起裝飾服飾的作用,它是苗族宗教文化及遠古圖騰崇拜觀念的視覺化呈現。”[4]
3.2 植物紋樣分析
在苗族服飾中,植物紋不僅是構圖的主要配飾也是某些支系的主題紋飾。它們主要從生活中來,取它們的葉、花、莖和藤條,如桃子、李子、葫蘆、向日葵、荷花荷葉、雞冠花、水草、野菊、浮萍以及山野中的野花野草。如果說動物紋樣所記錄的是苗族人們的精神世界,那么植物紋樣更多反映的是苗族人的物質生活以及生活的環境與狀態。
3.3 抽象幾何紋樣分析
“在原始文化階段,幾何紋具有重要的生活意義,即它由人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中得到初級的提煉,具有符號的性質。”[2]苗族服飾的幾何紋樣,有的圖案本身就代表著某種含義,有的需要整體象征意義就用綜合紋樣來表示;有的是對生活自然的模擬寫照,有的是在模擬寫照上進行變形;也有的是漢文字的象形文字和變形文字變成的抽象圖案。
第一,星辰紋。貴州西部“小花苗”中流行前三種星辰紋,它的表現形式有編織、蠟染、挑花。由五個方塊或直線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用以代表滿天星斗的宇宙。“太陽月亮紋主要出現在清水江流域施洞一帶苗族服飾上,經常與桑樹和人組合,構成;‘姜央射日月’神話圖案?!盵2]太陽、月亮也可以單獨使用。
第二,九曲江河紋。此紋在貴州西部“小花苗”中流行。其圖案由大小不同的菱形套疊結合而成,象征江河縱橫交叉,分布密集。
第三,虎爪花紋。主要見于川黔滇方言苗族服飾。圖案外形呈菱形狀,有八塊起角,中間的方塊像掌一樣,顯得粗壯有力,象征著威武和健壯。
第四,狗爪花紋。主要見于黔西北“小花苗”服飾。圖案中間由一塊菱形小方塊的四邊各接四塊粗十字紋組成,菱形塊代表狗掌,十字紋為狗爪,有敦厚勇敢的意思。
以上圖案不勝枚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苗人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生活勞動,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依賴很強。他們認真觀察,仔細體味,從勞動中創造,他們對大自然崇拜和模仿,從大自然中提煉元素并進行抽象創意,在服飾上寄托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美好愿望的祈禱,創造了獨樹一幟而又有歷史厚度的圖案紋樣。
參考文獻:
[1] 史記(五帝本紀·卷一)[M].中華書局,2016:4.
[2] 楊昌(鳥國).苗族服飾:符號與象征[M].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6,225,97,161,207.
[3] 安麗哲.符號-性別-遺產——苗族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96.
[4] 楊正文.苗族服飾文化[M].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18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1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