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閱讀不應是學生的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它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關鍵詞:閱讀 小學語文 思維發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提出也對課外閱讀量提出了要求,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由此看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一提到閱讀就感到頭痛,認為閱讀是一道難于逾越的溝壑,究其分析,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課外閱讀量少。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除了學校發的書本外,課余能讀過的課外書更少。[1]
  學生閱讀興趣不高,能力低下。貪玩是學生的天性,很多學生對文本閱讀沒有興趣,不喜歡讀,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讀起來也是走馬觀花似的一晃而過,對內容情節、梗概知之甚少。
  課堂教學中學習被動,思維不活躍。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講得多,學生閱讀少,學生思考的少,學的枯燥無味,十分被動,效率低,良好的閱讀習慣難于形成。
  就不久前我曾看到這樣一則教育重磅改革消息:“閱讀不行,升學時卷子都做不完。”這不是一句聳人聽聞的話,而是“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一次北大舉行寫作大賽啟動儀式上說的一句話。這給我們點明了語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今后閱讀題量將進一步增加,并且語文、閱讀能力將在所有高考科目中體現。面對新的語文教育改革,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從小學生閱讀,喜歡閱讀呢?
  1.轉變教師觀念。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要熟悉語文課程標準,知道學生在每一個階段閱讀教學要求、目標,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加強訓練,做到精講多讀,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充分說明了興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地接受知識?!苯滩氖亲詈玫拈喿x范本,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每一篇課文都要讓學生反復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理解、欣賞品味語言內容,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重點點撥,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少講多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3.多讀精思。提倡多讀,并非教師放任不管,由學生重復、機械地讀。其實在學生每讀一遍課文之前,老師都要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由淺入深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在反復閱讀中自主尋找答案。很多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閱讀中,而有的問題答案只需學生稍加歸納、提煉、總結即可。學生能不能準確獲取文本信息,就要教師重點培養學生發展思維,提高閱讀的效率。
  4.堅持讀寫結合。文本是一種信息載體,教師要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育策略,引導學生既走進文本,更要走出文本,從實踐中學習。當前語文教學要求適當增加閱讀量,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同時也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堅持讀寫結合。如教學《橋》時,當洪水吞沒村支村老漢的一剎那,課文中寫到他似乎要喊什么?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再把它寫出來。這樣學生有內容可寫,對人物形象有更深的了解。
  5.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做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中應突出學生自主性,重視學生積極的參與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在課堂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學會偷“懶”。而我們教師往往在課堂上是不厭其煩的“講”,害怕什么地方沒講到,學生不會做,而學生則學得如一潭死水,完全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導致閱讀能力十分低下。我們不如課前精心設計好問題,讓學生思維動起來。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較難,幾個故事間的聯系不易掌握,我們可讓學生的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首先掌握三個故事的內容,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故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讓學生分角色配上道具演一演,學生主動性增強了,都愿積極參與了,閱讀能力自然強了,這樣的教學比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何止強百倍。
  6.借助多媒體培養閱讀理解能力?,F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既能形象、直觀的展現文本內容,又有極強的感染力,還能快速調節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未知欲望。如教學《爛漫的點地梅》一文時,多媒體展現青藏鐵路建設者們不畏艱難,與天斗、與地斗的感人畫面,再分享課文中三個凡人小故事:父母臨終不能膝前盡孝;妻子難產只能守護在電話的另一頭焦急等待;假如犧牲了要把自己葬在工作過的地方也要看一眼飛馳而過的火車。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從視覺、聽覺等角度展現課文內容的同時也豐富了文本,學生既能理解文本內容,更能進一步體會祖國廣大建設者們平凡而偉大的情懷。
  7.課內課外相結合,提高閱讀能力。課堂時間畢竟是十分有限的。學生要完成大量的閱讀,在課堂上我們一定要教會學生學會“磨刀”:激發閱讀興趣,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后學生才能大膽“砍柴”,讓學生由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大量閱讀教育部新課程標準學生課外推薦讀物,中外優秀名著。學生不僅僅是完成閱讀量,更要引導學生學習中外燦爛的優秀文化。“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讓學生喜歡閱讀、愛好閱讀,從中感悟作者的喜怒哀樂,與作者心靈溝通,陶冶高尚情操。
  關于什么是教育,北大一位教授這樣描述: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讀。換句話說就是閱讀是最好的教育,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過程。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與習慣,相信我們的學生對閱讀不會再有畏懼感,也不再是學生心中一塊揮之不去的痛。
  參考文獻
  [1]楊先武.整本書閱讀不應過于“課程化”[N].中國教育報,2018-12-03(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49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