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原漢族服飾中長壽紋樣的文化寓意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漢族服飾作為我國穿著人數最多、歷史最為悠久、輻射地區最為廣泛的服飾,在中國服飾文明發展史上占據著主導地位。俗話說“五福從來先說壽”,“壽”是五福之一,亦位于五福之首,長壽紋樣的不斷演變發展,傳達了人們內心深處對于延年益壽的祈望。本文從長壽紋樣的產生、藝術表征、文化寓意三方面對其進行了梳理,以期傳播中國傳統紋樣文化及其表達的文化寓意。
關鍵詞:中原地區;漢族服飾;長壽紋樣;文化寓意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文化生活的極大豐富,紋樣圖案作為服裝的主要外在視覺表現形式,其文化屬性遠遠大于其功能屬性,成為直接或間接反映服飾本身及一定時間范圍內當地思想文化內涵的符號。
1 長壽紋樣的概述
五福壽為先,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至今,祈福求壽的美好愿景便根植于心,延年益壽是人們普遍的心理追求。其中民間眾人對于長壽的渴望與上層統治階級的意志密不可分。有史可考的記載始于東漢,唐也曾有過相關政令,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記載,秦一統天下時就在首都咸陽修建壽星祠,以供奉壽星,并在宮墻和印璽上飾以“受命于天,即壽永康”的文字。道教更是創造了“八仙”這一經典的長壽形象,并將長壽永生視為其教義主旨。
國人對于延年益壽的美好愿望設計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作為裝飾紋樣訴諸服飾上,這才使得壽紋得以流傳至今,并在傳承中不斷發展,演變出了各種不同形態的長壽紋樣。這類紋樣主要通過多種象征寓意手法,寄寓客觀事物以直接或間接的意義,來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景,多利用文字進行抽象變形轉化為圖案,并配合植物、動物等紋樣進行裝飾,如常見的“福”“祿”“壽”“喜”等文字的變形。
2 長壽紋樣的藝術表征
長壽紋樣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其作為一種裝飾紋樣,不僅注重紋樣的外在美,也注重紋樣的內在美,采用寓意、諧音、符號等復雜多變的藝術技法來呈現長壽紋樣的內在寓意。
長壽紋樣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只對“壽”字進行加工再創的,有單獨使用具有福壽含義的動植物圖案、人物圖案,也有將“壽”字紋與吉祥圖案組和應用的。以“壽”字為主的,多是經過人們的二次創作,使“壽”這一文字符號化,將“壽”字的不同字體變形,圓形稱作團壽,長形稱作長壽。
長壽紋樣在服飾中的構圖形式主要以單獨構圖和連續構圖為主。單獨構圖多以自由紋樣與適合紋樣組成,常位于中心位置作為核心紋樣;連續構圖多以二方或四方連續組成,常用于服飾的邊緣部分,起裝飾作用。在具體裝飾手法上多采用編、織、刺繡相結合的方式。其中以編這一手法作裝飾的主要用于服飾品的局部作點綴;織、刺繡則是主要的裝飾手法,大部分服飾品上的長壽紋樣多以這些手法出現,在服飾品上使用頻率很高。在色彩的使用上多按照五行五色、色彩季節、等級制度等傳統觀念來設計。
這些藝術表征構成了多姿多彩的長壽紋樣,不僅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使長壽紋樣具有強烈的視覺表現力,為我們展現出中國悠久的文化底蘊。
3 長壽紋樣的民俗內涵
近代中原地區漢族服飾作為我國服飾文化的主流,從古至今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其中福壽紋樣的流行和使用,背后蘊含了當時統治階級及民眾的意識,同時也表現了當時的物質及經濟水平,是時代文化的縮影。服飾發展至后期,吉祥圖案的應用到了巔峰,壽字紋不再局限于祭祀節日等重大場合使用,開始被普遍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大到建筑雕塑,小到服裝配飾,皆可見壽字紋的身影。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此時的團壽常與象征福壽的動植物圖案搭配使用,組成各種具有吉祥寓意的紋樣。如蝙蝠與壽桃組合,稱為“多福多壽”;牡丹與壽字紋組合,稱為“萬壽長春”;壽桃與壽字組合使用,稱為“蟠桃獻壽”。
在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觀念中,“長壽”這一主題也適用于所有場景,它與中原地區漢族人民尊老敬老的傳統也有直接關系。人們在追求吉慶祥瑞的同時也為長者祈福求壽,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是人們仰慕至極的大福大喜之事。祈福求壽的文化觀念有史以來就根植于人們心中,其表現之一就是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將不同形式的長壽紋樣變換使用,把延年益壽、福壽綿長等美好寓意皆體現在衣食住行中,在服飾品中的使用尤為廣泛。在這種文化觀念下衍生出的各類吉祥紋樣已經成為人們的精神信仰,并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完善,人們心中對于這種文化形成了相應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將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符號化,使人們想起壽桃、蝙蝠、松、鶴、暗八寶等,就能聯想起這些事物所對應的吉祥寓意。這些被人們賦予美好意義的吉祥事物能夠帶來有益的心理影響,成為人們心中積極的民族文化內涵。
4 結語
長壽紋樣作為服飾品裝飾的一個主要分類,在我國服飾品裝飾中占據一席之地,人們將祈福求壽寄托于紋樣當中,借圖傳意,使得我國的裝飾紋樣異彩紛呈。長壽紋樣不是獨立的圖案表達,它是以圖案為載體,傳達中國精神的內涵,在給人們帶來視覺愉悅的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了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國粹的積淀。
參考文獻:
[1] 叢學珠,樹春.中國壽文化圖集[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 陳艷如,鄔紅芳.壽字紋圖形化探析[J].黃山學院學報,2015.
[3] 曹杰.近現代蘇繡壽字裝飾研究[D].蘇州大學,2008.
[4] 李非非.近代漢族民間服飾中文字紋的探究[D].江南大學,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