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驅動式教學在《中國對外貿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針對《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理論性、政策性強,單一地使用“講授法”教學效果不理想這一問題,分析了該課程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必要性和意義。通過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在青島農業大學《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相關的改進措施,以不斷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水平,同時為其他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應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項目驅動式教學;《中國對外貿易》;教學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中國對外貿易》是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將其設為該專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中國對外貿易》以我國對外貿易的理論、政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具有理論性、政策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該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講授法。在教學實踐中,單一地使用“講授法”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種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采取傳統的授課方式,即使此門課的課程內容能跟上我國外貿發展的形勢,學生掌握的也只是我國外貿發展的現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當他們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時,會發現對現實的貿易問題不知從何入手解決。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必須加以改革。
針對《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特點,眾多院校都進行了相關教學改革。如,東北財經大學的李輝把專題式教學應用于《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中,包括專題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課程內容的設計、專題教學方法的設計、專題教學手段與考核評價方式五個環節,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如,新疆石河子大學的唐勇和陳礪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進行深入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大連民族學院等其他國內高校也對《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體系進行了改革。
20世紀80~90年代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高校就開始運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現狀,較好地解決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問題,融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為一體,是培養綜合性、應用性人才一條很好的途徑。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在不同課程的教學中均嘗試了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郭雪峰在《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中采用了該教學方法,他以教學項目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內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并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劉波等指出了當前高校計算機教學的誤區,結合授課對象的特點和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所需具備的條件和要求,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采用了該教學方法。
2 項目驅動式教學的實施
通過各個高校在不同課程教學中應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實踐發現,該教學法在實踐中的教學效果受到課程特點、學生和學校的支持與配合、教師的科研和教學能力、學生的學習基礎等的影響。因此,針對我校國經貿專業學生特點以及《中國對外貿易》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定位和性質,需要探索出適合我校該課程的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方案,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青島農業大學自2004年開始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開設《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目前該課程是為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置的專業選修課。該課程研究內容決定了課程理論性較強,且伴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正持續更新和發展。因此,自2005年開始教師就不斷探索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形成了該課程教學中講授法與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模式。
2.1 教學內容結構的調整
利用32學時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理論和方針政策等知識點進行講授,8學時開展項目驅動式教學,分別設置了農產品貿易和區域經貿關系兩個方面的項目。項目具體名稱根據授課學期的中國對外貿易前沿熱點問題進行確定。
2.2 項目驅動式教學在《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學生通過教師設置的各項目,學會在項目小組中分工合作、對項目研究的整體方案的設計、文獻數據等資料的查找、數據的分析、圖表的制作、項目研究成果匯報PPT的制作和課程論文寫作等。在各項目組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微信群或QQ群等平臺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和幫助,課堂成果匯報時教師和其他小組同學可以提問展開討論,最終由教師對各組成果進行評分和點評。
因選修《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學生大多為大三學生,即將要開始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然而由于學生沒有學習過經濟論文寫作,且對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規范及查閱文獻數據的途徑等掌握很少,因此,教師在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過程中,使之與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寫作相結合,在指導學生進行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教授學生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和規范等,為學生后期課程論文寫作和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基礎。
2.3 項目驅動式教學效果的評價
項目驅動式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授課學生進行調查,從而了解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結合教學效果的評價,不斷進行教學法的改進。
從近年所教授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反饋結果看,項目驅動式教學法能較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查找文獻、數據、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規范制作excel圖表、制作PPT以及課程論文寫作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通過參與到項目學習的整個過程,其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項目驅動式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授課內容需不斷調整和更新 《中國對外貿易》課程傳統的授課方法是以教材為依據,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之教材內容總存在一定滯后性,不能讓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熱點問題。因此,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首先要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和更新,壓縮部分理論內容,增加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課時。
3.2 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課時少
項目驅動式教學在實施時只安排了8個學時的課時,最多只能安排兩個項目。因此,需要適當增加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課時量,讓學生能參與更多的項目研究。
3.3 選課學生人數多,項目分組人數設置難優化
目前,每學期選修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學生人數在130人左右,如分組過多,學生匯報項目研究結果需要較多課時;如減少小組數量,則每組人數又過多,不利于項目的開展。
3.4 傳統的成績考核方法需改變
傳統的成績考核以期末閉卷考試卷面成績為主,對學生課下學習過程考察比較欠缺。項目驅動式教學需要學生課下花較多時間查閱文獻和數據、進行小組討論、制作PPT以及項目論文的寫作。因此,需要增加平時成績所占比重,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才能更全面地反應學生的學習成效。
4 項目驅動式教學的改進措施
4.1 調整與拓展原有授課內容
授課內容包括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基本政策、中國對外貿易管理制度(法律制度、關稅制度、海關管理制度、貿易促進制度)、對外貿易關系、農產品貿易等幾個專題,教師講授專題內容前啟發學生先自學,教師重點講授難點,并多結合案例或實例進行分析。項目驅動式教學是以基本知識點為基礎開展的。
4.2 增加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課時數
由原來的8個學時增加到20個學時,設置農產品貿易、區域經貿關系、貿易爭端等方面的項目,具體項目名稱結合每學期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熱點問題制定。
4.3 每組人數控制在7人以內
目前,選修《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學生人數較多,一般在100人以上,那么一個項目的分組數量就會在20組以上,匯報項目組的成果需要較多的課時,且先匯報完成的組到最后幾個組匯報時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下降。因此,建議5個行政班選修該課程時,分為兩個教學班來授課,每個教學班人數控制在70左右,每個小組7人左右。
4.4 創新成績考核模式
為做好學生成績考核工作,教師從研究方案設計、數據來源可靠度、圖表規范性、數據統計分析的準確性、PPT制作、成果陳述的條理性及回答提問的準確性等方面對評分量化標準進行細化。同時,期末試卷題型及分值也應進行相應改革,以主觀題為主,主觀題占總分的60%,客觀題占40%,主觀題以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熱點問題的材料分析題為主,重在考核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5 結論
通過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在《中國對外貿易》課程中的運用,促進了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使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得到了一定保障,但在實施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增加項目驅動式教學的學時數,并結合本課程特點逐步完善該教學法,同時,該教學方法也可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其他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輝.專題式教學模式在“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中的運用[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4):167-168.
[2] 唐勇,陳礪.啟發式教學法在“中國對外貿易概論”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2015(3):101-102.
[3] 郭雪峰.項目驅動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0,29(5):59-60.
[4] 劉波,沈岳,曾瑩.高校計算機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1(4):82-8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46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