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計算思維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培養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計算思維屬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個關鍵課題,是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之一。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對教學質量的改善及創新型人才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更有助于他們對其他科目知識的學習。
  關鍵詞:計算思維 ;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在信息化日益普及與高速發展的時代,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得以顯著提升,計算思維的培養更是顯得異常關鍵。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從多個方位與層次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改善思維能力與計算機應用能力,同時發展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一、加強算法程序教學,使學生體驗計算思想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算法和程序設計教學能夠讓學生體驗算法思想,不過編程教學很難大規模地開展,只能為少數特長生開設。隨著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計算機系統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文化與經濟等,正面向智能化、數據化與程序化的方向發展。對此,在日常教學中,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適當加強算法與程序教學,融入計算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能力,并合理開展編程語言教學,為他們提供更多體驗計算思想的機會。
  在進行初中信息技術《程序設計語言》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問題導入法揭示教學內容,先詢問:大家有沒有玩過電腦游戲?有沒有同學想過自己設計和編寫游戲?講述游戲就是程序,要想設計與制作游戲需要學習“程序設計語言”知識。接著,教師帶領學生體驗利用VB語言編寫的“三角形面積”程序,搭配多媒體課件展示問題與具體語句,使他們感受到計算機程序語言的簡練,感知計算過程,理解程序語句的含義,及輸入和運行程序。然后進行小結:使用計算機能識別的語言來描述的指令,就是計算機程序。之后,教師組織實踐活動,和學生一起編寫計算半徑為8.5cm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程序,由他們分析任務和確定算法,做好程序調試工作,使其親身體驗編寫程序的過程,并讓學生自由討論該程序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到程序的實用。
  上述案例,教師采用以自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程序設計教學模式,為他們提供親身編寫程序的機會,使其在實踐學習中更好地體驗計算方法與流程,增強對計算思想的認知。
  二、采用游戲設計教學,培養學生計算思維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游戲設計并不是常見的游戲化教學,而是采用游戲化體驗設計與游戲機制,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設計,這是培養他們計算思維的途徑之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利用游戲化設計教學模式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輔助他們學習計算機知識,提升電腦應用水平,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實現。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由學生親身參與游戲化的設計,可促使他們自主、自發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既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培養計算思維。
  在初中信息技術《制作Flash動畫》教學中,涉及多個動畫類型,包括遮罩動畫、引導層動畫、形狀補間動畫、動作補間動畫等,將這些動畫類型綜合運用起來,搭配多個動物、人物等元素形象,能制作出一個綜合動畫作品,這就類似一個小游戲。此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設計、制作動畫,先要求他們瀏覽素材選擇人物形象,構思故事情節,并簡單描述,如:傍晚,一個小男孩在海邊沙灘上邊走邊撿貝殼捉魚蝦;接著,分析劇情,羅列動、靜對象,編成圖表;然后按照元素出場順序,在時間軸上呈現故事情節,隨后學生自由設計。設計過程要注意:需要和貝殼、魚蝦的地點吻合;停留時間與再次出發,要和貝殼、魚蝦消失的時間保持一致。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采用類似游戲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設計制作動畫過程中感受到信息技術知識的神奇與魅力,通過對時間的計算培養計算思維,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三、運用問題促進教學,引領學生思考計算
  問題解決教學是一個較為流行的新型教學模式,指的是以呈現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在課堂上設置疑點或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推動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及思維能力的鍛煉。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將一些實際問題引入課堂,不斷制造懸念,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主動思考、積極計算,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培養計算思維。同時,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選擇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問題的可行性。
  在開展初中信息技術《程序設計的過程》教學時,當學生學習教材內容后,教師引入問題:在一個矩形場地,一輛小車從左、右任意起點出發,避開中間的障礙物進入異側停車區。要求:編寫程序前規劃小車的行駛路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商議,畫出能夠實現小車行走任務的所有路線,通過比較選出最佳路線。
  預設1:先讓小車沿直線行駛,經過障礙左轉或右轉至異側停車區,之后再次左轉或右轉,沿直線行駛到停車區,該路線小車需完成5步動作。
  預設2:先讓小車沿直線行駛到同側停車區,隨后進行直角轉彎至另一側的停車區,該路線小車只需完成三步動作。
  小車行駛路線和走向的規劃,能夠對后續程序編寫產生直接影響,學生通過擇優對比,可以明顯發現第二種方案更有優勢,從而確定問題解決的思路。
  在上述案例中,從學生解決問題的流程來看,雖然都能完成解題方案,不過在問題分析與方案設計上有所不同,通過對路線優劣的比較和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四、善于發現教學時機,發展學生計算思維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不斷增長、規模不斷擴大,面對各種各樣的數據,僅靠人腦很難有效分析與解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計算和處理能力的重任,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可以運用電子表格統計和處理數據,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和直觀表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善于發現教學機遇,合理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和學生資源,綜合多個方面的有利因素,全力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洞察力,以及信息轉換能力。
  以初中信息技術《數據處理與統計》教學為例,教師先在課件中呈現本班上次考試成績表,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計算所有同學成績的總分,可以利用電腦上的計算器或者用紙筆計算,由于他們很難計算出來,于是就產生質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怎么才能完成計算?啟發:有一個軟件可以幫助大家實現。接著,教師指導學生雙擊桌面上的“成績表”工作表,觀察“總分”H2、H3等單元格,思考問題:單擊這些單元格時編輯欄會顯示什么?觀察編輯欄的公式有什么發現?讓他們在小組討論,發現公式,找出公式輸入的位置、使用規律,總結公式的組成。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在K2單元格中利用公式計算總分,與H2單元格中計算的總分進行檢驗,引導他們發現計算規律,并嘗試采用其他公式計算平均分,順利轉換教學內容。
  這樣將工作表中的公式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將公式由抽象變得具體,使其通過計算自主發現規律,解決現實中一些較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體驗使用公式計算的樂趣。
  總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不斷挖掘教學資源、積累教學經驗和改進教學方法,以計算思維為中心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堂,從不同角度切入,全方位地利用課堂內外資源,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逐步提高信息技術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菊.基于計算思維,優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J].中小學電教,2018,(5).
  [2]王則瀚.培養計算思維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J].文理導航,2018,(8).
  [3]楊進喜.試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必要性[J].學周刊,2019,(15).
  [4]趙德武.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認識[J].青海教育,2017,(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993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