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建筑工程,作為滿足人們基本生產生活需求的重要設施,其建設使用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響了所處地區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目標達成與否。然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施工處理技術易受所處環境、人為以及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混凝土麻面、蜂窩以及裂縫等病害。為對其影響進行控制,相關建設者應對問題產生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
1 引言
近年來,在建筑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類型的建筑工程數量逐步增多、規模逐步擴大,使得人們對建筑工程質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炷磷鳛榻ㄖこ讨袘米顬閺V泛的材料,在建筑工程整體結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施工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混凝土施工的整體質量,由于混凝土技術應用關系著建筑工程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必須在施工過程中做好關鍵技術的控制,避免混凝土施工不當引發各種質量與安全問題。
2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問題
2.1 混凝土麻面問題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的表面會出現一些細小的麻點、凹坑或者氣泡。這會導致混凝土出現麻面,不僅影響混凝土的美觀,而且會影響混凝土的質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在于對施工細節的處理不到位。例如,對模板的清理不到位,模板上粘有雜質,導致混凝土出現麻面。如果沒能對混凝土進行有效的養護,或者在混凝土振搗過程的振搗不充分,導致混凝土內部的氣泡未完全排除等,都會造成混凝土出現麻面現象。
2.2 溫度裂縫
受熱脹冷縮的影響,在內外溫差較大的情況下,混凝土內部會擴張,使工程建筑表面出現裂縫,混凝土施工溫度裂縫大小有所不同。為了規避裂縫問題,技術人員在攪拌混凝土時,可以加入適量緩凝劑,減緩水泥的水化速度,減少水化熱,減少混凝土的溫度裂縫;另外,還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少量鋼筋和纖維,提高混凝土構建的抗變形能力,減少溫度裂縫;在攪拌混凝土過程中可以使用液壓活塞式混凝土泵,降低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澆筑溫度,緩解溫度裂縫問題。
2.3 混凝土蜂窩問題
在完成混凝土澆筑后,在其表面弧線疏松情況,形成蜂窩狀。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骨料聚集過程中砂漿沒能完全覆蓋,在長時間的空氣侵蝕下,會在骨料之間形成蜂窩狀的孔穴。如果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骨料與砂漿之間出現離析,將會導致混凝土蜂窩的出現。而且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如果模板破損,或者模板密封不嚴,發生漿液滲漏,也會導致混凝土蜂窩出現。
2.4 沉陷裂縫
沉陷裂縫主要是由于結構地基土質不均勻、土質松軟以及回填土不密實、浸水出現不均勻沉降造成的。并且,在模板剛度不滿足要求、模板支撐間距過大、底部松動的情況下,也會出現沉陷裂縫,尤其在冬季,土體中含有凍土層,支撐在凍土中的模板在凍土化凍后會出現不均勻沉降,導致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問題。通常情況下,沉陷裂縫的主要形式是深進裂縫、貫穿性裂縫,裂縫的走向和沉陷關系比較密切,一般和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大的沉陷裂縫會出現錯位,裂縫寬度一般和沉降量呈正比關系。但是,裂縫寬度不易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在地基變形穩定后,沉陷裂縫也會不斷穩定。
3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的應用控制策略
3.1 地基施工技術
建筑工程中,地基是負責承載的部分,其強度與穩定性關乎整個建筑物的建設質量。為強化地基結構的施工高質量,施工技術人員需根據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確定科學合理的施工技術方案。如地基所處的施工環境復雜,還要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目前,可供選擇的施工技術方法有:注漿法與換填法等。此后,就可從根本上提高地基結構的作用穩定性。對于地基施工技術的確定,應綜合比選施工材料與設備技術。施工完畢后,還要對地基實際的承載能力進行核驗,以保證其作用性能與設計目標一致。此過程相關人員應嚴格遵循勘探、設計、施工以及校核等程序進行操作,以保證基礎處理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3.2 澆筑過程中的關鍵技術
首先,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避免出現離析或者分層的現象,保障混凝土的性能。澆筑過程的垂直距離應控制在3m以內。澆筑之前,在底部填充5cm~10cm左右的水泥砂漿。在澆筑過程中要做好振搗工作,確保充分振搗,振搗時要注意支架以及模板的變化情況,避免模板發生變形,如果出現變形情況,應立即停止振搗固定模板。要注重把控特殊部位的澆筑時間,例如,在澆筑墻體與柱子連接部位時,應先對墻壁以及柱子進行澆筑,并且在澆筑完成1小時之后再對梁板進行澆筑,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裂縫的產生幾率。
3.3 振搗過程中混凝土施工處理的關鍵技術
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是否掌握振搗混凝土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對后期振搗混凝土效果的好壞有著直接影響。如果在振搗的過程中采用插入式,那么就要控制好振搗過程中的移動間距,通常情況下移動間距要保持在1.5倍振搗半徑之間。如果是對輕骨料進行振搗,為了保證振搗效果,應該把振搗間距保持在振搗半徑以內。在使用振搗器進行振搗的時候,應該用0.5倍振搗半徑作為振搗器與模板之間的振搗最大距離,為了不影響最終的振搗效果,要注意在振搗過程中不要與模板、鋼筋等物體發生剮蹭或碰撞。在使用振搗器振搗的過程中,加入的混凝土的高度應該在50mm左右,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振搗效果。
3.4 防水施工技術
復合涂料,作為運用于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的防水涂層,其不僅要具備與工程建設要求一致的防水性能,還要對環境危害進行控制,以避免有毒物質散發至空氣環境對施工一線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為提高防水處理施工技術的運用效果,相關人員應在外墻鋼絲網內進行水泥與膠凝物質的填充。然而,此項操作與建筑工程混凝土綠色施工的環保理念不一致,技術人員應從當前多元化的市場環境中選用具有降低建筑能耗的材料設備,在保證混凝土結構防水性能的同時,降低對周邊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一來,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運用就能以可持續狀態作用于實踐,以推動所處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3.5 配比技術
在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注重施工現場的要求和施工成本,確保施工的經濟性和合理性,確定性價比較高的配合比。施工現場混凝土集料含水量和理論值差距很大,在混凝土拌和作業之前,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計算混凝土各組成部分的用量,將其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集料用量誤差一般在±2%以內,水用量誤差在±1%以內,水泥和外加劑用量誤差在±1%以內。另外,技術人員需要測量集料的實際含水量,根據選定配合比,合理調節水的摻入量,確?;炷两M成部分用量比例滿足配合比要求,提高混凝土質量。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技術的運用,需與工程建設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以使地基施工技術、防水施工技術以及預制樁施工技術等運用效果充分發揮出來。事實證明,只有這樣,才能使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的作用性能與工程建設要求保持一致,進而滿足用戶對工程建設的基本功能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超.淺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J].中國住宅設施,2019(12):103~104.
[2] 馬樂許.淺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1):273.
[3] 陳飛.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分析[J].科學技術創新,2019(24):128~129.
[4] 劉瑜.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分析[J].低碳世界,2019(6):154~155.
[5] 蒙修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9(1):153+1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243668.htm